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9章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

    “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明神宗朱翊钧死后将烂摊子丢给了后继者,仅二十四年,明朝灭亡。】

    <嘉靖和万历这对爷孙真的无语,万历和他爷爷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一说一,隆庆在嘉靖和万历的衬托下显得是多么像明君。[无奈]>

    <万历:喜欢我的君主离线制吗[狗头]>

    <换不了太子后,就开始消极怠工了…>

    <万历并不是从换太子开始消极怠工的,也不见得他有多喜欢福王那个胖子。

    只能说他运气是真好,前面有张居正撑着,后面摆烂了,大明也没亡在他手里,还得了个“万历中兴”的名头>

    <万历让太监敛财真的是烂招,对于底层百姓来讲真的是水深火热>

    <我个人是真的很讨厌万历,刻薄寡恩、贪婪自私>

    <以前看《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就感觉万历是那种不负责任的性格>

    <大明真的是从头到尾都在中兴[笑哭],仁宣之治、弘治中兴(孝武中兴)、嘉靖新政、隆庆新政、万历中兴…>

    <我大萌真的是中兴到亡国了啊>

    <给你看看万历年间的兵变就懂了。

    万历十年的杭州兵变,十一年的广东罗定兵变,十三年的四川建武兵变,十五年的浔阳兵变,十六年的甘肃兵变,十七年云南永昌兵变,万历十九年京营的士兵在长安门闹事,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

    <但其实万历对于战事上是真的可以了,对于熊廷弼还是给予了很大支持的>

    <神宗皇帝死了,后续大明朝又在十年内死了三个皇帝后,终于迎来了年轻想做事的崇祯[捂脸]>

    <但是大明都两百多年了,王朝的所有弊端都显现,万历在那个时候还算行>

    <所以万历的摆烂,大明的官员缺额达七成?这也叫行…?>

    <萨尔浒之战,万历用的是自己的私房钱赏赐边军>

    <大明又不是皇帝说了算[狗头]那得看内阁愿不愿意>

    ......

    李然然暗骂了下明神宗万历,流放家眷,还准备掘张居正的墓,真的很绝情。

    光幕下各方对于万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这件事,惊讶不已。

    秦始皇嬴政:明朝皇帝就这么放心的将自己的权力下放?还是说这已经收不回来了,君主只能“离线”?

    汉武帝刘彻恍然大悟道:“原来一个王朝到了两百多年,所有的问题都会浮现。汉分东西两汉,也算不错了。”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道:“这个神宗万历皇帝真是典型的利己,平时就高高挂起不做事,危及到自己的大事才去做。”

    又稍愣会儿,不解:“依照这大明的制度,君主不做事,内阁管事。那皇帝不就成傀儡了吗?”

    宋神宗赵顼无语,这些个神宗皇帝把“神”字都拉低了。

    ————

    明正德皇帝朱厚照羡慕:“这些后辈就是好啊,日子过得真滋润,朕也想不上朝。”

    正羡慕着呢,聪明的朱厚照突然就发现了件大事,嘉靖和万历是爷孙,所以嘉靖应该是朕才对啊?朕和嘉靖是同辈…

    所以,朕没有后代!被旁支继了皇位!

    朱厚照心情不佳,心态也从之前的对后世子孙的不争气变成了大骂。

    “该死的嘉靖老道长,该死的万历!”

    “你们不好好上朝,让大明亡了!”

    ————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有些尴尬,这孙子不是学的朕吧…

    ————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朱元璋震惊大怒:“内阁!就知道你不是好玩意儿!还敢让我子孙做傀儡,这首辅张居正怕不是个权臣吧…”

    突然想到,这内阁不会就是之前设的殿阁学士吧…但这只是顾问,没有实权…

    朱元璋越看到后面,越生气:“摆烂!不上朝!这是个皇帝该做的?二十八年不上朝,如此懒惰,大明不亡才怪。”

    老四的子孙就是不行。

    唉,如果标儿、雄英在的话,大明怎么会有这样懒惰的后代…

    将朱棣从府内提溜进宫,好好学习!

