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巴清比秦始皇大几十岁,怎么谈啊。想起讲芈月传也是宣太后和黄歇是初恋[笑哭],他们俩也是隔了好几代><秦始皇陵的水银都是巴清提供的,有钱有能力又长寿这本身就是大女主>
<所以这部剧出事了>
<别忘了还有部剧丽姬传,里面嬴政和荆轲抢真爱[白眼]>
<政哥:朕的心中只有秦国和长生不老啊>
<秦始皇无cp的啊,那部剧里面不仅被戴了绿帽还要帮别人养媳妇养孩子...>
<祖龙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
[汉高祖·刘邦:草,不愧是我政哥]
[汉武帝·刘彻:祖龙这名字听着就很霸气,也不知道朕会被称作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光幕果然偏爱秦始皇]
皇帝们算是看明白了,光幕是真爱秦始皇。有人仍没有被光幕的视频说服,照旧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可也有人猜到了光幕对秦始皇推崇的原因。
各界面沸腾了,苍天啊,感谢你告诉我们这个消息。
因着光幕的话,许多人怂了,也不敢用秦始皇做反面例子了,真怕后面会应了“祖龙的诅咒”。
李然然根本就没听视频在说什么,眼睛只顾盯着视频中的秦始皇看,“翁老师和富老师的形象是真好,不过动漫形象的祖龙是真的帅惨了诶。”
.....
秦
始皇二十九年
这次视频的内容比起上几次的更加让人震怒,秦始皇绝不允许有人造谣巴清夫人的清誉。
自己的厚待,倒惹得后世的胡言。一提起巴清,嬴政联想到了赵姬。她们二人全然不同。
在嬴政身边伺候的人不明白,明明光幕一直在夸陛下,为什么陛下还不高兴。
嬴政不再管光幕的事,将李斯呈上的策反复批读。
大秦需要重新走一条路,可惜路如何走却是让人感到烦恼。
......
王离就是在这个时候押着项氏一族的人回到了咸阳。
按照早前的吩咐王离将项氏一族送到大狱后,本想离开,不料正好听到旁边狱卒介绍的话,忍不住往里面看了眼,哟,乱臣贼子都搁一块儿了啊。
鉴于项羽的特殊性,狱卒将他与另一非项氏的男人关在一间牢房。
刘季无聊的数着石砾,嘴里还咬着一根茅草,看到来新人了,还诧异道:“小兄弟,你这年纪轻轻的犯了什么事啊,也来陪我待一块。”
这么年轻,未来也造反了?
项羽不欲搭理眼前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坐下。
“哟,脾气还挺大的啊,你知道我是谁不?”刘季就不相信这牢里还有比他犯事更大的人,“我,刘邦啊,未来的汉朝皇帝,哈哈哈。”
刘季无所谓的开着玩笑,反正都被关了这么久也没见秦始皇杀他,那就作死吧,他们说我刘季是刘邦那就是吧。
“你就是刘邦?”项羽嫌弃地看了眼坐姿豪放,无半点礼仪的男人,心中不愿相信,这就是未来打败我的刘邦?
知道他是刘邦后,项羽更不想搭理他了。
......
