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1章

    <幕友胥吏>

    <up没有讲详细,要说师爷,就必须说胥吏制度的形成,朱棣限制了胥吏的出身,后面考生和秀才之中无出路的就来做胥吏了>

    <县长需要会计和法律顾问治理,师爷完美契合了。而且师爷没有编制,还要县官自己花钱雇佣,相当于找了的一群秘书和门客>

    <推荐一本书,《官场现形记》里面就有很多关于师爷的描写>

    <看到师爷第一反应是让子弹飞里面葛优演的师爷[微笑]>

    <徐渭是个真猛人,还是大明名将李如松的老师,教李如松怎么抗击日本人>

    <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

    <徐文长可惜了,最后疯了。徐文长和胡宗宪戚继光都是那时牛逼的抗倭人>

    <多亏了清朝的养廉银制度,要不然田文静真养不起师爷hhh>

    <清朝最出名的师爷是王辉组,给了十八个人做师爷,师爷工资比知县的官方俸禄还多...>

    <最牛逼的不应该是左宗棠吗?从师爷一路上升到封疆大吏[点赞]>

    <也就是说大清地方上的话事人是师爷咯,师爷拥有实权,又不用背负责任,啧,真爽。>

    <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李然然发出惊叹:“我一直都晓得有明清师爷,今天算是知道了师爷的作用。而且师爷还是雇佣合同工啊,本以为是正规编制诶。”

    “不过师爷们的人脉关系网也是真大。”

    光幕各界对师爷倒不是很在意,只是惊讶于他们竟然成了地方的实际掌权人。一时之间,关于师爷的弊端也摆在了众人面前。

    绍兴多文人,此次文风浓厚。

    康熙朝关心最多的则是:光幕提到好多次的雍正会是哪儿位阿哥呢?

    ————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朱元璋本想瞪朱棣,却没看到人。这才想起儿子们都被赶出去监督黄河治理了。看光幕的人也只剩下自己了。

    浙东文人。

    朱元璋对于这批文人是有矛盾的,江浙地区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税收大地。还有这些地方的人学习成绩好,科举入仕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大明初建,南人和北人还要磨合,南人的科举占比高于北人。

    所以对浙东文人采取的是打压政策。

    朱元璋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要不开南北榜?

    ————

    明

    嘉靖二十六年

    朱厚熜很满意自己的眼光,朕就说他胡宗宪能行,能抗倭!果然如此!

    至于后面的入狱,朱厚熜只当没看到,无非就是政党之争,胡宗宪今得了预言行事肯定会更稳妥,让人抓不着把柄。

    这个徐渭倒是有意思,等胡宗宪抗倭成功后,让他带徐渭来京,总得要有个出身才好。现在有徐渭还有戚继光在,倭寇不难解决了吧。

    徐渭如今还在教私塾用以糊口,胡宗宪看了光幕后,派人四处打听,想要将其招为幕僚。徐渭从光幕中知道了自己的选择后,主动前往胡宗宪的邀请后处。他明白,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个时空的胡宗宪提前被嘉靖帝任命为浙江巡按御史,同样徐渭也提前进入了胡宗宪的幕府。

    ————

    清

    乾隆

    这些现象,已成默认。胥吏流品虽低,但在政治影响上很大。

    “地方官是管官的,师爷是做事的。”

    乾隆认真想了想,朝廷每年的养廉银也是耗费颇多,要不改革师爷制度,让师爷有朝廷的正式任命?

    注:《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②陈龙正

    第144章

    白居易和琵琶行上

    【白居易和《琵琶行》的故事】

    (视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道出了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司马前的经历,旁白声和音乐相结合,更让人沉浸式体验。)

    【我是在代宗大历七年正月出生的,出生后不久河南便发生了动乱,百姓颠沛流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时的我尚不知事,后来我长到两岁,祖父与祖母接连去世了。建中三年,我五岁了,徐州到处战乱父亲便把我们送到了宿州避难。建中四年,又发生了二帝四王之乱,我们家又逃到了越中,沿路的逃难景象让我终生难忘。我九岁时,听别人说有进士科,我想若是我刻苦读书,考取了功名后是不是就能改变现在的状况,帮助更多人。

    父亲又升任为襄州别驾,今年我已经十四岁了,我想和父亲一起去襄阳。本以为到了襄阳后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父亲相处,可天有不测风云,来到襄阳不久,父亲去世了。贞元十四年,兄长任饶州浮梁县主簿,我也随着他到了浮梁,继续读书学习,读书的日子并不清闲,有时读得口都生了疮,手也被磨出了茧。兄长笑话我,年纪轻轻的头发都要白了。我不觉得辛苦,我一心想的是总有一天我会去长安,去见陛下,我的理想和抱负总会有一日会实现。

    不知不觉就到了二十三岁,心中的所想亦未改变,我想,今年是时候去长安参加选拔了。到了长安我遇到了元稹,我们成为了挚友。果然,我和元稹一起登第了!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虽然官职低,但是校书郎的待遇优厚,升迁快速,可谓前途光明。我想我离目标又近了一步。长安的生活不容易,我在天子脚下过得也这样,那其他人呢,他们的生活呢?

