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狄青的结局,是整个宋代武将的集体缩影。驰骋沙场却终日被猜忌。】<狄青官路还算不错了,下场也算体面。从一开始就是范仲淹等庆历臣子在保他,宋仁宗也还行也是一路提携,所以后面被贬外放的时候,真的没想清楚,唉>
<不是谁都是苏轼,有苏轼的心胸。狄青是觉得换个地方做官,到处在监视他,心生忧惧,其实皇帝还是想保他的,只是宋仁宗病危,加上立储的事,文臣不愿放过他[叹气]>
<小狄缺了点政治嗅觉>
<范仲淹、韩琦这类文臣深得君心都遭殃了,更何况是狄青呢,有宋太祖赵匡胤在前,武将得军心的下场都不会太好>
<比起王德用,狄青算好的了。王德用:长得像太祖不是我的错啊[捂脸]>
<狄青的死,不是表面上的文臣逼死武将那么简单,狄青一直都是宋仁宗的人。因为仁宗想改变重文轻武的祖制,所以狄青就被推在前面去。但失败了,狄青成了全宋文人的众矢之的,郁郁而终。>
<宋仁宗那个时候边患严重,内又有三冗,所以才想提高武人地位,只是可惜了狄青>
<我发现...凡是宋仁宗要重用的人,都会被群起而攻,不得不离开,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狄青...>
<韩琦羞辱狄青说的话:“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狗头]>
<韩琦未足奇[狗头]>
<文人的笔杆子杀人不见血,他们最大的本事就是“临事一死报君王”>
<所以说宋朝是我最讨厌的朝代,每代花钱买平安,哪儿个朝代都比它更有血性>
<大怂不配拥有狄青、岳飞、辛弃疾,那些文人都是些什么玩意,其心可诛>
<狄青一个西北军进入中枢注定要被这帮文官集团死命排挤,还不如做个边将快活>
<不知道你们看过《大英雄狄青》没有,这个动画片小的时候可喜欢了[打call]>
<最最最讨厌言官了,尤其是宋明两朝>
<宋朝文臣就是嘴炮,把保家卫国的好男儿活活逼死>
<百无一用是书生>
<像狄青岳飞辛弃疾这些人真的生不逢时,挫宋不配拥有他们>
......
李然然第一次知道狄青还是在做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时候,这个手书视频倒是很好概括了狄青的一生。
光幕各界既敬佩狄青的勇猛,
又惋惜他的结局。
宋真的浪费了诸多良臣名将。
也有不少文人对光幕在文臣评价上颇感不满,文人风骨怎能被后人说成是百无一用。
......
宋
开宝二年
赵匡胤被光幕点的不敢说话,握拳的手青筋暴起。
赵光美想上前又不敢上前,实在是赵匡胤的脸色阴沉的可怕。
赵匡胤想要的只是将武将的兵权收到自己手中,并不是让文臣骑在武将头上!
对武将的诸多限制,也只是为了纠正五代十国的风气,并不是让整个国家变得文弱不堪!
“让赵普来见朕。”
如今赵匡胤不想再说什么让后世子孙解决的话了,祖制?哼,到了后面还不知道会被文臣们说成是什么样呢?
————
宋
宝元元年
前不久赵祯还在感慨北宋名将王韶不见踪影,没想到名将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北宋武将巅峰,狄青!
赵祯找来范仲淹,还是决定将西北一事全权交予他去办,韩琦回朝。
“范卿,狄青你可有了解?”
范仲淹脸上溢出笑容,“即便光幕不提,臣也会在近日向官家举荐他。”
“哦?看来他已入了你的眼。”赵祯开怀大笑,有狄青在,对西北作战之事胜算又多了几分。
“不过狄青此前十几年未有大成就,即便有光幕的背书,若贸然给予重任,朝野恐会不服。”
“嗯,朕知晓了。”赵祯没想到范仲淹会这么回答,于是破格提拔狄青的事先作罢。
赵祯心中叹气,光幕说自己将狄青推得太高了,这才引起了众臣的打压。
第142章
天街踏尽公卿骨
【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视频的最开始是一男子参加科举,屡次不中后,写下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振奋昂扬的音乐作为开头,旁白一边念着诗,一边将画面接入:社会黑暗,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这即是唐王朝。
落第的年轻人,望向长安的眼中,充满着愤懑。
谁也不会想到他不仅会将唐王朝带向末路,还会是门阀士族的终结者。
规则迟早会变,掀不掀桌子也只是时间问题。)
【门阀士族: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
黄巢:呵呵,门阀士族?