李斯虽被赦免死罪,但并没有官复原职。不过,李斯也知道能从陛下手中捡回一条命,已是开恩了。
扶苏经常来看望李斯,寻求治国之策,嬴政知道也没多加干预。
在王离将项氏一族押回咸阳后,扶苏来到李斯府邸和李斯闲谈,“父皇不会杀他们的。”
“公子心中不是已经有了答案了吗?”李斯猜出了陛下的用意,并没有正面回答扶苏的话。
扶苏对李斯的感情很是复杂,毕竟在原本历史中他会和赵高、胡亥一起矫诏害死自己,也是大秦灭亡的祸首之一,但扶苏也清楚自己对赵高和胡亥的恨与李斯的恨不同,李斯很有才华,不怪父皇喜欢用他。
可惜从前与李斯政见不和,导致很多事情看不清。
第121章
为什么宋朝皇室的子嗣多早夭
【今天唠一唠宋朝之皇帝的孩子死亡率怎么那么高?】
【大家好!这里是道听途说,继续今天的唠嗑内容。
上次咱们谈了宋朝的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今天呢,咱们就简单说下这宋朝的皇帝的孩子死亡率怎么那么高,了解宋史的朋友们,肯定也知道宋朝的长寿皇帝少,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猜一猜这些原因啊。
我们很熟悉的电视剧《清平乐》里就提到宋仁宗赵祯没有皇子,但其实宋仁宗不是没有皇子,宋仁宗一生有过三个儿子和十三个女儿,最终只有四个公主长大成人,其余的全死了。】
<害,宋仁宗这都不单是子嗣单薄了,是他这一脉绝嗣了诶>
<电视剧里就记得宋仁宗太难了,哈哈哈哈>
<我感觉就是宋仁宗他自己身体不好,然后喜欢的还是更娇弱的女子,这俩加起能活下来才怪>
【我们简单分析几个原因:
一、皇帝的体质和基因
北宋皇室除太祖赵匡胤外,其余全是太宗皇帝赵光义的后代,他的儿子宋真宗生六子只余仁宗赵祯这一个独苗苗。而仁宗赵祯呢,绝嗣了,没儿子。最后收养宗室赵允让的十三子赵曙也就是宋英宗继位。宋英宗活着的儿子有三个,对比前面几位皇帝真的算很不错了。神宗赵顼十四个儿子活了六个,在生哲宗赵煦前早殇了五个儿子。哲宗赵煦也绝嗣了,没儿子,皇位由神宗赵顼的十一子赵佶继位。
到了宋徽宗赵佶的时候,生育情况好转了。在被金人掳走前,宋徽宗已有32子,34女,在金国的几年又生下了14个孩子。然而靖康之后,赵光义一脉的除了康王赵构外,其他全都被掳走了。等赵构建南宋时,因赵构在被金人的追捕途中受到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唯一一个儿子也夭折了。无奈之下,赵构从太祖一脉中选继承者,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到这里,皇帝的血脉又回归到太祖直系的那一脉了。然而,宋孝宗赵昚四个儿子也只活了宋光宗赵敦一人,宋宁宗赵扩有十个孩子,其中八个都夭折了,只有两个成人。宋理宗赵昀也是收养的宋度宗赵禥。
二、皇宫的环境
有部分史学家推测,宋朝皇帝的子嗣过早夭折,是和皇宫的环境有关。皇宫富丽堂皇,包括饮食用的器皿、茶具等多是用重金属等材质制作而成,但重金属这类东西对人体是有害的。还有后宫中的女子为了美,常常用麝香等材料加入胭脂水粉里,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腹中的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太祖一脉的基因明显要好过太宗一脉的。>
<这个话题赵佶可插不进来>
<他儿女是真的多,所以我怀疑很可能就是和皇帝的身体素质相关>
<南宋的皇帝有几个精神好像有点不太正常,不晓得这是不是遗传>
<唉,仁宗和哲宗都绝嗣了,哲宗是最可惜的了,才二十四岁就死了>
<听说北宋皇宫地基里打了大量铅板,铅板虽然能有效隔断返潮,但是若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很容易夭折,活下来的身体也不好。>
<好像有的人也喜欢用青铜器这类东西,这个也是有害的>
【三、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
宋朝皇帝子嗣的生育数量并不少,只是存活率相对较低,这也是古代常有的事。存活率低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年幼,免疫力低下,很脆弱,容易因为大人的照顾不善患上疾病。宋朝的医疗水平相对还比较低下,有些疾病也不一定能诊断出来,就算诊断出来也不一定有药可救治。
四、女子以瘦为美
宋朝的女子审美,偏向于弱柳扶风,母体不强壮很容易导致难产,还会对怀孕期间婴儿的成长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
<翻资料的时候发现在宋朝,生理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当时官方重新规定了嫁娶年龄,男子要在15岁以上,女子要在13岁以上,司马光还曾提出,男子只要不过三十岁,女子不过二十岁都不算失时,宋朝也出现过晚婚思想。>
<古代男子女子结婚太早了,好多身体都没发育完全就结婚生子了,害>
<对对对,还有很多近亲结婚,我搞不懂他们不支持堂兄妹,怎么就支持表兄妹可以结婚了,明明血缘都隔得近>
<近亲结婚导致儿童死亡、重度畸形、智力低下的风险增加,只有大约半数的儿童是完全正常的>
<突然想到宋真宗是不是因为炼丹的原因,所以导致他儿子只活了一个,听说宋仁宗身体从小就不怎么好,感觉很可能是从真宗那遗传的>
...
