第117章
“真是长坂坡大英雄啊!”孙策身边的将军如太史慈等人对赵云赞赏有加,皆是佩服其忠义与武功。
...
第190章
“唐宋八大家”之歌上
光幕下许多人可惜不能一次性看完《三国演义》。
“光幕越来越懒了...”
【《唐宋八大家》】
(与历史作歌相同的伴奏响起...)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迹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UP你太有才了吧,今封你为第九家!>
<为UP打call,你真的好肝>
[东汉建安五年人:唐宋,八大家?]
[明嘉靖二十七年兵部车驾司主事茅坤:[惊呆]]
汉末建安年间的众多才子不服气,为何只有唐宋两朝!《三国演义》中自己没有多大的机会展示,现在一个文学类的视频还没有自己!
“就看看你这唐宋八大家有何能耐!”
唐宋时候的文人,对这八大家异常感兴趣。
是唐宋八大家诶!除了光幕此前曝光过的王安石和“三苏”、欧阳修外,这还有三个名额呢!
明代茅坤呆愣看着手中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是这本吧。
【自明初后的文风,皆以那唐宋为宗。让前后百年的书生,皆透着一丝平庸...唐宋的散文之最,终绕不开那八位!】
[明洪武二十八年解缙:这话说得好狂]
[清乾隆纪昀:这话没说错]
朱元璋觉得这朱右的名字挺耳熟的,兵部尚书茹瑺小声提醒:“陛下,是修《元史》的朱右,他后面被迁至晋王府长史。”
哦,他啊。朱元璋想起来了,此人还得过自己的赏赐,因此让他给晋王讲书。悠悠看向晋王朱棡,是个没福气的!
【听韩愈说那古文,就早该替了骈文...也非是读书无用,是出身比那笔重...而后笔下的帝王错,就应该算是人祸。...骂跑了当地的河神,只用了一段檄文...竟对着数万的刀剑,以一人平了兵变...而昌黎先生这一生,像极了一盏长灯】
<八大之首就应该是韩退之>
<寥寥几句话,道尽了昌黎先生的一生。>
<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苏轼都承认的"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唐开元二十五年杜甫:万古长灯]
[宋熙宁三年苏轼:韩文公自然当得起!]
唐太宗李世民在光幕唱到“非是读书无用,而是出身比笔重”时,坚定了信念。科举实施得到的结果并没有意想中的好,朝中的官员依旧是世家居多...
“唐已到中唐,科举仍是如此...”李世民在殿内来回走动,或许还还真应该谢谢那唐末的黄巢,直接了当的解决盘亘百年的世家。
将这不切实际的想法甩开后,李世民继续琢磨大唐的发展。
李白和杜甫二人想到韩愈不就是很喜欢他们的后辈吗,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竟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真想一观他的散文。”
元和年间的韩愈,年前跟随裴度平定了淮西叛乱,朝中得到宰相裴度的提拔,仕途可谓是光明。
唐宪宗李纯本来就挺喜欢韩愈的,如今再从光幕上简单的得知了韩愈的生平,知道了他的才能更是对其委以重任。
裴度和韩愈看到光幕下方的小字,《谏迎佛骨》?!
“长安城中信佛的人越来越多...”
“陛下是要迎佛骨进京么。”
裴度看到镇州兵变,正惊讶间又看到后面更神奇的“只身一人就劝降成功”了?!
本相没看错退之啊。
韩愈此前从光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皆是因为同时代的其他人,这是第一次光幕完整的提及自己。以往的再多不如意,如今也是过去了。韩愈感觉距离实现心中抱负不远矣。
【看江雪到了身前,便有了那首绝言。自河东出的柳宗元,在怀念一个少年。从二十一岁及第,到三十三岁乏力...从大权在握,到天子不赦...像极了那片小石潭...他学不会那刘禹锡...只记了这身官衣,是为了百姓而披...而回河东的小路,只走了四十七步。】
<好牛!二十一岁就及第了!>
<柳宗元这一生,前面少年英才,永贞革新,后面那十年过得太苦了,大赦都赦不了...>
<刘柳之交也是一段佳话>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少年天才从云端跌落]
[宋宝元二年欧阳修:天於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声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
[宋熙宁三年苏轼:读《小石潭记》,其中的孤凄之情,令人动容。]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曾经都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刘禹锡摇头微笑,与从人道:“此皆为吾好友!”他为他们感到高兴,光幕提及他们,以后的路会更好走了!
