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皇后杨艳劝说司马炎,“过去之事已经发生,陛下何故再忧?您瞧后世的唐太宗、明太宗二人,他们一个弑兄杀弟,逼迫父亲禅位,一个起兵夺侄子皇位,然他们二人在后世评价中依然是正面的。”“若陛下造就一番伟业,晋不像原本历史中的那般,后世人也就不会揪着那事不放了。”
司马炎叹气,“唉,非我担心后世人评价,实是害怕...”不再言语,陷入沉思。
还是因为立太子闹的,立司马衷的后果是八王之乱,那接下来该立谁?
司马家怎么夺的皇位,当然担心会有人用同样的方法夺司马家的皇位。
————
隋
开皇十年
咳,比起其他几位,得到权臣进步代表称号的杨坚算是接受了。
杨坚内心还是有点点的小骄傲,看吧,古今历来权臣混得最好的可不就是我了嘛。
杨勇见亲爹脸上没有不虞后,吁了一口气,还以为他要黑脸了呢。唉,每次发气,都是孤遭殃。
“勇儿,用人看其忠,这忠也分多种,譬如光幕所说的这种,你都应牢记。”杨坚登位靠的是什么,身后的关陇集团功不可没。
在臣时的思考方式和在君时的思考方式不同,杨坚担心就算杨勇顺利登基了,但会被臣子忽悠。
看到杨勇点头,杨坚心里便来气了。
儿子不行了,要不要再试试孙子?
第135章
黄河治理简史上
李然然隔了几天才重新打开13站视频,刚进首页就看见一幅秀美山河图,但标题却不一样:
【黄河治理简史】
(三维地球显示着黄河这条“母亲河”,并标注好地名。)
【大禹治水,主要采取“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的疏导方法,即疏通主干河道,导引溢出河床的洪水和渍水入海。
汉武帝是第一位亲自监督黄河治理的皇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3年),黄河在濮阳境内瓠子向南决口。丞相田蚡进言,“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彊塞,塞之未必应天。”。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决口处,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柴负土去堵塞决口。在君民共力下,终于堵住了决口。
到西汉末年,黄河灾情十分严重,王莽立国三年之后,黄河在魏郡一带决口。本来向东北的黄河改道东流和南下,在河南山东漫流数十年,主要水流在山东入海,因此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这也是导致王莽王朝迅速毁灭的重要因素。
在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黄河在河南地区发生决口,导致河道南移,给沿岸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汉明帝派王景赶赴河南地区进行治水。王景开凿山阜、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并修筑双重堤坝,将黄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放出,经过外堤的阻挡,再从下游的水门中回流到黄河中。同时,在汴渠上设置了“十里立一水门”,使水流能够更为有序地注入,从而有效防止了溃漏的发生。
王景治水颇有成效,被汉明帝提拔为河堤谒者。史料记载,王景治理后的黄河历经800多年没有发生过重大决口,没有发生大的改道。】
<历代擅治国者必先治水,“黄河宁,天下平”>
<每个大一统王朝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就是治理黄河,也只有大一统王朝才有能力治河>
<一部黄河史,半部中国史[叹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说黄河。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
<黄河泥沙含量高,容易淤积河道导致河水泛滥>
<河床高,泥沙多,到一定程度就要决口>
<汉武帝时期也因为与匈奴的多年战争,造成了国家财政枯竭,这次水灾起码得占一半的功劳,严重拖累了汉朝国力>
<田蚡是傻逼吗???>
<王景能成功无疑是他遇到了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汉明帝对他大力支持,治黄河太烧钱了...>
<王景的治理黄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想到某人的大运河,看看同样的大工程,别人就搞得很好[吃瓜]>
<唉,黄河边的树木被伐得差不多了,加上水土流失严重>
<好像是到了元明的时候才确定说治黄河的根本在治沙,不在治水>
<王景用的方法也是清沙吧,规定几年就要清一次>
......
不说都不知道王景这个人,没想到汉明帝是这样的君主啊。李然然越看视频越觉得治理黄河不是件易事,感谢新中国。
视频里播放了黄河泛滥,沿岸百姓无处躲藏,他们被夺去了房屋,食物,乃至生命...