    日后定是老四不会做皇帝,后世子孙质量堪忧。

    ————

    明

    永乐十三年

    朱棣悠悠看向太子朱高炽:“内阁的权力?那是啥呢?”

    “……”

    朱高炽沉默应对,然后看向在身边的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

    见应付不过去,只好硬着头皮答道:“额,嗯…或许…是那个什么堡宗搞出来的?”

    —————

    明

    万历七年

    万历再次震惊了:“朕摆烂???”

    有些不知所措的看向自己的老师张居正。

    张居正在心中暗叹,陛下是自己看着长大的,不会如此。就算有些不足之处,但是做个守成之君还是能做到的。

    直到看到说万历死后仅20多年,大明就亡了后,张居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

    万历后退几步,不愿相信。

    低声喃喃:“明实亡于万历…”

    张居正失言问向光幕:“大明果真积重难返了吗?”

    第88章

    议论纷纷的变法前夕

    李然然也是看评论才知道神宗的神字原来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神宗这个庙号,应该是从一个好的意思再慢慢变成如今大众所想的这样子。

    李然然想明白后,就继续刷下一个视频。

    还挺巧的,李然然期盼许久的视频总算是刷到了。

    【这场争议巨大的变法之前夕】

    【大家好,这里是熙宁。今天就来讲讲熙宁变法~,在说到熙宁变法的时候,可能大家还不是很熟悉,但是若是说到“王安石变法”大家应该就挺有印象的。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议历来是很大的,褒贬不一,看法各不相同。

    因为无论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还是由宋神宗独自主导的“元丰改制”;

    或是宋哲宗和章惇主导的“绍圣绍述”;或宋徽宗和蔡京主导的“崇宁新政”。

    这些都是基于王安石变法而进行的变法。

    所以有的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太急于求成,导致了北宋亡国;有的则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存在积极作用的,只是因为徽钦二宗的骚操作才导致的亡国;

    还有的认为要达到“王安石变法”中所谈到的“富国强兵弱民”,北宋还是会亡国的;

    最后还有一批观点是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卓越而悲情的改革家,因他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所以并不为世人所理解。】

    【关于王安石这个人的各种负面评价也是在北宋灭亡后出现的,当时南宋朝廷的君臣为了逃避亡国的责任,直接将锅甩给了以王安石为核心的变法改革派。

    直到二十世纪初的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王安石才得以翻案。

    我曾经在很多地方看到过大家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全归结于宋神宗赵顼的软弱和对改革意志的不坚定,但是在历史中真的是这样吗?

    接下来我会以“变法前夕”、“熙宁变法”、“变法余音”这三个话题来对这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进行讲解。】

    【变法前夕】

    【让我们翻开史书,重新回到北宋朝那轰轰烈烈的变法前夕。

    在讲到“熙宁变法”前,就不得不提到宋神宗前的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这场新政由范仲淹等人推行,其中心是整顿吏治。

    这也拉开了北宋的朋党之争,对后面的王安石变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庆历的新政派代表人物的韩琦和欧阳修等人在之后的神宗朝毅然反对王安石变法。

    这里提一下,欧阳修之前还挺喜欢王安石的,对王安石是有提携之情的。而范仲淹也是曾夸过王安石,王安石也曾写过《祭范颍州文》的。

    但即使如此,政治理念的不同仍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困难重重。

    在得到神宗皇帝的另眼前,王安石也曾给仁宗皇帝写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为《万言书》。

    里面提到,北宋要进行全面的大变革,包括了北宋的教育、科举、吏治弊病等。

    在《万言书》中王安石更是认为:造成现在宋王朝的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人才储备不足,必须拥有更多的相同目标的人才,才能改革弊政,推动变法。

    王安石在主导变法前一直在地方上任职,这些经历使王安石有更多时间去实地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于变法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宋神宗登基后,表现出了锐意进取,想要大展变革的意图。

    但此时的群臣在经历过庆历新政后逐渐从变法派转为守旧派,这时候与王安石关系很好的韩维成了宋神宗的老师,借着这个关系韩维就将王安石推举给了宋神宗。

    治平四年,王安石从地方上升任至中央,翰林学士。

    次年,熙宁元年。

    宋神宗常与王安石进行长谈,曾向王安石询问治国之道,王安石回答:“以择术为始。”

    宋神宗又问:“唐太宗为何如主?”

