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韩愈知道自己算是入了陛下的眼,“虽看着病恹恹,但他心中时常想着为国效力。”“嗯,朕先追赐李贺进士及第出身,等他大好后,再补一个左补阙的职位。”
......
淮西叛乱平定后,韩愈升为刑部侍郎,李愬拜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
李纯每日勤锻炼,还拉着太子李诵等人一起。
————
唐
会昌二年
“朕有文饶,是朕之幸。”李德裕革除弊政,是大唐利器。
唐武宗李炎想到了一个词“君臣相知”,看向李德裕的眼光也越发温柔。
李德裕看着光幕夸自己的话,不大好意思,只好对陛下谢恩。
“朕往后决不再吃金丹,定养好身体,与宰相共创‘会昌之治’。”
李德裕感动,君信臣,臣必不负君。
李纯绷直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呵,李忱你配称“小太宗”吗?
————
唐
大中五年
砰!
唐宣宗李忱无能狂怒,光幕多次赞武宗而轻视自己,这口气咽不下。
“呵,李德裕竟然得了好评价,倒显得朕这个贬死李德裕的人多么不辨忠奸。”
不再纠结虚名后,李忱继续处理朝政。
朝堂上下对李忱的评价是极好的,都说陛下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是明君。
今年八月,张议潮归唐。至此,除凉州以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
————
【东吴二宫之争的几种结局】
【东吴朝堂的二宫之争(储位之争),已经持续了八年。
六十九岁的孙权终于下旨了:对参与二宫之争的所有人参与大清洗。
历史结局: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改立幼子孙亮。孙亮登基后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权臣孙綝,事情泄露,被废为会稽王,在前往封地途中离奇去世。
正常结局:孙权晚年没有发癫,二宫之乱未发生,孙和即位。
较好结局:改立六子孙休,东吴提前进入景帝执政时期。
更好结局:孙和、孙霸兄友弟恭,没有矛盾,蝴蝶掉二宫之争。
完美结局:宣太子孙登没有英年早逝,二宫之乱未发生,成功继承大统。
女帝结局:孙权说服群臣,终于立最为疼爱的女儿孙鲁班为太女,孙鲁班成为一代女帝。
圣孙结局:孙权都活了七十一岁,干脆直接立孙皓为太孙,孙权还为他起名叫“彭祖”,东吴提前进入末路结局。】
<孙皓实名点赞,好圣孙[捂脸]>
<不可能达成‘正常结局’和‘更好结局’,因为有大虎孙鲁班在>
<好圣孙不可能是孙皓,应该是宣太子孙登的儿子孙英>
<孙皓早年还不残暴,最后性情大变可能是因为被权臣搞怕了>
<阴曹地府里进了三个人[狗头]
“我因为支持鲁王孙霸被杀。”
“我因为反对鲁王孙霸被杀。”
“我就是鲁王孙霸”>
<哈哈哈,大汉笑话永不过时>
<二宫之乱,好爱搞事的大虎>
<我支持大虎成一代女帝[笑]>
<孙权这个老登,立幼子真的是二宫之乱的败笔,看看东吴自他之后过得好混乱,帝位更迭,权臣辈出>
<诸葛恪、孙峻、孙綝点了个赞>
<有一说一,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最好的制度,虽然可能会出平庸君王,但是至少能够稳定存续。>
<这么看废长立幼真的是祸乱根源>
<最好的结局真的就是孙登别死,孙权晚年真的魔怔了,气死陆逊,骂死张昭>
<蜀汉人说:幸福就是只有一个接班人可以站队。
曹魏人说:幸福就是站对了接班人。
东吴人说:幸福就是夜里有人敲门对你说“你因为接班人站队问题被陛下下令逮捕了”时,你可以喊出“你找错门了,我是来访的蜀汉大臣。”>
<不谙世事的小皇帝,姓诸葛的辅政大臣,改元建兴,啧啧啧,可不是谁都是诸葛亮啊>
<二宫之争其实就是孙权搞制衡玩脱了,他给孙亮留下的辅政大臣:诸葛恪志大才疏,滕胤举棋不定,孙峻阴险歹毒,孙弘野心勃勃,没有一个是本地大族出身,后面孙峻弟弟孙綝废了孙权所立的孙亮,这就是养蛊养疯了[裂开]>
<主少国疑,更何况还是在乱世三国>
<问:一艘船上坐着老年孙十万、孙鲁班、孙峻、孙綝,结果船翻了,请问谁得救了?答:东吴。>
<东吴二宫之争闹成这样了,李世民后面还敢立了太子又亲另一个儿子,就结果来看,李治比孙亮更有手腕。>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笑哭]>
......