    二十七岁我参加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厔县尉。一年后又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再一年我任左拾遗,同时还迎娶了杨虞卿从妹为妻。频繁的赏识和提拔让我感觉理想要实现了,我想我一定要报答当今陛下的知遇之恩。于是,我开始上书言事,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能补察时政,让陛下好做出改变。我也批评时政,提出改革建议,希望能改善社会状况,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

    元和四年,我的好友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他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在期间劾奏了大量不法官吏,平反了诸多冤案。我深感佩服的同时又有些担忧好友会不会遭人报复。不久,好友真的被外贬了。我赶紧上书劝谏,想替他求情,可惜没有作用。元稹离开长安时,我去送他,我们在马上道别。此后数年我们未曾再见。

    三十二岁时我母亲去世了,离职丁忧。在下邽期间,我心忧朝廷政事。我曾写过很多诗,我想用诗歌来揭露社会的黑暗,希望陛下能够看清事情真相,我也一直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是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

    三年后我回到了长安,被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个闲职,但我仍没有放弃理想,时常写诗言事。元和十年,我要去上朝,前面走着的人正好是当朝宰相武元衡,于是我就跟在武元衡主仆后面。未曾想到,在帝都长安城中会有刺客刺杀宰相!我亲眼看见武元衡被杀的惨状,于是向陛下写了封奏折,请求尽快缉捕凶手,以告慰宰相武元衡在天之灵。可是,朝堂之上不对劲。宰相武元衡为人清廉正直,主政蜀中的七年政绩斐然,还协助陛下平定藩镇之乱,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宰相,他无端枉死了。

    宰相被杀要求严缉凶手有错吗?随着宰相和裴度的遇刺,朝堂上主和派迅速占据了上风,他们不愿讨伐凶手。

    “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

    我被贬了。

    真可笑啊。

    突然想到这几年写的讽喻诗,写了却毫无作用,心中悲凉。

    我想要报国,错了吗?

    我同情百姓生活疾苦,错了吗?

    高坐在朝堂上的权贵们肯定很高兴,因为那个烦人的整天写讽喻诗讽刺他们的白居易终于离开长安了。

    ......】

    <读书的时候我讨厌背琵琶行,长恨歌。后面了解了白居易,知道了历史背景后我才终于读懂了白居易写的诗。>

    <上学:怎么又背啊[生气],现在:写得也太好了吧[打call]>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我的元白就是最好磕的[打call]>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

    <每次读白居易的诗总是很有感触>

    <他坚持为底层百姓发声这点就好戳好感>

    <武元衡也是个好宰相[叹气]>

    <呜呜呜,你没有错[哭]>

    <唉,好喜欢乐天>

    ......

    第145章

    白居易和琵琶行下

    【江州的环境比起长安不如太多。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我没有一直沉浸在被贬的痛苦和不满中。我在庐山修建了草堂,进行清修,和东林寺的方丈智满法师学习佛法。

    一日,在浔阳江边。我遇到了一位曾经名动京城的琵琶女。与她短暂的交谈后,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我想起了十六岁时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对我的大力赞赏,他们都说我作诗作的好。二十九岁时我又中了同进士,可谓春风得意。三十四岁写出了《长恨歌》,名扬天下。我想起了曾经的意气风发。可是,我现在被贬了。

    我从琵琶女的演奏中听出了繁华落寞背后的无限惆怅。她十三岁就是教坊中最厉害的琵琶手,时常收到武陵少年的邀请。那时的她以为这一切永不落寞,以为繁华会一直持续。我在这一刻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会想到现在的境遇吗?会想到二十多年后会是这样的吗?我的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吗?我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吗?

    琵琶女的演奏很动人,先是弹奏了《霓裳》后又弹奏了《六幺》,琵琶声宛若珍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清脆动人。到江州待了快一年,我又听见了长安的声音。在场的许多人都哭了。其中又数我哭得最厉害,哭她也哭我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

    朝堂上的我和教坊中的琵琶女,我们看似是毫无相同之处的两人,在此时此刻却因同样黯淡的前景,生出了同情,产生了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终究会有不甘心,不甘心结局会是这样。

    于是《琵琶行》诞生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琵琶女究竟是她还是另一个他>

    <看似《琵琶行》写琵琶女,其实写的是白居易自己的心声>

    <害,古时文人多悲剧,同时期不得意的文人又何止白居易一人呢?>

    <以前是真的不理解不得志,是什么意思,现在真的明白了,每次读《琵琶行》也想落泪[叹气]>

    <白居易的好友除了元稹还有刘禹锡,他也过得不咋地。>

    <发现诗人作的诗和他所处的时代真的息息相关,他们处于中唐,大唐逐渐走下坡路,所以多是忧国忧民,感慨自身际遇,因为直言得罪权贵经常被贬,所以他们的诗与盛唐时期的风格差别真的蛮大的>

    <up做一期刘禹锡吧,他那么浪漫的人,都搞得抑郁了,社会真的黑暗啊[捂脸]>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白居易在日本真的很受欢迎,他的好多诗都被引进了>

    <“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

    李然然看这个视频竟然看哭了,或许正如光幕所说,等拥有了一定的阅历后,对于诗歌也会有新的感悟。

    唐朝之后的人:那可是白居易!诗魔白居易!

