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07章

    洪武二十八年

    从庐陵到南京的距离不算太远,只不过这对已经七十多岁的罗贯中而言,远行有些吃力。好在跟随的锦衣卫最近都沉迷光幕播放的《三国演义》,爱屋及乌,对罗贯中的态度也算温和。

    洪武帝朱元璋在殿内处理政务,下方跪着的是成年皇子。

    楚王朱桢不理解父皇到底什么意思,除了被派去监督修建黄河出了南京城外,其余一直都是将他们拘在南京城内。

    要说父皇不想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好像也不是,父皇对朱允炆看似是不满意,但也没有废掉他的皇太孙之位。不过若说是想传给四哥,好像也没这个意思,父皇对四哥的态度和对他们都一样,没有特别之处。

    对于皇位的继承,朱元璋一直纠结,一直犹豫。

    有时候还是想要不要一意孤行让允炆登基,这样他就必须对朝廷进行清理了。但允炆能不能担起大明的担子,朱元璋是不知的。有了光幕曝光大明的弊端,朱元璋开始害怕自己的决策。一步错步步错。

    眼神扫过成年皇子中最镇定的燕王朱棣,还是说皇位应该传给他?传给老四后大明会不会走上原历史中的路,大明未来的皇帝会不会还和原历史上的一样“奇葩”。

    “起来吧,等会儿你们期待许久的罗贯中就要进宫了。”

    周王朱橚惊喜呼道:“《三国演义》的罗贯中!”

    蜀王朱椿也兴奋,“终于可以和罗老先生见面了!《三国演义》写得真是荡气回肠,光幕中的视频也是让人看得意犹未尽。”

    宁王朱权可惜地说着:“恨不得光幕一次性放完啊!太期待武侯出场了。”

    ...

    罗贯中被太监领着进宫见当朝天子。

    刚行完礼,朱元璋就开始了质问:“朕总觉得你书里写的赤壁之战看着眼熟。”

    罗贯中被朱元璋紧紧盯着,身心俱疲,老天爷为什么要让我在这个年纪还要遭受此大难啊!!!

    “草民...草民那是借鉴了一些现实...”

    “哼,那你说说你又在讽刺谁呢?你心中的贤主是仁厚的刘备还是张士诚?朕在里面是不得人心的曹贼?”

    朱元璋早就派人将罗贯中的经历查了一遍,果然是以前张士诚的手下幕僚。

    这本《三国演义》写得可太不像三国了。

    “草民...额,陛下饶命。”罗贯中直接开始跪下磕头。这把老骨头受苦了,实在是想不到怎么编了。

    周王等人见罗贯中怕成这样,连忙求情。

    “父皇就饶了他吧,罗老先生从庐陵来南京也不容易。”

    “他知道错了...”

    “张士诚他哪儿能和昭烈帝相比啊!昭烈帝那是真英雄!张士诚败家之犬!”

    “曹操有吞吐天下之志,占据中原,那才是霸气!父皇让天下重归汉家,其功绩千古第一!”

    “就是就是,像曹操也没什么啊?曹操多霸气!”

    “刘先主虽只有一州之地,但仍坚持匡扶汉室的理想,怎么不让人钦佩?”

    “哦,你是说他夷陵一把火让你钦佩?”

    “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曹操他不也有宛城和赤壁...”

    眼见各王爷的讨论从为罗贯中求情到开始争辩曹操和刘备谁是真英雄和真霸主,朱元璋忍住翻白眼的冲动。开骂:“蠢东西!都给朕滚吧。”

    众人都离开后,朱元璋才觉得殿内清净了。

    罗贯中被留在京城,朱元璋也只让他对里面的不符事实进行修改。

    罗贯中:“......”感谢光幕的宣传,让更多人喜爱上《三国演义》,今天能保命全靠《三国演义》的忠粉啊!

    《三国演义》的作者到南京了这一消息让大家兴奋不已,纷纷到罗贯中住的地方,希望可以有机会与其谈书聊天。

    罗贯中心中只想对朱元璋说‘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是顺心啊。

    第172章

    反差大的历史人物

    李然然在上午打开13站摸鱼。

    【历史有这样的人吗?

    今日历史小提问: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平时很贪财恋色,或者很吊儿郎当,懦弱,总之就是在最后却又做出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

    <私德有损,大德无亏的人,史书上多了去了。>

    <第一反应就是张居正。他贪大权,却是为了大明改革。他生活奢侈,但也没耽误他给大明续了五十多年。>

    <收贿受贿,以权谋私,言行不一,出行都要用32台大轿子...>

    <到了张居正那个位置,他真的是保持住本心了的,虽然不知道他生活奢靡是不是造谣,但是这些都没有耽误他为大明续命。>

    <突然想到曹操[捂脸]他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既没耽误权财色,也没耽误起兵[狗头]>