第140章
以前的东吴VS现在的东吴
李然然想,既然孙十万这么喜欢孙大虎,让她做女帝也不是不行,哈哈哈,走在时代最前沿,东吴的群臣们不要太封建了。
刘彻:草,大汉笑话...
李世民:谨记教训,勿有同室操戈之乱。
三国
黄初二年
孙权接受魏帝曹丕的册封,是为吴王,加九锡,并立孙登为太子。
对于大虎孙鲁班,孙权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都是自己宠出来的,能有什么大错啊。现在只要太子孙登养好身体,以后顺利即位就好。
至于,气死陆逊...骂死张昭...
孙权马上为自己辩驳,“怎么可能,这定是有什么误会。”
已是东吴大都督的陆逊大概已经猜出什么原因了,“大王待臣之心,臣绝不会有怀疑。”无非是晚年储位之争,站位问题,也或许是因为与本地大族的矛盾...
君臣相知,才能与曹魏、蜀汉相抗衡。
张昭:“......”
其实东吴大臣也觉得主公不像光幕说的那样,但又难保晚年发癫做那些事。
嗯...
活得太久的君主,晚年都容易发病,发癫,比如:汉武帝。
————
章武元年
刘备于成都称帝,建汉,立刘禅为太子。
呵呵,不愧是你,孙十万!
江东鼠辈的笑话,大家都愿意听一听的,孙权如今没有得到荆州只怕是会更上火吧。
刘备慈爱地看着刘禅,“你呀,虽然废是废了点,但好歹还能教。”
刘禅:???
于是,刘禅又被安排了诸多课程,务必要让他感受到生活不易,唯有勤奋向上,日后定要做个好君主。
————
黄初二年
曹丕于去年年底篡汉建魏,称帝。
“孙权活到了七十一!!!”曹丕咬牙切齿,也不奢求自己能活七十多岁,能有个五十多岁也行啊。
面上十分羡慕看着光幕视频,这孙权倒是能活,七十一岁怪不得后面老糊涂了。
......
李然然对东吴的好感来源于周瑜,毕竟“曲有误,周郎顾。”。
看完这个视频后,李然然觉得孙权早年还是英明的,不过晚年的二宫之争的污点也是真抹不去,这个污点比他打合肥没打下来都还要大。看他后期的种种作为,感觉孙十万就是太能活了,不想放权。
(害,每次看见东吴后期的乱象就会想假如孙登没死该多好。)
评论完后就划向下一个视频,还是东吴的。
【以前的东吴VS现在的东吴】
(对比视频,人物沿用老三国)
【以前的东吴:主公——孙策,人称东吴小霸王
现在的东吴:主公——孙权,人称合肥战神孙十万】
<孙策:反封建斗士,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孙权:碧眼小儿,性多嫌忌,果于杀戮>
<唉,可惜孙伯符了,明明拿的是主角本,结果创业未半而早逝[叹气]>
<我大魏吴王[吃瓜]>
<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
<孙权:你要不再看看后面的东吴?>
<“生子当如孙仲谋”话也没错,孙坚、孙策已打下基业,孙权守住就可以了,不能总拿他和曹操、刘备比,应该是和同为二代目的曹丕、刘禅比较。曹丕早死,刘禅昏庸,孙权已经做得特别好了>
<江东猛虎→江东霸王→江东英杰→江东鼠辈>
【以前的东吴:大都督——周瑜,风流倜傥、文武全才
现在的东吴:大将军——诸葛恪,狂妄自大、嚣张跋扈】
<好消息:诸葛恪有两把刷子
坏消息:诸葛恪也就只有两把刷子>
<要是诸葛恪打完东兴大捷就死了,可能世人给他的评价就是天妒英才,如果不是早亡,成就将是超越东吴四个大都督的存在,更是会超越其叔父诸葛亮,一代天才>
<诸葛恪纯粹是自己飘了,年少成才,认不清自我>
<叔父借箭十万,吾有主公孙十万[笑哭]>
<我喜欢的就是周瑜大都督在的东吴[打call]>
<大嘟嘟!>
<公瑾才是演义里被黑的最惨的一位,完全污名化,明明就是风流儒雅,英姿勃发的人,结果偏偏被罗贯中写成心胸狭隘>
<我最喜欢的大都督是陆逊,陆逊的军事能力在三国可是很强的,现在大家都被三国演义或者互联网洗脑了,看到东吴就急吼吼说江东鼠辈...>
<三国一共九人进武庙,东吴就占了四人,谁还说东吴是鼠辈[吃瓜]>
【以前的东吴:外交——鲁肃,大局观、治世之才
现在的东吴:外交——张昭,江东鼠辈、带投大哥】
<鲁肃弓马骑射样样精通,还是剑术大师,能当大都督的人哪儿能不会点武[狗头]>
<鲁肃重要就重要在,他很有大局观,东吴的四个大都督大局观:周瑜、鲁肃、陆逊、吕蒙。鲁肃死后再也没有一个让孙权信任的人告诉孙权东吴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叹气]>
