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就是,暴元罪有应得,蒙古人从前干的破事,他亡也亡在黄河上算是因果报应了。”湘王朱柏也很讨厌元朝。......
大家都在痛骂元朝时,朱棣则有了不同的想法。朱棣现在尝试着用朱元璋可能会考虑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贾鲁镇压起义,自取灭亡。但他治理黄河却是用了心的,王朝末年民力和财力加上几十年的积怨,修治黄河决口一事,只是一个导火索。
治黄河,亦可以看出治国。
朱棣按捺住内心的澎湃,此次去监督治理黄河时,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才好!
自从听光幕说未来自己会成皇帝会是明太宗,这野心也不可抑制的疯涨起来。于是,朱棣给自己重新定下了一条路。
————
明
万历七年
皇帝因着光幕对张居正越发信任和敬重,张居正依旧是大权在握的内阁首辅。
“时良治河之大才!”毕竟是自己提拔上来的人,张居正对他的能力很有信心。
潘季驯从嘉靖四十四年开始治理黄河,到万历六年总理河漕,这期间对黄河的治理已经过数年了。
万历六年时建的“两河”工程也在万历七年初见成效,陛下还给潘季驯赏赐了钱物。
今日光幕又讲了后世的方法,于是,张居正提笔给潘季驯写信。
————
清
康熙三十七年
康熙帝感慨道:“可惜治河能臣靳辅和陈潢都已逝去。”
陈潢是在康熙二十七年时因诬陷还未入京,便病死了。靳辅在康熙三十一年时替陈潢平反,不过就在同年,靳辅也病逝了。
“靳辅所撰写的《治河方略》和陈潢所撰写的《治水述言》都是优秀的治水书,你们下去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两本书在治理江河方面都有深入探讨,讲的也很透彻。”
“儿臣遵旨。”
因皇上的话,朝堂上刮起了一股治水学风。
......
————
【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史同|手书|“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bgm:壁上观)
【伴随着音乐的响起,一幅幅画缓缓展开,娓娓道来属于“婉平”那充满传奇的一生。
...
最后再转到现实中,旁白一句句读着上官婉儿的墓志铭。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
<
进来挨打>
<杀个李三郎给大家尽兴吧>
<她们少年时相遇,见过盛唐之繁华,历经武周之风云,时过境迁,都在权势中沦为枯骨,可她们的感情却是真挚的>
<婉平啊,我的意难平>
<呜呜呜我的婉平,李隆基真的TMD滚[大哭]>
<史同百合CP我最喜欢的一对,她俩不管是不是爱情,在古代这种身居高位,互站对立面却真切动人的情谊真的磕死我了>
<李隆基还搞官方毁墓,在史书上污名化她们,抹杀她们的功绩...李隆基的盛世是承了前面的光,害,为什么太平不做女皇>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两人肯定是有感情的,在宫中相识,惺惺相惜。只不过后面这份感情也掺杂着利用,可惜都没玩过李隆基>
<前几天刚去的陕西考古博物馆,看到这个墓志铭真的泪目。图片评论:唐昭容上官氏墓志.jpg>
<太平真的好好[大哭]我要你青史留名,我要千年万年后人们仍然记得你[大哭]>
<这首歌配婉平,再加上太太的画,真的绝美了>
<李隆基,我和你不共戴天!李隆基,我要杀了你!李隆基,你不要脸!李隆基,你这个乱拆cp的昏君![发疯]>
<婉平就是真的[大哭]>
<我这辈子就是婉平的狗>
<仙品>
......
竟然刷到婉平的手书了,李然然有些惊讶,自己已经很久不磕史同了。
再看婉平还是会磕到她们之间的拉扯感,转而骂道,“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李隆基这个天杀的!”
光幕各界人赞扬视频中的画风,叹息手书中表达出的情谊。
————
武周时期
武则天:“......”
上官婉儿:[愣神]
太平公主:[脸红]
武则天正在殿内与太平公主说话,上官婉儿作为女皇的秘书也在一旁。
光幕对李隆基是真不待见啊,武则天摇头轻笑。再看上官婉儿和太平两人,她们的感情倒是从小就好。
她们的事,交给她们自己做。
太平公主大致知晓点母皇的想法,既然母皇想好好选继承人,那自己也到了该入局的时候。
至于李隆基,本宫会让他“好好”过的。太平公主的脸上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厌恶,转瞬即逝。
————
唐
开元二十四年
换成以前的李隆基,现在已经勃然大怒了。
但,经历了光幕的各种曝光未来后,李隆基现在打算躺平任嘲。
这段日子,前朝、后宫、儿子们都不待见他...什么曝光都不比“一日杀三子”来得强烈。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根本不敢见他,武惠妃也时常阴阳怪气,张九龄更是常常冒犯他!