————
汉
元狩四年
“是朕之过。”
刘彻看着光幕视频显示的黄河泛滥以及沿岸惨状,产生了愧疚之情。
元光三年的决口,起初是有派人治理的,但每次堵上缺口就会被冲毁,丞相田盼言:黄河的决口是上天的旨意,不应该以人力为强塞,堵塞未必符合天意。于是就放弃了继续堵缺口。
刘彻那时忙于对匈奴作战,那次的水患的治理也就作罢了。
“光幕说的不错,黄河宁,天下平。”刘彻还是被光幕评论中【造成国家财政枯竭...水灾起码得占一半...严重拖累了汉朝国力】这句话整后怕了。
翌日早朝时,刘彻就让众人议元光三年的事。
众臣也明白过来,原来是陛下准备再治理瓠子决口了。
汲黯和郑当时是当年治水人的大臣,于是上前道:“臣等愿复修河决,必不使百姓再次流离失所,不让陛下失望。”
卫青等武将疑惑,若陛下要治决,其耗费的民力、财力绝不是简单的。那还要继续对匈奴作战吗?
刘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光幕的曝光,朝廷不能什么都不做,不然百姓会有怨言。而匈奴,从光幕上刘彻也了解到,非一代能彻底解决的,做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且,因为光幕,匈奴中的分歧也很大,归汉的匈奴人大增。
————
东汉
永平九年
汉明帝时期的君臣、百姓对于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光团,从开始的惧怕到疑问,最后平静接受。
面前的光团突然现了一行字【黄河治理简史】,接着就进了画面,声音也随着响起。
汉明帝刘庄和众大臣看着那行字,内心兴奋。
“果然是神迹啊。”
“黄河水患能解决了?”
......
从大禹开始,讲了汉武帝时的治水,以及他们怨恨至极的王莽时期,最后刘庄听到了自己的年号【永平十二年】,然后就是【...河南地区发生决口...】。
有反应迅速的大臣言:“此乃天降预言,臣等应预为之备。”
刘庄也反应过来,现在还是永平九年,有三年的时间去筹备。至于王景,在永平初年时便被人推荐其善于治水,他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取得了成功。
光幕对王景的夸赞,刘庄也感到与有荣焉。
所以汉明帝是指自己?明是美谥。刘庄内心狂喜,嗯,开心。
第136章
黄河治理简史下
【历数百年,黄河泥沙问题仍没有解决,中下游再度成为了地上悬河。唐中后期,黄河又开始泛滥。唐朝末期和五代,为了治理黄河,消耗了无数人力和财力。
黄河之所以在宋朝泛滥成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人在中游黄土高原砍树。还有一点便是宋朝对黄河的治理思路,不是以百姓生命作为首要目的,而是把黄河打造成抗击外敌的军事“天险”。
北宋京城处于黄河下游,河患直接影响到都城安危。宋仁宗时期,朝廷一派主张黄河北流,另一派则主张恢复故道,黄河东流。欧阳修认为贸然回流则断不可取。但宋仁宗没有听取欧阳修的意见,最终回河以失败而告终。
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在确保黄河安全的基础上注重兴修水利,开发了北方的大面积荒地。并设置了大规模的农田放淤行动,淤田滋养了万亩良田。
南宋南渡期间杜充镇守大名府,想阻止金兵的进攻,开决黄河阻挡金兵。黄河从此失控,开始进入到频繁的泛滥和改道时期,给整个中下游地区带来无尽危害。】
【元朝末年有一位叫贾鲁的官员。贾鲁抵达山东白茅堤后,立即开始了行动,堵塞决口和疏通水道的行动同时展开。在原有决口上,贾鲁派人开挖出一条新的水道,又修筑了刺水堤,作为基础堵塞决口,然后,他又调派了20多艘大船,装满了石块,排列成3行,通通沉在了白茅口的上面。
明清两朝针对频发的黄河水患,除了采取前人的堵塞疏通等策略外,又由明朝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束水冲沙法”的方案,收紧沿岸的河道,利用水流巨大的冲击力,冲刷沉积在河床底部的泥沙,达到清淤防洪的效果。这也成为明清两朝各级官员治理黄河的总纲。
潘季驯治水时期,前期主要是通过“塞旁决以挽正流”,将大大小小决口处溢出的洪水通过堵塞,使之进入原有的河道。然后,又在中下游地区的河道两岸,修筑起了大量堤坝。此外,潘季驯又在长堤上修建了溢流坝,使得防洪排泄效率更高,造福了两岸百姓。
清朝治理黄河,同样也采取了“束水冲沙法”,康熙朝内阁学士的靳辅和他的幕僚陈潢,又在此基础上做了不少的改进。陈潢建议靳辅,治理黄河总体采取“束水冲沙法”,还要因地制宜,杜绝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陈潢还提出,应该阻止黄河泥沙下行,方是治水之本。】
<宋朝就是自找的,该!>
<蒙古灭金时,金想掘黄河阻挡结果反被蒙古掘黄河,金亡后再掘了一次>
<北宋三易回河,罪人>
<杜充真的MMP,常公不会就是和他学的吧[吃瓜]>
<宋辽金时期,没有大一统王朝,所以得不到治理>
<到了元朝又重北岸轻南岸,最后黄河泛滥,农民起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我国的历史地图,看有没有改朝换代就看黄河改道没有[狗头]>
<黄河在我们现在才叫母亲河吧,古代那妥妥的后妈河[捂脸]>
<北宋大坏,三易回河,使北方陷入水患。然后从金开始修到死,元朝接着修,还是修死了。明朝又修,明朝修到都夺淮入海了,到了清朝还是得修...>
<某种意义上大宋把后面几个王朝都拉着一块玩完了>
<泥沙淤积,下游成地上河,黄河水患严重>
<现在还有贾鲁河>
<元朝也真是的,几十年来好不容易做好事,治理黄河,结果还是把自己治死了>
<所以说都怕治黄河,要是也治死了怎么办[大笑]>
<绿植都被破坏成那样了,多种树,保黄河>
<潘季驯的方法真牛逼[点赞]>
<要看黄河治理还得看我们新中国啊>
......