    <一炮害三贤的典韦、曹昂、曹安民:对对对。>

    <曹操至死都是汉臣,都没有称帝,我哭死[狗头]>

    <文天祥也算一个吧,南宋尚安稳的时候就是一个很会享受生活的贵公子,可到南宋危难的时候他又是文丞相,是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最后是散尽家财去抗蒙。>

    <哥舒翰年轻的时候妥妥的纨绔子弟,不务正业到四十岁才去报国参军。>

    <哥舒翰得感谢王忠嗣吧,多亏他的提携。>

    <朱元璋他侄子朱文正,平时二世祖,可是在守洪都的时候是真的身先士卒,还说“愿他日以富贵相见”,真的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坏人[捂脸]>

    <南宋和南明这种人比较多>

    <呵呵,这种人越多,国家越容易危难>

    <点了,明末这种人不要太多...>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严嵩?他贪财,但是他支持胡宗宪俞大遒抗倭>

    <这么算的话,魏忠贤也算?贪财贪权,但是支持抗金[笑哭]>

    <民国那会的军阀也是吧,都是些十恶不赦的大军阀,权财色哪儿样不沾?不过面对日寇的时候,严词拒绝与其合作。>

    <威武大将军朱寿[吃瓜]平时又是美女又是豹房,可到了边疆砍蒙古人也是不手软的[吃瓜]>

    <哈哈哈,这个系列里我也投大明总督军务、总兵官、威武大将军的朱寿>

    ...

    李然然看到提问脑海中的第一人也是张居正,好复杂的人啊。

    光幕各界中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贪官就是贪官,不能他做一件好事就认为他不坏。

    曹操感觉自己这辈子都要被光幕念叨“一炮害三贤”。

    明朝的人对于光幕提到的严嵩和魏忠贤,面露鄙夷。他们也算?

    ————

    唐

    开元二十五年

    经历了人生巨变的哥舒翰,万没想到光幕会提到自己。

    “王忠嗣将军?!那岂不是要去河西...”哥舒翰自从父亲去世后,到京师长安已经快两年了,也时常思考自己是否就这样待在长安虚度光阴。

    光幕中的话,明显让哥舒翰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去河西参军!

    ...

    王忠嗣正在河西战场上,仅凭单骑便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以一人之力杀死数百吐蕃人,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

    下了战场后,王忠嗣想到了光幕提到的哥舒翰,告诉众人若有叫哥舒翰的人来河西参军,报给他。

    王忠嗣望向长安的方向,那是大唐天子在的地方。

    光幕在一年前说陛下会是大唐罪人,王忠嗣心中不想相信。陛下是大唐的圣人,是比肩太宗皇帝的明君,绝不会是光幕说的那样...

    不管其他人是怎么想的李隆基,但对王忠嗣而言,幼年时在宫中居住受到了细心培养,大唐皇帝是他犹如父亲般的存在。

    ————

    明

    正德二年

    诶嘿?!

    朱厚照欢呼:“朕可以去边疆打蒙古人了!”

    大明内部因光幕也在进行改革,自己也能像太宗皇帝一样驰骋沙场,朱厚照陷入无限遐想中。

    ————

    明

    崇祯二年

    大明在一群有志之士下,正在努力克服朝政弊端和各种灾害。

    北边的女真人经常联合蒙古人南下骚扰边境,崇祯帝朱由检知道军饷的重要性。光幕都说明军满饷不能敌,所以在军饷上朱由检尽力多满足。

    明末缺钱,但主要是朝廷缺钱。光幕的直白朱由检当然明白钱都到哪儿去了,再加上光幕中大明的各位祖宗太祖,太宗,宣宗,宪宗,武宗,世宗皇帝等人经常问明末的情况,有时也会给建议。照太祖和太宗皇帝的意思就是对不听话的人直接杀了了事,狠狠惩治贪官污吏。

    对于大明宗室该如何处理,朱由检在询问了太祖和太宗皇帝的意思后,改变了现在无脑奉养宗室的政策。

    朱由检与众阁臣对大明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方法是张居正结合明末的情况定下的。整顿官僚机构,减少贪污腐败,恢复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改善司法制度,加强边防,改革军队...

    因着有了光幕上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句【狗屁的祖宗之法不可变,该变不变是想等着亡国吗?这群文人是准备临危一死报君王,只图自身名不管大明的命吗!】朱由检在改革中受到的阻力近乎没有了。

    跟着光幕的提示,朱由检还提拔了宋应星、方以智等人,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教育,促使科技进步。

    朝堂上下得到清理后,又大力研究火药技术。

    ...

