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6章

    【“草原母亲”用爱哺育“国家的孩子”】

    【在内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叫做国家的孩子。

    1959到961年灾害、饥荒、疾病使全国上下陷入困难,上海育婴堂里挤满了营养不良的甚至患病濒死的孩子。在这一危急时刻,内蒙古大草原决定敞开温暖的怀抱,由政府机构、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牧民领养,共接纳了华东地区3000多名的孤儿。

    1960年,内蒙古对这些孤儿准备安置工作,建立了保育院、派遣保育员、提供生活和医疗服务。这些最小刚满月的襁褓婴儿,最大的也才七八岁的孩子们,就这样坐上火车去往内蒙古。

    那个年代的内蒙也不富裕,但家家抢着养孩子,草原的额吉阿爸们...为了让这些孤儿融入草原的怀抱,用温柔的爱给了孩子们一个家。来自华东地区的孩子们,在那个全国物资匮乏的艰难时期全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那个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内蒙能接纳这么多的孩子,真的是实现了“接一个,活一个,养一个,壮一个”>

    <推荐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讲的就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

    <蒙汉一家亲![打call]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打call]试问世界上还有几个国家能做到像中国这样?>

    <当时草原上确实管饱,有奶有肉。>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看过一篇报道,有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任凭怎么被保育员哄,都还是在哭,最后一个牧民妇女走过来,小孩子就不哭了,她抱着孩子说:“这是我的孩子,是长生天‘吉雅’(赐)给我的!”>

    <第一次听说到这件事,那段时间的历史感觉都没怎么出现了...>

    <有很多影视作品的,除了楼上说的电影外,还有《国家的孩子》、《静静的艾敏河》、《额吉》>

    <人类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不论血缘,视如己出。>

    ......

    李然然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内蒙人民真的心怀大爱。

    光幕各界也忍不住喟叹中国的做法,“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不是空话,是真的得到了实现。

    汉朝和唐朝有这方面的需求,赶紧将其做法记录下来,以后可以“学习”。

    ————

    元

    至元二十三年

    忽必烈一方面认同未来中国的做法,知道未来几个民族都是“一家人”,另一方面在看回现实后还是坚定认为蒙古人才应该享受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就在陷入自我纠结之际,真金太子来到忽必烈前,说着自己的担忧。

    “父皇,自元末农民起义的那次视频放出,南方尤其不稳,不过一年大小起义就频繁发作。”

    忽必烈想起光幕视频的利弊,利是...除了预防太子早逝,好像没什么利的了,不论光幕是宣扬民族团结还是鼓励男女平等,这一切对大元的统治都是弊大于利!

    该死的光幕!

    “他们反什么?没有战争好好生活不好吗?”

    忽必烈认为作为少数民族的蒙古,要管理整个国家,就必须让被管理的人明白他们和蒙古人是不一样的。

    但,大元几十年的统治,这一次因为光幕又能有多久?

    除非,彻底汉化。

    ......

    无论大元统治者间是如何想法,但大元治下的百姓却是不想要再等几十年之后出现的朱元璋。

    ......

    【连着医死了两位皇帝的太医为什么能全身而退?】

    【在我国明朝有两部著名的本草书,一部是明朝由刘文泰等人官修的《本草品汇精要》,另一部则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个人撰著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自万历年间问世后,出版了55种版本,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行世界。《本草品汇精要》则是在弘治年间被修纂后一直高藏于内库,直到清朝康熙三十九年才现世。

    ...

    明朝中期,太医院的院判刘文泰先是治死了明宪宗朱见深,后又治死了明孝宗朱佑樘。

    这位刘太医是真的挺不靠谱,根据史料记载,刘文泰一开始不是太医,他是在通政司上班,通政司也就是负责内外奏疏文件的部门。

    后面在成化年间,正四品的右通政刘大人就莫名其妙被调去了太医院,成了太医院的院使。

    成化二十三年,朱见深告诉大臣,自己因腹泻导致身体虚弱,要调理几天。明宪宗后期因沉迷丹药,身体不太好,群臣也不太在意这次的生病。但之后刘文泰用错了药方,治死了明宪宗朱见深。

    按理说,刘文泰这次的错误值得被凌迟处死,但很诡异的是刘文泰面对给事中韩重·,御史陈谷等人的弹劾

    ,最终只是被刚登基的明孝宗朱佑樘从四品太医院使降成了五品太医院院判。

    孝宗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但他自己肯定不会知道这次的轻拿轻放会也要了日后你的命。

    弘治十八年四月,明孝宗朱佑樘在祈雨时偶感风寒,让司设监太监张瑜去太医院拿药。令人没想到的是,负责诊治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没有入宫为皇帝诊脉,只是据张瑜的描述开药方。次日,孝宗的病情还比较乐观,回复群臣:“朕体调理渐痊可”,让群臣安心办事。

    可服药的孝宗病情一直没好转,于是太医院其他太医又先后为皇帝开药。由于刘文泰的药方在先,其本人深得张皇后的信任,后面几位太医不敢推翻刘文泰最初的判断。最终就是仅几天后,明孝宗朱佑樘派司礼监太监戴义召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紧急入宫,随后驾崩。