“退之有宰相相助,子厚若是回京后,应不会早逝了吧。”
柳宗元怔愣看着最后的话,四十七步吗?可他今已走了四十五步了。望向长安的方向,那是希冀。
韩愈担忧好友的早逝,一方面又知道光幕的视频一定会让陛下回心转意。裴度则是祈祷朝中保守派不要再出乱子...柳宗元这么些年来应也更圆滑了吧。
元稹和白居易正好回京,光幕讲的唐宋八大家,唐朝的两位都是当朝人!无不感慨。
白居易半开玩笑道:“被贬尝尽了苦味,方知意。”
元稹认真点头,好像是这个道理,他还有乐天以及光幕上正讲的这两位好像都是被贬来贬去的...
以往的恩怨,浮浮沉沉也十余年了,让他回京吧。唐宪宗李纯下令柳州刺史立即回京。
第191章
“唐宋八大家”之歌中
【...用儿时那根荻杆,去朝堂较个长短。来笑谏官竟无胆,只一味知道躲闪...诸多莫须有的事,被反复提了几次...那日酒醒又迎风,他说他是个醉翁。这四十年里为官,看二十年的心酸。而这座文坛的山,送一辈到了云端...千古一榜叹人老...】
<因绯闻盗甥、盗媳,仕途后面多不顺>
<千古龙虎榜!——大宋全明星>
<唐宋八大家里面就有六个是宋仁宗朝的>
<《醉翁亭记》>
<为官40年,被贬20载。但依然热爱着生活,样样喜爱、无一不精,向欧公学习[转圈]>
<诸辈来得真巧!>
[宋熙宁三年苏轼:那都是政敌的诽谤!造谣!]
[宋熙宁三年王安石:以其公议之是非。但公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汉武帝刘彻:仁宗朝的六位是否也和唐朝的那两位一样,仕途不顺加以文章?]
[秦始皇嬴政:仁宗朝有此等大才,却不得用,宋这一朝可真是...]
[宋太祖赵匡胤:瞎眼的怂货!]
赵匡胤开始还觉得唐宋八大家中,宋能占六人是极大的好事!文风如此盛,大才一定不少。
然后就想到文风盛,武风弱,“好男不当兵”。
汉武帝的话更是给赵匡胤泼了一盆冷水,韩愈和柳宗元写的文章如何?极好。他们仕途如何?官途坎坷。
“朕真想骂醒这些后辈!”赵匡胤面沉如水,死死盯着光幕上的评论。
赵光美在心里给千古第一秦始皇的评论点赞,说得好啊!宋这一朝可不就是除了我二哥外,其余都和三哥一样是怂蛋。
...
赵祯被光幕上秦皇汉武的评论说得略显郁闷,本想反驳但太祖皇帝都下结论了,赵祯只好咬牙忍气。
“爱卿出什么绯闻了?”赵祯十分好奇光幕上的莫须有是何事。
欧阳修的眉毛跟着光幕上的词皱起,“盗甥,盗媳”此种言论是说他欧阳修是个禽兽乎?
“臣不知,臣绝不会做此等为人不齿的事!”欧阳修暗恨那些给他泼脏水的政敌,虽然现在宋朝堂上看着平静,但是他知道不和迟早会爆发。
现在只是因为外有强敌,内有灾祸,大家的目的暂且一致罢了。
赵祯可不想再被骂怂货,从光幕曝光大宋未来后就一直以改变大宋命运为己任,欧阳修有才能,且直言不讳,深受他喜爱。他当然想替欧阳修规避风险,为未来的变法之路扫清障碍。
...
【自苏洵有了长子,应怕是以他为耻。便二十七岁才开始,真正的拿起笔纸。家中那两位才俊,那车把还有车印...雄心壮志入京都,沧海之下露遗珠...便在双子提名日,已收了科举之志...而那本权书透的光,已够了万古流芳...】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两位才俊名为苏车把手,苏车轱辘印[狗头]>
<三苏真的牛逼,一门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想到老苏的“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宋熙宁三年欧阳修:其论义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
[宋宝元二年苏洵:嗯,苏老泉至死是少年!]
[宋熙宁三年苏轼:爹[哭]]
[宋熙宁三年苏辙:爹[哭]]
熙宁年间的苏轼苏辙两兄弟丧父有四年了,从光幕上看到了年轻版的老父亲发评论,心中再多的激动和言语,最后也只叫了声“爹”。
仁宗宝元二年的苏洵才开始发奋读书不过四五年,苏轼和苏辙都已经出生。最开始他还疑惑光幕经常提及的苏轼是不是他的长子,后面光幕讲宋朝的事情愈多,苏轼的名字也出现得愈多。不禁感慨长子和幼子都有出息,自己这老子不得更加努力啊!
