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朱橚对这个儿子的恨意众人都能理解。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儿子好歹都没对父亲怎么样,就周王儿子竟然丧心病狂到“坑父害子”地步。
那边朱高煦再三保证自己以后绝不会不服大哥,“以后大哥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让我往东我绝不往西。”
在皇宫内的朱元璋,本以为光幕中的荒唐事,已经是极限了。
没想到评论还有人说明朝藩王是一个比一个离谱后,心中也不禁对曾经做的决定有了悔意。
————
明
永乐十三年
“朱瞻基!”
“你就是这么对你二叔的吗?”
汉王朱高煦在殿外大骂朱瞻基。
朱瞻基一脸无语,心想二叔你胡说八道什么呢?你要不造反,我至于关你吗?而且关也关了,你就不能老实点,认个错?非要挑衅我...
朱高炽拉着二弟的手,对朱瞻基道:“瞻基啊,这次是你过分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你和高煦是叔侄,怎么能烧死他呢?”
“就是,侄子啊,你可真是不顾亲情!”朱高煦指责朱瞻基。
朱棣看着下面闹成一团,“够了,都给朕滚。”
“要打要吵,别在朕面前。”
朱高煦熄了火气,听戏的人都不在意了,自己也只能算了。
朱瞻基偷偷对二叔扮鬼脸,哼,让你造反!活该!
第149章
震惊各朝的亩产千斤
【杂交水稻,现在能吃饱饭。】
【...
“要搞明白是什么因素让野草疯长,那稻谷也能和野草一样增加产量。”
...
终于实现了亩产千斤。
产量的不断增加,稻田里是金黄的稻谷。
正是这项技术,让曾经吃不饱饭的中国人,牢牢端住了自己的饭碗。
1976年至1988年,全国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为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00多亿元。
1995年二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生产,平均亩产比三系法又递增了10%左右。
2006年止,杂交水稻累计种植55亿多亩,增加稻谷5000多亿公斤。
从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到2023年10月的1251.5公斤,在各地的示范田里,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的世界纪录不断刷新。
据统计,杂交水稻所增产的粮食,每年可多养活近亿人口。
...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千古>
<现在能吃饱饭,还得是粮食亩产量的提高。[点赞]>
<愿饿殍不再降临世间[保佑]>
<人间掌管粮食的神。>
<以前:今天吃什么?
现在:今天吃什么?>
<现在能挑食,但是也不要忘记今天的饱饭是为什么。>
<搞清楚雄性不育性和杂交水稻的关系真的很重要>
<当年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天然杂交水稻是雄蕊给雌蕊授粉,而稻花不仅雌雄同体,这两种花蕊还靠得非常近。要是人为改变自花授粉的方式,最好就是找到雄性不育株,让这两种基因优良的水稻杂交。>
......
李然然看到下方还有一个视频是在讲古时的饥荒的事。
【为何古代经常闹饥荒】
【天灾会导致土地荒芜,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缺乏现代气象预测技术,对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难以有效应对。
古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无主之地增多,农民无地。与此同时,农民还要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古时的农业税制度,随朝代更迭不断变化。秦制是将土地和人口都收归国有,对所有土地和人口征税。汉租赋是将农民的劳动力和土地分开征税。唐租庸调是将农民的劳动力和土地合并征税。宋两税法是分为田赋和丁赋两部分。农业税的终结是在现代中国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长达2600多年的农业税制。
古代农业技术的落后,耕作方式效率低下,缺乏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古代的水利工程,经常因为劳民伤财,引起民变。
还有诸多的人为因素比如战争。战争会导致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受损,有时当朝政府也会做出过度征税,这些都是会加剧粮食短缺。】
<岁大饥,人相食>
<古代的耕作方式和技术其实一直都在进步,但是抵挡不住的天灾人祸[叹气]>
<其实现在想想我们几乎什么都吃,不就是因为以前…吃不饱嘛[捂脸]>
<目前公认的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化肥的产生,农药的出现,食物种类变多和机械化的使用。>
<可以看看宋代李迪画的榖丰安乐图,画中寓意是“秋收仓廪足,不怕瓦雀多”,可是画上的稻谷和现在的相比太少了>
<要是现在有人种成这样不得被笑话死[大笑]>
<感觉取消了农业税这政才是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古代的肥料基本上是石灰肥料、绿肥、骨粉肥料、草木灰、硫磺肥料...>
<古代发生饥荒时,农民们逃荒会成为常态,逃荒路上艰难,人们为了生存在逃荒途中遇上食物短缺,
灾民们就会吃死者和被埋葬的尸体...>
<唉,主要还是能吃的少。不像后面还有土豆、玉米、番薯这些>
<那个时候是少部分人掌握绝对资源,所以分配严重不均
。>
......