    王安石回答“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处今之世,恐须每事以尧舜为法。”

    宋神宗又问王安石如今宋朝该实行何种方式时,王安石回答:“变风俗,立法度”。

    并表示“臣所以来事陛下,故愿助陛下有所为。”

    宋神宗此时已完全明白王安石就是自己想要的人,他们二人的理想观念等完全契合。

    宋神宗也动容说:“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

    <其实北宋也不是一直打败仗的…怎么大家就记得元丰的失败,根本不记得种谔、王韶等人[捂脸]…>

    <能打胜仗是因为王安石变法,但是北宋亡国后,南宋君臣怎么会承认这些,赵构也不可能将责任推给自己的父亲宋徽宗上面,所以就还是得王安石背锅呗>

    <宋朝一直打仗,还这么弱[笑哭]>

    <重文轻武的嘛,虽然轻武人,但是对于武器装备还是很重视的>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多少人的利益?>

    <反正我个人是很佩服敢于变法的人的[点赞]>

    <哲宗太可惜了,如果哲宗没有死那么早,依照当时那个发展,北宋或许还真的可以起来>

    <宋朝就是缺一个大有为之主来扭转整个宋朝的主动防守到主动进攻…>

    <庆历新政就算了吧>

    <不能这么说,庆历新政就好像是熙宁变法的一次预演…而庆历新政的失败也是熙宁变法的失败的预演。>

    <王安石真是拗相公[叹气]>

    <哇,这不就是下乡调查嘛,总之王安石完全碾压司马光>

    <唉,王安石因为变法,之前一直被骂为奸相,也就是建国之后,对于变法有了系统研究后风评才有所好转>

    <韩维?那个嘉祐四友?怪不得会推举王安石。>

    <提到嘉祐四友就不得不说司马光了,最后这些人好像全都背刺王安石了…>

    <司马光罪人,真的烦死他了>

    <政治观念不同罢了,也不能说背刺,政治上虽然你死我活的,但是私下大家关系都挺好>

    <王安石的变风俗,立法度真的效果显著,北宋文人反正是不信天人感应那套的了>

    <其实失败的主因还是宋神宗太着急了,太想做出成就,然后王安石为了不让皇帝不支持变法,也就只能加快变法速度>

    <还是好喜欢宋神宗和王荆公这对[喜爱]>

    ......

    宋朝时期的君臣聚精会神看着光幕讲述熙宁变法。

    宋哲宗赵煦握紧双手,在心中祈祷光幕可一定要站在朕这边啊。

    看到光幕中说司马光是罪人的时候,赵煦悄悄勾起唇角,哼。

    ————

    宋

    熙宁二年

    王安石期待许久的变法终于开始讲了。

    原来,在宋朝其他人眼中自己是奸相…

    说不失望那是假的,但一方面又激励自己,一定是因为自己的变法影响太大了,如光幕所言触犯到其他人的利益了才这样…

    看到后面提到自己的好友都远离自己,甚至是站在了对立面,王安石心中升起一股悲凉。

    坚定道:“变法才能富国,才能救国

    变法无错。”

    赵顼一直都是意气风发的,王安石的观念很符合赵顼的想法,所以自己也大力支持他。

    早已知道了变法结局是失败的,而失败根源于急于求成,如果转为缓慢进行,会有更好的变化吗?

    司马光气急攻心,手指颤巍巍指着光幕:“我…是罪人…”

    第89章

    熙宁变法

    【争议巨大的熙宁变法】

    【大家好,这里是熙宁~

    这期要讲的也是这个系列中最重要的部分——熙宁变法

    】

    【王安石在经历过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后,这么多年在地方为官的经验让他认为宋朝的皇帝即使都如宋仁宗般宽仁恭俭,也无法让宋王朝实现真正的治世。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