    司设监太监张瑜和刘文泰通过修《本草品汇精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风寒对于太医院来说算不上大病,因此几个人就这样草率开药。

    明孝宗朱佑樘死后第五天,吏部尚书马文升上书《追究庸医用药非宜明正其罪事》。英国公张懋、给事中王宸、薛金,御史陈世良等人也轮番上疏弹劾刘文泰,认为应该按照“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这个罪名来定罪,即所谓列诸十恶之首的“大不敬”。当时尚未即位的皇太子朱厚照命锦衣卫将张瑜、刘文泰等人送都察院定罪。

    两位死后谥号“文正”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谢迁和刘文泰交好,暗中干预司法,张瑜和刘文泰的罪名由最初的“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变成“比依交结内官律”,最终张瑜和刘文泰“俱免死遣戍”。刘文泰北流放广西,寿终正寝。

    刘文泰能在误诊宪宗之后被降职,不死还一直混在太医院,后面更是得到了皇后和掌权太监,内阁大学士的信任,可见其人的本事。

    联想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的蹊跷死因,明朝太医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第156章

    明朝太医的不靠谱

    <明朝的四大名不副实:

    “翰林院的文章,武库司的刀枪,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

    <应该让太医院的人去写文章,翰林院的人去刷刀枪,光禄寺的人去开药方,武库司的去做茶汤[狗头]>

    <好家伙,原来是跨专业考研了啊。>

    <训练有素的刘太医真是神医啊,连着治死了两代明君[笑哭]>

    <朱佑樘真明“孝”宗>

    <朱佑憆:早知道还是杀了的好。>

    <嘉靖老道能活到六十就是因为他团灭了太医院,宁愿吃自己练的仙丹也不吃汤药[吃瓜]>

    <李时珍真的不是因为发现这本书错的太离谱了,才决定写本草纲目的吗hhh>

    <明朝的太医制度本来就很奇葩,它竟然是世袭的?!你爹是太医,你也是太医,这些完全不是取决于医术水平。>

    <古代太医就是得试药方啊,朱元璋不让别人试,最后可不就可着老朱家坑。>

    <那些文官领袖有很大的问题。>

    <太医院把风寒给治成癌症。[牛]>

    <刘太医是老朱家上辈子的仇人吗[笑死]>

    <张皇后本来就不是个好人,使劲纵容她那两个弟弟,她弟弟搁在洪武时期,早就被扒皮萱草了!!!>

    <明朝的内阁大臣七老八十的一个比一个能活,皇帝则是一碗药就能送走,大部分都活不过四十>

    <大明有传奉官群体,几千的来路不明关系户,刘文泰应该也是属于这一类的。>

    <大明最不能信的:文官的嘴,斩杀的首级,太医院的药方,易溶于水的皇帝,边军的粮饷[吃瓜]>

    ...

    李然然要被视频的评论笑死了,大明这个朝代真奇葩!

    光幕各朝人对明朝太医治死了皇帝后他竟然还能活着这件事,感到不可置信,这种人不应该凌迟处死外加抄家灭族吗?

    还继续留着祸害自己?

    大明翰林院、光禄寺、太医院、武库司认为光幕是说他们学医不精,后面的调侃更是让他们感到无地自容。

    嘉靖二十七年,李时珍已随父学医七年,医名日盛。见光幕言说未来自己会写一本流传海外的书籍,更是坚定了自己从医的信念。

    嘉靖皇帝朱厚熜庆幸自己对太医院的不信任,还好将他们处置了,能活到六十岁已经超过本朝很多皇帝了。

    ————

    明

    洪武二十八年

    朱元璋对光幕所说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感到非常气愤,这不学无术的靠走后门走进来的人,在治死皇帝后竟然还有大臣敢保他?!

    真是窝囊!

    太医世袭是为了更好的传授医术,原本以为宫中的太医医术肯定会比民间的医术厉害,没成想自己定的规矩竟把大明后世子孙害成这般。

    朱元璋决心修改下制度,大明可不能再出现像刘文泰这样的庸医了!!!

    近日翰林院、武库司、光禄寺、太医院都过得战战兢兢,我们的名号可不能被大明后世那些人给毁了,做事比之前更是认真。

    ...

    “文官的嘴,斩杀的首级,太医院的药方,易溶于水的皇帝,边军的粮饷...”

    “四哥,这文官的嘴和太医院的药方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但那斩杀的首级和易溶于水的皇帝以及边军的粮饷是什么?”周王朱橚真诚向四哥朱棣提问。

    朱棣:“......”

    秦王朱樉:“很明显啊,斩杀的首级不可信。一看就是皇帝受到了大臣们的哄骗,说杀了此人会平天下之类的,结果皇帝还信了。”

    “易溶于水的皇帝,前面有提过明武宗朱厚照溺水后死了,这次光幕视频说他死的蹊跷,联系未来大明文官的厉害程度,估计是被文官集团害了。”

    “边军的粮饷就更简单了!军队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吃空饷’!”