李然然看到【岁大饥,人相食】的评论就觉得浑身被刺痛,唉。
光幕的各界在现代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现代中国能养活十几亿人口,他们能吃饱,他们的粮食是亩产千斤!
————
秦
始皇三十年
秦始皇嬴政感到很高兴,就算现在没那个技术,不代表未来没有。就算没有达到光幕上的水平,但能有其中之一也好啊。
农家得干事了。
李斯、萧何等人在一块分析光幕说的各种问题。
“天灾是避不了的,但人祸可以。现在大秦一统,发展好农业必然能使原六国百姓臣服。”
————
汉
元狩五年
年初的时候汉武帝刘彻便命令郡国铸五铢钱,而张骞出使西域也回来了,并带回来了葡萄种子。
张骞向武帝献策,可联合乌孙国,能切断匈奴右臂,向汉武帝建议拉拢乌孙国。
匈奴知道后欲派兵攻打乌孙国。如今乌孙国的使者也来汉请求结盟。
“替我国国王求婚,希望两国联姻结姻亲之好。”乌孙国的使臣正在下方说着自己此次来长安的目的。
“使者的话,朕知道了,愿两国结盟顺利。”说完便派人送乌孙国使者回蛮夷邸。
刘彻会这样完全是因为今日正好是光幕再开的时候,从张骞带回的消息中知道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光幕,目前仅大汉与此前的匈奴有光幕的现世。
...
光幕视频播完后,大汉官员们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表情。
“光幕说...亩产千斤?!”
“授粉?杂交?”
“我怎么一个也没听懂...”
“那些耕作方式又是什么?”
“图上的是耕地用的吗?”
“黄门!快将光幕所示图画下来!”刘彻也不能保持平静,光幕今天带来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若是真有这种稻谷,百姓岂会吃不饱?那样的话,内部安稳对外扩张会轻松很多了。
————
唐
贞观三年
贞观三年三月,李世民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以尚书右丞魏征守秘书监,参与朝政。
“朕决议今年再发兵击突厥余众。”
虽然大唐已在贞观二年大败突厥,但其残余势力并未得到消灭。为此,李世民决定今年必将突厥彻底灭亡!
让突厥不再成为大唐之患!
就在武将们商量该如何调兵,争夺谁当主帅,文臣们商议该从何处调粮,并怎么做俘虏安置工作的时候,光幕重新出现了。
于是,众人放下手中事务,开始观看光幕。
“......”
“......”
房玄龄和杜如晦面面相觑,皆从对方表情中看出了诧异和讶然。
大唐君臣一时沉默了,陷入光幕中所示美好景象。
还是武将程咬金率先开口:“要是咱们大唐有这技术该多好!”
“你们听懂光幕说的了?”李世民看向文臣的几位,询问道。
“嗯...光幕也有言我们时代的科技水平低下,要达到光幕的技术怕是很难。”
杜如晦叹息,愿景是好的,但这方法就不知道大唐能行不。
“我们可以召集民间经验丰富的老农,进行实验。”
魏征提出自己的建议。
“光幕所列的农业税制度,是越往后越好吗?”
李世民感慨地看着光幕,底层百姓也能吃饱的盛世才是盛世。
—————
系统999开放了光幕上的分享权限,开启“跨时空分享”。
有的人将画出的农具放在光幕上,也有的将《齐民要术》等书籍放在上面。
有人问土豆和番薯是什么?清朝众人为他们解惑。
也有朝代开始准备出海的事宜了。
第150章
致西汉伟大的外交官
李然然退出自动播放,重新在首页刷新视频,心里默默吐槽:最近13站的都没什么想看的视频,唉。
正说着,就看到有一个视频的封面是两个漂亮姐姐在仰望远方...