<如果投降了,以张昭在江东文官之首的地位,降了后说不定有机会入朝为相,而且他还是中原名士避难去的江东想回中原是肯定的,他当然想投了>
<哈哈哈,张昭就说了那么一次投降,就被后世人痨了一辈子[捂脸]>
<我们以为的鲁肃,文臣,老实人。其实历史上的鲁肃,文武全才,巨富之家。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早,东吴的治国方针一直是按鲁肃的榻上策来的,联刘抗曹然后夺取荆州,最后北上一统。
并且鲁肃从来就没有对汉室有心软,天下大乱时的第一反应是造反,争取从龙之功。他也从来不是老好人,只是说大局观很强,知道怎样做对孙吴的利益最大。>
<三国的战略大师:曹魏有荀彧,蜀汉有诸葛亮,东吴有鲁肃。>
<有鲁肃的战略规划在也没用,因为孙权拿不下合肥。只想说三国里面没有一个人物是简单的,不要觉得就你一个人多聪明。>
<害,孙吴没有合肥,蜀汉没有荆州。>
<吹鲁肃吹过头了吧,还超越周瑜[笑],自己去看看东吴四个进武庙的里面有鲁肃吗?>
......
第141章
北宋武将巅峰——面涅将军
三国界面的蜀汉和魏国都很乐意看东吴的笑话。
在视频播完后,还感慨为何不接着播。
......
李然然继续刷新视频,又发现了一个历史手书视频。
【从罪犯到宰执的武曲星】
【两宋终其一朝都在重文抑武,防范武将。可是在宋仁宗时期,却出现了一位武将官职巅峰的面涅将军,他就是狄青。
年少的他虽出身白屋寒门,独钟情于枪棒骑射。狄青十几岁时,因与同乡人发生争执,失手伤人,被官府投入监牢,刺配充军,成为了宋军前线中一个默默无闻的黔卒。但狄青精通骑马射击,又在军中担任散直。
宝元元年,西夏李元昊发动叛乱,大举入侵宋朝边境。宋军将士望风而逃,一触即溃,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怯战。居于京城的宋朝官家焦急万分,惶惶不安,也就是这时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疆作战。
狄青行军打仗常亲自做先锋,初战便率先领兵冲入敌营,敌军顿时乱作一团,辙乱旗靡。这是数月来西夏初尝败果。狄青作战四年,打了约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了金汤城、宥州,屠杀了砽咩等部族,更是焚毁西夏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余只,俘虏五千余人,又在敌方要害之地建城堡。狄青即使身负重伤,每次冲锋陷阵依然身先士卒,因狄青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士兵们也争先恐后,奋勇争先。
狄青常披头散发,戴一顶青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被称为面涅将军。
数年的赫赫战功也换来了当朝官家对他的器重,狄青也从自力更生、芝草无根的无名之辈成为了枢密副使。
可官职的升高,愈发让他在朝堂上被忌惮。
宋仁宗皇祐四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占数城。文臣统帅轻敌冒进,屡战屡败。宋仁宗心急如焚,狄青上表请战。狄青率军南下,攻其不备,一昼夜就越过了昆仑关,追击五十里,斩敌数千,生擒叛贼五百余人,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大败叛军。
宋仁宗大喜过望,任命狄青为枢密使。狄青戎马半生终走向位极人臣,这也是整个宋朝武将能染指的最高权力。武将的显赫地位,让狄青与以文治武的时代格格不入。最终他屡遭弹劾,被贬陈州。
宋仁宗嘉佑二年,征战半生的狄青,在满朝文臣的口诛笔伐下,郁郁而终。狄青一个出身卑微的黔卒,却屡立战功,被稳坐朝堂的文臣忌惮。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勇将却终日惶惶不安,忧惧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