重金属真的有害啊?光幕各界的人难以相信,要知道他们也用啊。
......
宋
乾德七年
“怎么能跳过宋朝的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朕还等着改呢。”赵匡胤希望光幕能多讲讲宋朝,这样自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问题。
“北宋和南宋不都差不多嘛。”
“遗传?他南宋有精神病的总不会是朕遗传去的吧,都隔多久了。”
赵匡胤没觉得自己身上有毛病,再加上近年因光幕的出现,赵匡胤还变得格外注重养生,立志有生之年北伐、收复燕云。
赵德昭和赵德芳互相对视,然后分开。
嗯,肯定不是我的问题。
随后赵匡胤就让弟弟赵光美仔细将皇宫内不该出现的东西尽快处理掉。
————
宋
宝元元年
景祐四年五月,赵祯的长子出生即夭折。那时赵祯还能说服自己,只是缘分未到,还会有孩子的。可现在光幕视频一出,赵祯知道未来自己这脉绝嗣了,悲痛欲绝。
不过光幕后面的话让赵祯也顾不上伤心,立刻从宫殿内出来,“拆了,重修。”
百官这时候也不怼皇帝了,说他浪费,毕竟这事关皇室生命安全。
“官家有空可以去跑马,臣听闻相国寺的香火最旺,官家是天子,诚心祈愿上天是会为官家赐福的。”
吕夷简是发自内心想让赵祯身体能好点,唉,不能让官家沉湎于悲伤中。
因光幕的出现导致仁宗朝的景祐党争没有扩大,范仲淹等人未被贬谪。范仲淹敏锐发觉光幕中分析的原因,其实子嗣不易民间也会有,但皇室的记录会比民间更详细也更让人所知。
范仲淹上疏除要发展医学,还讲要破除从皇宫至民间的审美风气,晚婚思想可以更早推广。赵祯将心比心很快就同意了范仲淹的上疏。
赵祯很信任光幕,光幕言身体强壮更容易生育孩子,为了不绝嗣是以赵祯真的开始强身健体,也更喜欢身子强壮的人。
————
宋
熙宁二年
年轻的神宗赵顼还没感受到子女逝去的悲伤,因为此时宫内仅出生了一位公主。但赵顼也知道光幕说的事不会有假,不愿自己这脉和仁宗一样。
“此后宫中禁绝重金属一类的器皿,谁也不许用它。”
赵顼感觉整个皇宫住着都不舒服,听光幕的话总觉得皇宫有毒,住不得,心中焦虑。
苏轼、苏辙两兄弟很得赵顼的喜爱,近日进宫见官家眼底青黑,想到光幕的话,提议既然皇宫在重新翻新,不如官家出宫逛逛?赵顼马上就同意了他们的话,吩咐人快些准备,然后看着兄弟俩。
苏轼、苏辙:?
赵顼带着小公主去苏家暂住了,等宫中临时搭建的住所完工后再回去。
苏轼、苏辙:......
————
宋
元祐八年
17岁的哲宗赵煦想到自己的寿命,不想睡宫里面了,感觉临时搭的茅草屋睡着都比富丽堂皇的宫殿舒服。
也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其他原因,赵煦是真的觉得这段日子身体比之前好了很多。
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赵煦立下几个目标:一、身体养好,先活过三十岁。二、坚持改革,使大宋国内百姓安居乐业。三、解决外患,削弱西夏和辽国。四、有生之年都要为收复燕云做准备。
......