但凡自己表现出一点懈怠,朝堂大臣就要一个接一个的谏言。
李隆基:努力了这么久,真就不能享乐一会儿吗?
部分大臣:到底要不要提前让圣人做太上皇呢?
......
注:出自唐代佚名的《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第138章
存在感低的中唐后妃混剪
【中唐后妃群像】
【唐肃宗李亨原配韦妃,天宝五年,李林甫构陷韦坚兄弟与李亨谋反,李亨以“感情不睦”为由请求与韦妃和离。后韦妃削发为尼,落入贼手,安史之乱爆发,落入叛军手中。】
<李亨是真的懦弱,韦家一心为你筹谋,结果韦坚兄弟儿子全死了,你大舅子刚被贬就上表说自己和韦妃感情不和要离婚,你和韦妃还生了四个孩子欸。>
<后面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被诬告,李亨也是马上就将杜良娣废为庶人,遣出东宫。对此,我只能说你不愧是李隆基的儿...同样的刻薄寡恩[白眼]>
<他俩毕竟“父慈子孝”嘛哈哈哈>
【“辩惠丰硕,巧中上旨。”
唐肃宗李亨皇后张氏,本为太子良娣,乾元元年册为皇后。宝应元年,图谋掌控政局。宦官李辅国与程元振诛杀张皇后党羽,张皇后被幽禁于别殿。唐代宗继位,贬为庶人,幽闭而死。】
<我爱野心家[吃瓜]>
<和武皇相比,张皇后失败就失败在李亨权势不够大,自己也没有多个成年皇子,然后就是当皇后时间短[狗头]>
<武皇的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复制的>
<她的野心和欲望大于她的能力>
【“妃倚母家,颇骑媢”
唐代宗李豫原配崔氏,安史之乱爆发,崔妃母族杨氏被诛杀,恩顾渐薄,至德二年李豫收复西京,崔妃达京而薨。】
<她姨妈是杨贵妃,就知道为什么后面她混这么惨了,处境太尴尬>
<我都怀疑她后面的死,其实是李亨或李豫默许的>
<她死后不久李豫就成皇太子了,很可能就是被人为死亡的>
【“天姿蒙珍宠,明眸转珠辉。”
唐代宗李豫沈氏,生唐德宗李适,安史之乱爆发,沈氏落入安史叛军手中,囚于洛阳。至德二年,李豫收复东都洛阳,沈氏被安置于此。乾元二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沈氏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唐德宗李适即位尊生母沈氏为“皇太后”。】
<沈氏真的可怜,究竟是真的找不到,还是不想找到,难说>
<李豫找那是为了做做样子,她儿子倒是真的思念母亲[叹气]>
<他弟弟李倓会带病打仗,有出息,结果被唐肃宗这个狗逼赐死了,李豫能力和他爹一样一般,但是大唐这时候不需要一般的皇帝...>
【唐德宗李适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生唐顺宗李诵,唐德宗即位,王氏被册封为淑妃。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李适仓皇出逃,王淑妃将传国玉玺系在衣带上跟随唐德宗逃至奉天避难。贞元二年,王淑妃得疾病,唐德宗册其为皇后。当日,崩逝,谥号昭德。】
<李诵出生的时候,唐玄宗唐肃宗都活着,真五龙同朝[狗头]>
<虽然只当了三天的皇后但是到她之后都没有封皇后了>
<唐德宗好像也有中兴李唐社稷,不过被现实击垮了,和他爹一样,缺乏治国之才>
<你是指他前期努力中兴(仅建中元年)后期妥协躺平(二十几年的咸鱼)[吃瓜]>
【唐顺宗李诵原配萧氏,建中二年成为太子妃。其母亲郜国公主大兴厌胜之术,被废黜公主封号,相关人皆流放。太子李诵主动请求与萧妃和离。贞元六年,唐德宗李适以为太子“厌灾”将萧氏处死。】
<害,中唐是真的惨,家里有权势的全被忌惮,就是怕再出个武皇>
<唐顺宗真的当了好久的太子,结果就做了六个月的皇帝就成太上皇了[笑哭]>
<对他没啥印象了,就“永贞革新”,可惜柳宗元和刘禹锡了>