    第173章

    古代四大女名医

    看完上个视频的评论后,李然然又继续翻看其他视频。

    【我国历史上的四位女名医】

    【西汉的义妁,晋朝的鲍姑,北宋的张小娘子,明朝的谈允贤她们的经历单拿出来看都是传奇。

    义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义妁出生不久,父母就遭受太医院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身亡,义妁也被父亲的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领养。

    在那个年代,女子习医异常艰难,义妁只能“偷偷学习”。养父在瘟疫中去世后,得知身世的义妁更是坚定了成为德行高尚大夫的决心。独自在跪拜三天三夜,才拜得长安第一名医为师。

    曾救治过一个肚子胀得像皮球的病人,义妁为其诊断,取出自制药粉,熬服汤药。病人痊愈后,义妁的医名也传开了。

    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传她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后来又被汉武帝册封为女国医,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可惜义妁的生平和医学成就没有被记载,仅仅是于《史记》提到。】

    <几千年下来就留下来了四个[呆愣]>

    <现成的大女主素材诶,女主自幼父母被害,养父养大后得知父母被害真相,进入宫廷为太后治病,被皇帝封为国医。>

    <我记得她,她有个弟弟叫义纵,靠她救治太后成功被封官,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

    <这么优秀的女子,竟然没有记载...好可惜[哭]>

    【鲍姑,鲍潜光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行医、采药。曾为脸上有赘瘤的姑娘诊治痊愈。

    其丈夫葛洪逝世后,鲍姑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被人们称为鲍仙姑。去世后,岭南人民特地修建了鲍姑祠来纪念她。

    遗憾的是,鲍姑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其灸法主要记载于《肘后备急方》中。据推测,鲍姑的丈夫葛洪不擅长灸法,主要集中于炼丹和养生,而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则收入了丰富的灸方。】

    <鲍仙姑一家人都是学医的。>

    <被历史掩埋的女性。>

    <好厉害,以前去过三元宫还以为是虚构的神仙,没想到是真人。>

    【张小娘子本名不详,是北宋著名的外科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来求医,经过张小娘子诊治的病人,都痊愈了。

    张小娘子不为权贵,只为行医。曾被被宋仁宗召入内宫,医治皇帝和后宫嫔妃。宋仁宗称其为“女医圣”,并赐名“张小娘子”,赏赐其女医官职,但张小娘子却以“发愿悬壶济世”谢绝,回到民间开设医馆,为普通百姓诊治。晚年时,张小娘子将自己毕生的医学经验和老翁留书整理成《痈疽异方》传于后世。】

    <张小娘子竟然没有留下全名[叹气]>

    <我看到过一个记载说宋仁宗还想让她做妃子,不过被拒绝了。>

    <啊?!赵祯老色批!>

    <张小娘子擅长养颜,还擅长治外科,真的好牛[点赞]>

    【谈允贤是明代女医家。生于明朝天顺五年,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受祖母所传得精湛医术。

    在当时的社会中,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善于照顾病人心情,是女性患者最信赖的医生。在外行医治疗女病患的名声远扬,于是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

    五十岁时,将祖传医术参以己验,撰《女医杂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专科医案书。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谈允贤因病而逝,享年96岁。】

    <我天!谈允贤在明朝做医生[牛逼]>

    <明清女子地位低下,好多妇人的病真的是被耽误拖死的[叹气]>

    <真的不敢想象允贤能在明代以女子之身取得如此成就,她要克服多少困难...>

    <明明就照着原历史拍就是很厉害的女医家了,电视剧非要加几段谈恋爱的部分,关键是还是堡宗[裂开]>

    <现在的电视剧都恨不得把历史上有名的女子全部和有权有势的男子扯在一起...>

    ...

    视频中的四大女名医,李然然只识得鲍仙姑和谈允贤,前者是从她和葛洪的感情知道的,后者是通过电视剧知道的。对评论中某些言论李然然一一进行点赞。

    光幕各朝人忍不住腹诽,光幕该不会是女子吧,到现在为止光幕一直在为女子说话...

    ————

    汉

    元狩五年

    刘彻还记得那位替太后治病的女医义妁,的确医术高超,前段时间还让她也去给霍去病看过病。

    她弟弟义纵为官的政绩看着也还算不错。

    想到光幕可惜她的医学成就和生平没有被记载,就诏来义妁。汉武帝刘彻开门见山道:“朕是敬佩你的医术,当初太后生病多亏了你的诊治。今光幕对你也多有赞赏和惋惜的地方,你可有著书立派的想法?”

    义妁心中感到惊讶,自己的医者之路很坎坷,若能帮助更多女子这是一件善事!

    于是恭敬行礼:“谢陛下!”

    刘彻就是为了放出一个信号,鼓励女子学医。从光幕中来看,女子占据一半的人口,她们应有更多的作用;很多女子的病还是女子来医。

    ...

    ————

    宋

    宝元元年

    赵祯:胡说八道的话,就不要当真了!!!朕才不是老色批!!!

    现在这个时间点的赵祯还没有见过张小娘子。光幕说张小娘子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全名,想到光幕多次说宋朝之后的女子地位下降,赵祯有心想改变这一现状,于是根据光幕提供的线索在汴京中寻找张姓行医的女子。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