【远嫁的和亲公主】
(视频的开头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对镜由人梳妆,接着就是出长安,远赴乌孙国。在沿途的路上,解忧公主和她的侍女冯嫽相互扶持,她们都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是什么。
到了乌苏国,这里有着与长安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这里有空荡的景象,有着雪山、沙漠、戈壁...夜晚她们听着马群的嘶哑,枕着对故乡的使命入睡。
...
年老的解忧公主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上书请求回归故土。
终于再一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三年后,解忧公主在长安离世。)
<她们是大汉的功臣!>
<这才是大女主啊!解忧公主拿的就是大女主剧本,真的厉害。>
<解忧公主是第一个后面又回来的公主吧,结局真的很好了。好多和亲公主最后都是留在异乡了。>
<不能小看她的侍女,冯嫽锦车使者>
<《何以中国》里面讲了这部分,拍得还可以。>
<解忧公主离开长安的时候才十几岁,等她真正回到长安的时候她已经七十岁了,唉>
<汉初公主和亲是因为国力负担不了,并且这时间匈奴是强的一种政治手段,和亲名义上还带有怀柔意味,解忧公主是汉武帝时期和亲乌孙,后面历经昭帝、宣帝,所以历史上能有几位和亲公主魂归故里…>
...
【远嫁西域五十余年,终回故乡长安|西汉伟大的女性外交官:解忧公主和冯嫽夫人】
【大家好,我们今天简单讲下西汉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和她的侍女冯嫽夫人的故事。
解忧公主是唯一一位回到故土的和亲公主,而她的侍女更是一位难得的外交官!
西汉元狩五年,张骞向汉武帝献策,以钱财利诱,与乌孙国和亲。这时期正是对匈作战的关键时期,只要与乌孙国结盟,就犹如断了匈奴一臂。
开始和亲的是汉武帝刘彻的侄子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即乌孙公主),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然而仅四年,乌孙公主便去世了。
西汉对匈奴的计划不变,为了达成目的又挑了一位公主和亲,这人便是解忧公主。解忧公主的先祖是楚元王刘交,其祖父刘戊,因参加吴楚七国之乱,企图谋反未成后自杀。所以解忧公主其实是罪臣之后。而陪她一起远嫁乌孙的侍女冯嫽生性聪敏,知书达理,善写隶书,猜测她可能也是罪臣之后。她们去乌孙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戴罪立功,完成使命。
解忧公主有着与乌孙公主不同的坚韧心性,解忧公主到了乌孙后就嫁给了乌孙老国王军须靡。
冯嫽则以使节的身份代表解忧公主去访问临近各国,行赏赐、宣扬汉教化。冯嫽出使极善辞令,与人交谈可以不用翻译,众人尊称她为冯夫人。后来嫁给乌孙右大将为妻。
军须靡去世后,解忧公主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军须靡的堂弟翁归靡。此时,解忧公主派使者给汉昭帝报信,说:匈奴国发兵和车师国联手,来侵犯乌孙国,希望天子能来解救乌孙。但汉朝没有动作。
后面解忧公主和军须靡又派人到长安,说:现在乌孙国的情况很严峻,乌孙国愿意发骑兵五万与汉朝联手打匈奴,希望大汉能够出兵以解乌孙之困境。
此时汉昭帝驾崩,新帝是汉宣帝。汉宣帝发兵十五万与乌孙联手进攻匈奴,匈奴此战元气大伤。乌孙国又联合乌桓和丁零,反攻匈奴,此战后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大幅衰弱。
与此同时,乌孙国境内一直都并存着两股势力,一是亲匈奴势力,一是亲汉朝势力。
翁归靡给汉朝写信说愿意立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为嗣,以结两国之好。莎车国王也上书说愿意以解忧公主的次子万年为嗣,龟兹国王也求娶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
不久,翁归靡去世。乌孙国内的亲匈势力抬头,拥有匈奴血统的泥靡为国王。解忧公主也嫁给泥靡。但泥靡与解忧公主的关系相当恶劣,解忧公主联合汉朝使者魏如意和任昌打算杀掉泥靡。可惜泥靡被刺后逃跑,解忧公主他们被围困在赤谷城,幸得西域都护史郑吉来救。
汉朝派中郎将张遵医治泥靡,想缓和与乌孙的关系。并逮捕魏如意、任昌,将其押往长安斩首。又派车骑将军长史张翁调查此事,解忧公主不服,张翁还动手殴打了公主,解忧公主事后向汉宣帝上书告状,张翁回到长安后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