【唐宪宗李纯原配郭氏,贞元九年,被选为唐宪宗李纯正妃。永贞元年八月唐顺宗李诵退位为太上皇,李纯即皇帝位。元和元年册封郭氏为贵妃。唐穆宗李恒即位,尊皇太后,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四朝,被尊为太皇太后,七朝五尊。】
<郭太后明明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太子,结果,唉>
<好像真的是中唐之后,唐朝就没有几个女子在史书上留下名字。郭太后太可惜了,她可是大唐战神郭子仪的孙女诶!后面和唐宣宗李忱关系不好,好像去世还和他有关...>
<郭妃貌似政治能力不怎么行>
<服了这几代了,全是吃丹药死的,李恒早死。李恒几个儿子也死的快,所以最后是李恒的异母兄弟即位,郭太后能有好日子才怪了>
【唐武宗李炎宠妃王氏,王氏暗中为颍王李炎策划,李炎登基后,王氏进为才人,日渐得宠。欲立为后,宰相李德裕曰:“才人无子,且家不素显,恐诒天下议。”乃止。唐武宗炼丹,病危。王才人取出所有积蓄的财物分送给宫人,在幄下自尽。唐宣宗即位,表彰其节,赠为贤妃。】
<这俩都挺悲催的,李炎明明是中唐挺有出息的皇帝结果吃丹药死了,王才人也是可怜[唉]>
<怎么唐玄宗不早信道教吃金丹!可气!那样,他一定会成为千古明君[吃瓜]>
<唐武宗才配成‘小太宗’,唐宣宗完全是在吃他的老本>
<唐武宗李炎和他的超级宰相李德裕互相配合,俩人给大唐带来了一段回光返照式的会昌中兴,要是再活久点会昌中兴能否成为会昌之治?>
......
或许是盛世大唐太耀眼辉煌,深入人心,以至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就显得太平平无奇。李然然为中唐那悲怆凄楚的历史而伤感,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可以宛如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
光幕各界也都唏嘘不已:啧啧啧,大唐可真废天子,金丹这玩意是真吃啊。
————
唐
贞观二年
李世民开始是日常一骂李隆基,随着视频的播放,李世民更加愤怒,“真是一群蠢货。丹药那是能乱吃的吗?秦始皇吃了金丹有长生不老吗?”
————
唐
开元二十四年
李隆基再次受到光幕的关注,虽然这期视频主要说的不是李隆基,但是这内容处处又都是李隆基。
这李亨一定是第三子,嗯,此人日后决不能再做太子。李隆基想着。
某部分的大臣更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助圣人早日成太上皇,做千古明君!
第139章
东吴二宫之争的几种结局
唐
建中元年
唐德宗李适在今年,任用崔佑甫为相,为政清简,颇有一番中兴气象。满心的以为自己是位中兴之君,结果光幕丝毫不给颜面,不仅治国能力被质疑,还说自己后期无作为。
李适很不满,在登基之初就立誓要中兴李唐社稷!
宰相崔祐甫脸上浮现担忧,“陛下,‘泾原之变’。从此前光幕给的信息不难得出定是泾原发生了兵变,建中四年距今也不过四年的时间,削藩还需谨慎,勿使节度使不满,联合对抗朝廷。”
“宰相说的是,朕定当牢记。”李适说完又忍不住叮嘱,“崔相也应注意身体,朕不能没有宰相啊。”
崔祐甫用手遮住嘴,轻咳道,“劳陛下为臣担忧了。”
李适虽担忧崔祐甫的身体,但还是更看重江山社稷,于是询问道:“可还有能担宰相之职的人?”
崔祐甫考虑片刻后,便道:“杨炎此人可堪为相,但此人生性狭隘,日后恐以私害公,陛下万不能让他独揽大权。”
......
————
唐
元和十二年
“......”
唐宪宗李纯失笑,李恒这是三个儿子都做了皇帝啊。
“武宗、宣宗...”这是光幕提到的后面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武宗是李恒的儿子,宣宗是他弟弟。
这些以后再想吧,李纯将目光重新放在削藩镇上。前不久淮西叛乱已经平定了,裴度举荐了一人,名为韩愈。
今日特命韩愈随裴度一同前来,李纯突然想到这韩愈光幕好像也提过,是因为李贺?
“李贺病可好了?朕还等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