    “难为二哥解释了哈。”周王朱橚感谢道。

    “大明皇帝可真不好做啊。”晋王朱棡感慨。

    朱棣也气好好的大明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

    明

    成化四年

    年轻的成化帝朱见深,先是推算了下自己的年龄,四十一岁不算久,但比爷爷宣德帝好一点,唉。

    “朕怎么会沉迷炼丹...?”

    “这不孝子!他都医死你爹了,你还不杀他!哼,活该你也被他医死!”

    朱见深对这个未曾蒙面的儿子感到心寒。

    并下令查刘文泰,若此人出生了,直接砍。也当是为未来的自己和儿子报仇了。

    ————

    明

    正德二年

    正德帝朱厚照,十分赞同光幕中的话。

    翰林院和武库司以及光禄寺确实不太行,那个医死自己爷爷和亲爹的太医院更是不靠谱!!!

    张家兄弟早就该被砍了,这兄弟一直靠着太后作威作福!

    朱厚照想到张家兄弟就想到已经成为太后的母后,“呵,她可真是对“自家人”好!”

    因有了光幕的评论,朱厚照决定对自己这两个舅舅出手了,弘治朝有父皇护着,到了正德朝朕可不想护着了。

    ...

    李东阳和谢迁望着光幕说出的阴谋论,心下大惊。他们二人对皇帝是忠心耿耿啊,特别是孝宗皇帝更是对他们好的没话说,他们有什么理由害皇帝呢?

    至于刘文泰...

    他们不知道的是,正德帝对他们早就有了隔阂。弘治朝时期的“内阁政治”引起了朱厚照的强烈不满,早先提出的多项建议在被内阁驳回后,更是对他们这些大臣存了处置的心思。

    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

    第157章

    假如有穿越,去哪儿朝做公主更好?

    【穿越去哪儿朝做公主更好?】

    【今日讨论:想穿到古代做公主,应该去那儿个朝代更好?】

    <up这还需要讨论吗?首选唐朝,其次汉朝,之后元朝,最后宋明清。>

    <在汉朝守活寡?根本不存在[吃瓜]>

    <毕竟那时候女子改嫁也是很常见的事嘛,二婚三婚可常见了。>

    <唐朝的公主是历朝历代中公主的权力巅峰,宋朝往后的公主是可劲的限制权力。之前的驸马出身好还能当官,后面的驸马完全就是寄生虫,而且还对公主不好。>

    <真没想到这个问题还值得讨论,提到公主你们的第一反应难道不是馆陶公主、太平公主这类的吗?>

    <封建时代,公主的权力巅峰还得看我们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狗头]>

    <东汉的泚阳公主,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公主。>

    <其实只要你爹和兄弟不是傀儡皇帝,然后也不是乱世的公主,其实都还好。>

    <隋朝还有个义成公主,和亲嫁去突厥。隋朝灭亡后扶持可汗,接收隋炀帝的孙子,建立隋朝小朝廷,一直心心念念光复隋朝,可惜最后下场不好。>

    <想到唐肃宗的女儿襄国公主,她结婚后还是喜欢帅哥陪伴,后面喜欢上薛浑,被她老公知道了向皇帝告发,结果自己遭到了幽禁,薛浑被流放。>

    <哈哈哈,唐肃宗:我女儿只是喜欢帅哥而已,又不是喜欢权力。你这个做丈夫的不知道好好把握住公主的心,还好意思向我告状?>

    <自损八百杀敌一千[笑哭]>

    <宋朝的公主中最出名的应该是宋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赵徽柔,她有好惨,不用多说了吧[狗头]>

    <宋仁宗把她嫁给李家,可惜李家就是个暴发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能长久吗?然后徽柔夜扣宫门,还有言官们随便上折子管公主家里事,唉,最后仁宗死后晚景凄惨。>

    <好讨厌宋仁宗,说什么让她做大宋最快乐的姑娘,笑死嘞。>

    <最惨的公主那还得是靖康耻中的公主...>

    <元朝的公主直接爽死好嘛!她们嫁去朝鲜,还可以随便家暴。[狗头]>

    <想起一个元朝公主去和亲,结果路途太远了,走了两年,到地方后才知道她丈夫已经去世了hhh>

    <宋明清的公主就是冤种工具人...>

    <明朝公主知名度挺低的,有个公主因为太监收贿赂嫁了个病秧子,刚大婚男的就死了,守一辈子活寡,年纪轻轻也死了。>

    <有个驸马叫冉兴让,他们夫妻被老宫女和太监欺负,向皇帝告状都不行,最后跑了都被皇帝抓回来[笑哭],明亡的时候好像还殉国了。>

    <楼上说的这几个都是万历朝的,哈哈哈。>

    <清朝有个蛮牛逼的公主叫海蚌公主,她后来成了蒙古的大半个主人。>

    <康熙的固伦荣宪公主死后穿的还是龙袍下葬。[狗头]>

    ......

    李然然想,刻板印象是真的。从公主的各项待遇和权力大小也可以看出这个王朝文化的包容程度。

    汉朝的公主表示不理解,死了丈夫不让改嫁,有毛病???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