看我怎么“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以前不懂黄巢为何起兵,也不懂为何大唐百姓纷纷追随。现在我只想说,黄巢!你!配享太庙!>
<“你们四个人,换我五代家业,不合算吗?”②>
<士族的衰落绝不是这一两天,科举制度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中后期的士族衰弱已是历史趋势,黄巢的的确确是在士族下坡路时狠狠踹上了一脚[吃瓜]>
<奉劝所有的起义军谨记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不得不说黄巢的诗确实帅[打call]>
<不要小看落魄读书人的力量,别惹落榜书生。中国古代有黄巢,欧洲近代有小胡子,两人都将当朝搅得天翻地覆[狗头]>
<这就是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吗[吃瓜]>
<愿追随冲天大将军!>
<好好好,所以跟着黄巢带三十万百姓当口粮>
<唐朝科举应该废除预投行卷,考官举荐,而以糊名试卷作为高下。>
<安史之乱好像也有失意落魄读书人的一份>
<黄巢只是杀了天街所有公卿,将内库烧成灰烬的可是后面又重新打回长安的唐军。>
<看历史时,少可怜这个皇帝,惋惜那个皇帝,世家更迭,王朝覆灭,都是很正常。历史上最不容易的只有底层百姓。>
<在古代,土地兼并无解。>
......
李然然给视频的评论区点赞,感喟:这视频剪的还挺燃。又看到下面有个关联视频是黄巢的填词视频。
【黄巢|踏山河】③
【“六朝金楼入隋唐,五姓七家高墙。”
“青史润色,阶前血臭变书香。”
“写几篇道德文章,食尽万民供养”
......
“笔生花,做题佳。”
“不若换身披挂,踏碎李家天下,两京青瓦,百州府衙。”
......
“皇唐荒唐,国事蜩螗。”
“举头红袍豺狼,俯首青衫鼠獐。”
“逼得民死田荒,反青史流芳。”
......】
<填词炸裂>
<史书是由胜利者写的,才不会偏向人民>
<全部都杀了>
<惜,野火烧不尽...>
<踏碎的何止是李家,还有过往的门阀士族>
<李唐啊,吸尽了河北的血,就为供养两都长安和洛阳>
<唉,所谓的盛世繁华不过是表面的遮羞布,唯有数千年来从未断绝的农民起义才是真。>
......
光幕各界是真的被这首填词的大胆程度惊讶了,光幕也曾夸赞过盛唐繁华,对于唐朝一谈便是“盛唐”“巨唐”,何时像今次这般直白,将繁华下的遮羞布扯下。
每个王朝都无法保证自己治下的百姓全部安居乐业,光幕实则是在借黄巢而赞扬农民起义。
话语间尽是对皇室、门阀、地主乡绅的贬低。
————
唐
贞观二年
李渊在听到【踏碎李家天下,两京青瓦,百州府衙。】时急火攻心晕了过去。
李唐江山怎能就这样算了!
李世民虽然没有晕,但是脸色十分阴沉。从最开始的愤怒,到苍白,最后苦笑。
“好,好啊。”满朝官员皆是虎狼才豹,门阀士族皆是国家蛀虫,百姓土地被兼并,无土无田...
李世民有一种直觉,哪儿怕终其一生为大唐创盛世,也不可能做到让所有百姓丰衣足食。
盛世,是上层阶级的盛世,不是底层百姓的盛世。
————
唐
开元二十四年
在长安酒肆饮酒作诗的李白杜甫等人,细读黄巢的诗,只觉杀气冲天。
而对五姓七家,大家诡异的陷入了沉默。
酒肆有大放厥词的士族子弟,正破口大骂黄巢,甚至是大骂光幕。
杜甫低下头,右手食指一直摸着酒杯,“太白兄,我想向陛下请辞。”
“想去看看大唐的山河,想要更了解光幕所说的大唐是何样。”
李白笑道:“我也正有此意,终日待在长安,上几封奏疏,说几句建言,都不得同意。还不如某自己去寻光幕所说的道理。”
......