    唐朝之前的人刚看光幕时:我都还没上光幕,这白居易又是哪儿来的。他凭什么上光幕?

    看完光幕后:白居易写的《琵琶行》真好啊,其中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令人难以忘怀,押韵和节奏也很好。其诗中写对唐王朝的批判也很深刻。

    各朝诸多文人对《琵琶行》深感共鸣。

    宋神宗赵顼看了眼苏轼兄弟,嗯,这次不让你们贬了,以后不许写东西内涵朕。

    ————

    唐

    元和十二年

    能上一次光幕视频,收获极大。

    元稹被光幕做了一期视频后,现在官途顺畅,并且在文人士子间非常有名望。也就是元稹本人丝毫不被外界影响,主动请求外放,深入民间。

    白居易为好友感到高兴,现在的朝廷也不似之前了。随着光幕曝光的中唐事越来越多后,陛下和宰相做了诸多改变。

    未曾想到的是这次光幕竟然会讲自己。

    “《琵琶行》?”从这个视频标题中,白居易已经猜到光幕会说什么了。

    白居易随着视频内容开始回忆此前发生的事。

    不得不说,被贬真的是一次巨大的改变。好友元稹面对被贬时努力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当下。白居易认为自己则不然,被贬后更加寻找生活的美好。

    光幕讲到武元衡被刺案。

    “宰相不应该是如此结局,好在淮西之战朝廷大获全胜,削弱了藩镇。”白居易对这位铁血宰相的遭遇深表惋惜。

    看完光幕的评论后的白居易对朝廷充满了期望。会有所改变的吧,大唐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对吧?

    连州

    在连州做刺史的刘禹锡见光幕还提了好几次自己的名字,心中不禁有了些想法。嗯,光幕以后会讲我的吧?

    长安

    当知道光幕要讲的人是白居易后,裴度便明白光幕定会提到那个人。

    在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后,裴度就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推动削藩政策,直到今日的平定淮西。

    宰相裴度又开始怀念武元衡了,过往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自从武元衡遇刺后,常常做梦梦见他。梦中的武元衡依然是那位铁血宰相,而自己也依旧是他的副手。每次梦的最后都是武元衡死前的模样,他的样子深深印在裴度的心里。

    “如今,也算了了你一桩心事。要是光幕提前几年来到该多好,你得了预警,岂会身亡。”

    唐宪宗李纯明白光幕评论中说的什么意思,不就是说自己这个皇帝做的不好,才惹得许多文人内心郁闷!

    第146章

    “父皇,我要当皇太女!”

    李然然心想这个视频刷完就歇歇,后面还要看电视剧诶。

    首页封面中的女子很漂亮,标题更是令李然然对这个视频有了兴趣。

    【父皇,你立我为皇太公主吧!】

    (视频中的女子姿色美艳,身穿黄色衣袍,气质卓绝。她手提一把剑,走出门外与士兵格战。)

    (安乐公主李裹儿满脸的不服气,声音中透着不甘和愤懑。她的眼中升起烈火,她不想再被剥夺权利和地位。

    “我也是公主,是当朝的公主,同她有着相同的血脉。”

    “武皇登基前不也遭人白眼吗?可这最终并没影响朝臣们向她山呼万岁。”)

    (安乐公主李裹儿哭着对李显说:“他们只是一群趋炎附势的狗啊。”

    李显坐坐在龙椅上面露纠结,他的眼中充满着矛盾和挣扎,而安乐公主李裹儿又来到他跟前劝道:“父皇,你还是立我为皇太公主吧。”

    李显沉默起身离开,李裹儿不依不饶道:“父皇,你还是立我为皇太公主吧。”)

    (安乐公主李裹儿跪在太平公主面前,恳求道:“我再一次以当朝公主的名义,请求姑妈赦免驸马武延秀。”

    太平公主问:“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安乐公主答:“我在营救我的丈夫。”

    “你今天能抓我的丈夫,明天就能抓我,抓你。”

    “抓所有反对她的人。”)

    (“我不能容忍安乐公主的丈夫,像狗一样在恐惧和痛苦中下贱的死去。”)

    (安乐公主平静的坐着对母亲道:“母亲,父皇晏驾,父皇晏驾了。”)

    (安乐公主李裹儿的声音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所有害死你的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我要得到我所要得到的一切。”)

    (怒气冲冲的安乐公主李裹儿严肃对侍从道:“把武器发给府内所有的人,谁敢踏进府内格杀无赦。”

    提剑走出门外,“告诉崔缇,攻打公主府无异于谋反。”

    “如果不想活了,你们就叫他来吧。”)

    (视频的最后,安乐公主李裹儿的身体一颤,她感到一股剧痛从胸口处传来。她低下头去看,是一支箭矢。脸色变得苍白,身体无力地倒在地上。意识开始模糊,她感到自己要死了,心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