于是苏辙出生后,苏洵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见闻和人生经验。
“这科举,还是去闯一闯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自东坡一眼全看透,又哪如一碗好肉...可直言不讳的人臣,他又能活几轮...只换了天下万民赞。可朝中不看功绩,仅抓着他的词句...他信中对着子由说,那一日饮酒不多,城东的那座小坡,今日起便叫——东坡!】
<啊啊啊是子瞻!!!东坡先生!!!>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王安石变法反对,被贬,保守派上位反对,又被贬...>
<“乌台诗案”真的好无语,写诗句被诬陷入狱。>
<密州旱灾、徐州水患...苏轼被贬在外,一心做好官,为百姓做好事。也因此百姓还为他立了生祠。>
<苏辙: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轼:与君世世为兄弟,更蛄人间未了因。>
[宋神宗赵顼:这兄弟俩感情是真好,令人艳羡!]
[唐太宗李世民:为官为民,皆是好官,宋朝太不懂得珍惜了。]
[宋太祖赵匡胤:已听劝,正在改。]
苏辙大笑用手指着光幕上的解析小字【乐观、开朗、贪吃的苏轼】,“光幕此言可谓真,兄长贪吃的名声不仅传于本朝了,哈哈哈。”
“虽然不懂光幕上‘唯一真神’是什么意思,但是呢,做人谦逊点好。光幕夸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苏轼扶额,害,天下人都知道我苏轼好口食之欲了,光幕咋啥都讲啊。
对于弟弟日后的帮助,苏轼心下感动,“能与子由为兄弟,真好...”将目光从光幕上移开,深情望弟弟。
苏辙叹气,“兄长更好,从光幕的评论看兄长在后世多受喜爱。倒是让弟弟好生羡慕。”
宫内的赵顼用手敲击桌面,苏轼的为官之路倒是如此坎坷,不过即使被贬后,他的心态也能乐观,还一心为百姓,真是难得。
看见光幕上太祖的发言,赵顼期望这次的变法能拯救宋,决不能让靖康耻,南迁祸发生。
第192章
“唐宋八大家”之歌下
【苏辙与他的父兄,已一同记在文中。而他的万里长风,是朝堂上的中庸...可他笔下的那些字,更多是论的国事...我可以不做这个官,去换他一份平安。为兄长那份狂放,竟一路做到宰相。手足之情若此样,就该是千古难忘...那年金榜看台上...二人翘首同望。】
<苏辙的《为兄轼下狱上书》里面为苏轼求情写的话都蛮动容。“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子由是很优秀很优秀的文人,也是很好很好的文官>
<兄弟情看得心暖暖[哭]>
<是我们的辙轼>
<唉,越贬越远,相隔越来越远,相见越来越少>
<其实苏辙这个官当得不咋地,和司马光一样想让哲宗割地给西夏...>
[宋宝元二年苏洵:兄弟俩的感情好啊。]
[唐玄宗李隆基:一门三苏,如建安一门三曹]
[唐太宗李世民:宋还是那个送]
曹操警觉,三苏如三曹,是指孤与孤的孩子?
宋哲宗赵煦对着光幕冷哼,文章写得好不是政治也好。为官做实事好,不是大局观念好。
只要苏辙支持变法就好,不要拘泥于保守派。
宋
熙宁三年
苏辙不是第一次在光幕上看到自己的未来,也不是第一次在光幕上看到未来自己的主张。
沉默坐于石桌前,细想朝中的保守和变法派。
“宋之变局,要救宋,变法是必须要变的。”苏轼说着自己的想法,“王公的变法现在改进颇多,且有光幕偶尔的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总结,我还是看好此次变法。”
苏轼坐在苏辙的对面:“官家对你我二人颇为看重,我们不能辜负官家的信任。”
“地方上的变法要防止官商勾结,伤害百姓利益。”
...
【...若王安石是一座墙,那定是一座南墙。他想救这个天下,想传下一段佳话。可一代人的白发,也不过青史一刹...他定的规则没错,却忘了人心之恶。这天下间的角落,就注定有着黑色...人生似是两种。一种是选了等一等,一种是一腔孤勇...也非是一切成空...】
<是Jeff啊!>
<王荆公千古!!!>
<王安石变法可是历史书变法必讲的>
<介甫真君子,拗相公>
<历来党争都是最恶心人的玩意,也是亡国之祸,唐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