李隆基在看到光幕所填词时,暴跳如雷。脸上浮现出不正常的红色,眼眶微红,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殿内宦官全都跪趴在地上。
李唐,河北,科举,百姓,民反。
“陛下,科举改革近在咫尺,不能再拖了。”张九龄意识到大唐现在不改变的话,其祸患无穷。
就如再不给河北施恩,河北也要压不住了。
“朕照办就是。”李隆基缓缓坐下,手轻轻揉捏额头,这才感受到舒服。
往朝何时在意过底层百姓日子,他们有一点吃或穿的就会安心生活,不会造反。
哪儿像如今。
......
注:黄巢《不第后赋菊》②电影《让子弹飞》③B站填词up主野咖喱
第143章
无绍不成衙
李然然刷新了一遍又一遍的首页,无意间点进了一个长视频。
“不想看长视频诶。”但看了眼标题,感觉是不知道的事,先点进去看看吧。
【为什么说无绍不成衙?】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文风炽盛人才辈出,崇尚读书追求功名,可偏偏科举难就。此地又人地矛盾激烈,生活艰辛,十分讲究亲缘认同感。
它就是绍兴。
在我国明清时期,所有地方官的共识:假若一个县的县长没有师爷,他的县衙是无法运转的。
甚至官场上的这句话流畅至今:无绍不成衙。
绍兴师爷这个极具地域和专业性的幕僚群体的发展,起始于明,盛行于清,衰落于民国建立初,在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是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落第文人需要政府官员谋生路,政府官员同样需要落第文人做师爷。
明朝立国以后,浙东文人成为仅次于淮西勋贵的政治势力,盘踞在六部和行省的重要部门。因为绍兴是浙东首府,所以这些浙东文人里,绍兴文人的占比非常大。
到了朱元璋晚年,浙东文人尤其是绍兴文人,便成为朝廷六部的主要人群。明朝进入万历时期,绍兴文人的势力不仅延续下来,而且稳步壮大,号称“一入衙门,前后左右皆绍兴人。”
朝廷六部的吏和政府官员的师爷,充斥着绍兴文人,绍兴文人就此形成一个同气连枝的阶层。其规模甚至遍布全国,名声极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
“天下治乱之根本,皆在绍兴。”②
明清的地方官需要刑名(法律)钱粮(财经)来治理一县。而明清的地方官,往往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熟知各项办理流程且人脉广的师爷来帮他们。
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十岁就有“指掌之间万言可就”的文学水平,是个天才,却乡试屡次不中,无法入仕做官。中年以后,徐文长做了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师爷(幕僚),协助胡宗宪抗倭,还给胡宗宪代笔,写贺表、和青词,在做胡宗宪幕僚期间,“知兵,好奇计”,多有立功事迹。
胡宗宪入狱后,应礼部尚书李春芳的邀请,前往京师。次年便因与李春芳性格不合,辞归故里。胡宗宪入狱死后,徐渭狂病发作,行为极端怪诞,绝望于人世,多次自杀而未果。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他因此被关入监牢,服刑七年。徐渭出狱后不改习性,狂病复发,常有自残行为出狱后不改习性,狂病复发,常有自残行为,在贫病交加下,终于郁郁而死。
清代时,绍兴师爷达到鼎盛期,到了“无绍不成衙”的地步。师爷在清代出现了一门“幕学”,由诸多绍兴师爷共同撰写的教科书性质的书藉,如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和王阴庭的《办案要略》和《刑钱必备》等大火。
绍兴出生的邬思道,也是多年都没考中功名,在康熙、雍正年间做了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全权负责田文镜的一切奏折。雍正对田文镜的恩宠日隆,有次还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了一句:“朕安,邬先生安否?”。由此可见,清代大吏多半离不开师爷。】
<绍兴人路过>
<绍兴的科举水平真不是一般可比的,明朝时期绍兴府的进士数量全国第二,浙江第一,卷不过啊[捂脸]>
<不得不说绍兴文人真的很出名,比如:徐渭、王阳明、鲁迅、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