李然然感叹黄河可真不好惹,你们掘那么多次黄河有毛病啊?!干嘛招惹他啊?!
晋唐百姓:感恩王景,感谢汉明帝,你们俩是大大的好人。
宋朝界面的百姓:真是不拿我们的死活当回事啊。
元明清百姓:去他娘的宋朝...
光幕各界处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百姓:种树???
————
宋
宝元元年
赵祯庆幸现在还来得及纠正错误,历史上的“三易回河”都还没有发生。
不能再担一个“罪人”的名号!
当即便宣欧阳修等大臣来商讨治理黄河之事。
“朕的意思是后世潘季驯的方法今可有用?”赵祯等所有人到齐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朝堂上的主张本来如光幕所言分两派,一派主张黄河北流,另一派则主张恢复故道,黄河东流。因着光幕之言,第二派的主张直接被摁死了。
“嗯...治理黄河所耗费巨大,我大宋如今北有辽国虎视眈眈,西北又有党项不安分,再治理黄河的话,恐...”
这位大臣的话还未说完便被欧阳修的话给堵住了,“臣认为,治理黄河,就在眼前。外患尚还有时间等,但内忧却等不及了。”
“黄河泛滥的有多频繁,诸位大臣也不用我多说了吧。现在辽国和西夏尚且不敢贸然发兵,但黄河再不治理,你让我大宋境内的百姓怎么看?让正处于黄河泛滥受灾中的百姓怎么想?”
“唯有疏浚北流之海之道,使之下流畅通,是为最适宜之策。”欧阳修还是如原历史上的主张,北流。
“臣以为后世的方法虽不知是否适合当下,但可以一试。”富弼道。
......
殿内大臣们又在各自争吵诉说自己的意见。
等他们吵出结果后,赵祯下令“治黄河”!
......
宋仁宗朝的百姓高兴了,谢谢光幕,希望黄河泛滥能有效解决吧。
————
宋
熙宁二年
赵顼:“......”
熙宁二年是变法的熙宁,也是有过易回河的熙宁。
赵顼找来王安石商量,怎么将后世的方法和王安石的治沙结合。
————
元
至元二十二年
!!!
什么叫好不容易做一回好事,还被自己害死了!!!
“哼!”
忽必烈很不服气,就算光幕没说错,黄河的确是自宋后一直泛滥,到现在也没搞定,但这句话听着就是让人不舒服。
“可惜了那叫贾鲁的官员。”
真金太子看评论多是在说有元一代,唯贾鲁因治河,名留青史。但此人最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军在战争中去世,甚是可惜。
“父皇,儿臣请治河。”
黄河治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王朝的命运。
既然光幕都告诉了解决方法,为什么不去做呢?
第137章
杀了李隆基,我要做“婉平”的狗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朱元璋前阵子才说要让这些王孙去监督黄河治理工作,现在光幕又讲了黄河治理历史。
从里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吸收后世人的方法。朱元璋对光幕此次出的视频感到很惊喜。
众王爷还在收拾出远门的行李,都未急着离开京城。
而某几位王爷也互相约着在京中的醉仙楼吃饭,光幕也就是在此时出现了。
“暴元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
他贾鲁怎么还得了好名声!”秦王朱樉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