第122章
给各界科普小常识
李然然划向下一个视频。
【古代的“滴血认亲”、“银针试毒”...是正确的吗?】
【我们看古装剧和时就发现里面经常会写“滴血认亲”和“银针试毒”,那么它们是否有科学依据,又是否靠谱呢?
首先是“滴血认亲”,分为两种,一种是滴骨法,另一种是合血法。滴骨法最早在三国时期有实例记载,还被法医鼻祖宋慈收录到《洗冤集录》中。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观察是否渗入,如能渗入则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统关系。合血法,大约出现在明代,在双方都是活人前提下,将两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内,看是否凝为一体,血液相凝就说明是亲生的。
死人的骨骼无论露出还是入土,一般情况下软组织都会经过腐败完全溶解消失,毛发、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白骨化骨骼骨质疏松,任何人的血液都会浸入。如果骨骼未干枯,结构完整、表面还存有软组织时,任何人的血液都不会发生浸入。
不同血型的血液带有不同的抗原抗体,血液能融合说明血型相同不代表有血缘关系。清代文人纪晓岚就在书《阅微草堂笔记》中说这种办法不行。】
<滴血验亲太不合理了,如果是O型血的话,岂不人人都是亲戚[笑]>
<一个O型血,全世界都是他亲戚[捂脸]>
<所以我们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hhh>
<但不得不说古人还是聪明,那个时候就知道血型的遗传关系,这不妨看成是最原始的DNA检测法>
<滴血认亲这个我熟啊,甄嬛传里不是演了嘛,将白矾调于水中,虽非父子亦可相溶。将清油调于水中,虽是父子亦不能溶[狗头]>
[汉武帝·刘彻:这种方法不行吗?DNA检测,那是什么东西,不详讲吗]
【电视剧里也经常有“银针试毒”的画面,经常看到里面都是随便从头上取下一根银簪伸入菜中,若是银簪变黑就说明菜有毒。
那么这又有何依据呢?又是否靠谱呢?
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就有记载用银针验尸的事。但“银针试毒”比起“滴血认亲”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银针内含有银元素,而一些有毒物质中含有硫元素,当这两种元素发生碰撞,会产生出一硫化二银,该物质会导致银针发生变色。在古代生产砒霜的技术还不成熟,一般会导致砒霜这种毒物中残留硫或者硫化物的杂质,所以古代银针才能检测出带有硫的毒物。
然而古代“银针试毒”银针变色,并非是遇到有毒物质才变色,而是遇到硫元素才变黑的。同样的原理,我们用银针去测鸡蛋黄的时候,也会发生变色。鸡蛋黄内也含硫元素,正因为这个元素的存在所以鸡蛋黄被插入银针后会变黑。
另外,有很多的毒物也无法用银针检测出来,比如:亚硝酸盐、氰化钾、氰化钠等,他们不含硫元素无法与银元素产生反应,银针遇到这些也不会变黑。
我们现在的生产技术非常成熟,能够提炼出纯净的不含硫元素砒霜,因此无论用银针怎样测试,都无法让银针变色。】
<那古代帝王是不是不吃鸡蛋啊>
<古代银针是测砒霜的,有用,现在的毒物太多,银针基本测不出来>
<古代的毒药有限>
<给皇帝布菜好像之前都要太监宫女先尝,试毒>
<除了银针和别人试吃,没得其他办法了吗?>
<如果是慢行毒就是太医日常的平安脉发现>
<有些毒验不出来,等把身体掏空了才发现>
<我记得很多就喜欢写用食物相克来做慢性毒,不晓得这种办法得行不>
[宋仁宗·赵祯:是该庆幸我们古代毒物少...]
[唐太宗·李世民:医者,从古至今都很重要]
......
滴血认亲不靠谱李然然是知道的,毕竟电视剧也只是电视剧,银针试毒的原理倒是不知道怎么回事。
各界人发现这次的视频明明都看懂了,但又没完全懂...
————
明
洪武二十七年
越来越难懂,先是血型又是化学元素,脑壳痛。
洪武帝朱元璋将《洗冤集录》丢给周王朱橚,“好好学着,别丢了咱大明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