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变法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因反对势力和变法的弊端,最终导致宋神宗废除了部分新法,王安石被罢相。后面宋神宗再次意图变法,但仍只得勉强维持。
元丰四年,趁西夏皇室内乱,宋神宗发兵40万,兵出五路,大举进攻西夏灵州。
此战因北宋军的五路大军缺乏统一的指挥,再加上长途奔袭,各军粮草不济,最终西夏军大败宋军。
元丰五年,给事中徐禧献策,筑永乐城,宋神宗准之。
西夏发兵30万围攻永乐城,因徐禧“狂谋轻敌”,被西夏军围困截断水源,永乐城破,徐禧以身殉国,宋军大败。
北宋的这两次对西夏战争失败,使得宋神宗寄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对外拓边”的愿望破灭,并且还使得北宋遭到了巨大打击。
元丰八年,宋神宗赵顼忧郁而逝,年38,庙号神宗。】
<宋神宗这个庙号“民无能名曰神”,就是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和司马光等旧党给赵顼上的>
<其实“神宗”这个庙号不是明褒实贬,当时给赵顼定庙号的那些大臣还是新党的人占多数,而且是“神宗”庙号是这么说的
“…其间圣贤之君作…书载益称尧德,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文武所以立事也”
明明就是称赞赵顼为尧,而且从后面宋徽宗赵佶给他爹加谥号也可以看出来如果“神宗”不好的话,也会被换成其他的,而且宋神宗还是宋代正经的“百世不祧之宗”>
<那为什么明朝大臣为了贬低皇帝便找了神宗这个似褒实贬的庙号[疑惑]>
<后人这么说,还是觉得就是因为他变法,得罪了所有人还没有彻底完成变法。
特别是后面宋徽宗即位后也一直延续着他爹宋神宗和他哥宋哲宗的变法,但是宋徽宗这人就很难评,把北宋使劲折腾…然后北宋玩完…>
<这期间的时局不就是个放大版的三国,完颜金代耶律辽就如司马晋代曹魏,西夏是蜀汉,宋是东吴,最后都被蒙古(外族)灭了>
<只能说宋神宗变法没有成功才留下这些,如果他成功了,灭西夏,北伐辽国,那他就成祖了>
<神宗和荆公真的是一对理想主义者,我在两宋的君王中最喜欢的就是神宗,胸怀大志一直挣扎想要有番作为,最后却忧郁而亡…>
<徐禧这种人怎么说呢,典型的纸上谈兵,不是说书生带兵不行,看看虞允文的采石之战就很牛逼。
但是徐禧这个人是真不行,轻敌就不说了,战略眼光也不行,指挥的永乐城之战真的是把所有的错误全犯了[无语]>
<说实话,都是神宗,但是宋神宗的神和明神宗的神可不是一个神,真的不要再生搬硬套了[叹气]>
<北宋最有作为的两个皇帝都早逝,反而是亡国之君却长寿…>
......
李然然在以前学《答司马谏议书》时就对王安石很有好感,连带着对宋神宗的好感也不错。
叹息“若宋神宗和宋哲宗没有早死就好了…”
————
宋
熙宁二年
我和我儿子宋哲宗是北宋最有抱负和作为的皇帝!
“哈哈哈,好,甚好。”
虽然提前知道了自己死后的庙号是神宗,但是得到了光幕如此评价还是开心的。
赵顼开心后又不免忧愁,“朕现在还未有活着的皇子,唉。”
王安石聚精会神看着光幕谈及变法的失败原因,除去旧党的反对外,变法的弊端又是何?
“熙河拓边之后怎么又是大败!?”宋神宗赵顼听到两次大败,信心全无,若真如此,怪不得啊…
光幕后面在分析神这个庙号的意思,赵顼皱眉,皇帝年幼太后掌权,旧党执政,又要起党争之祸吗。
【他爹宋神宗和他哥宋哲宗】赵顼大惊,宋哲宗早逝,没留下孩子,赵佶即位!宋徽宗赵佶是我儿子?!
“靖康之耻竟如此近。”
“难道变法真的是亡国之祸吗?”
王安石听到宋神宗的自言自语,很想反驳告诉他不是的,就算不变法,宋朝还是会越来越弱,被敌国入侵。
但是,王安石自己现在也陷入到困惑之中,宋朝要怎么变才能改变局面?
————
宋
元祐八年
宋哲宗赵煦冷静坐在龙椅上,光幕说的每一句话对于赵煦来讲都不妙。
【他爹宋神宗和他哥宋哲宗】
自己爹是神宗,那他就是哲宗了,先不谈这个庙号的褒贬,后面的宋徽宗赵佶是怎么回事?
哲宗朝君臣还不知道未来的靖康之耻,现在都很茫然地看着年轻的哲宗赵煦。官家虽然看着身体是有些不好,但怎么可能没有孩子就早逝了?
宋徽宗也是变法派的!徽字意思也挺好的,怎么总觉得光幕对其有点儿嫌弃...?
赵煦听着有些不明白了,一直说的北宋?南宋?怎么回事…
变法?是绝不可能放弃变法的。
完颜金代耶律辽?辽国内部开始乱了?
“将端王请来。”
不想知道这未来的宋徽宗是怎么将北宋玩完的,反正赵佶他今天是必须给朕付出代价!
第86章
历来的“神宗”皇帝埋下的亡国之祸②
【
第二位:西夏第八位皇帝,夏神宗李遵顼。
西夏
皇建二年,李遵顼废夏襄宗李安全,自立为帝。
李遵顼是一位状元皇帝,但是他的能力并没有多么显眼。在他的治理中,甚至使西夏极度的衰败,敲响了西夏的丧钟。
在李遵顼登基之初,西夏就面临着蒙古军的几次攻打劫掠,西夏毫无还手之力,被迫称臣纳贡,以及土地兼并严峻,社会矛盾激化,国家内部不稳定的内忧外患局面。
李遵顼为帝后多意气用事,处事不得当。
在最开始时,金国掌权人金宣宗完颜珣想要联合西夏共同抗蒙古,结果遭到了李遵顼的拒绝。
李遵顼奉行的是附蒙侵金的策略,所以西夏选择攻打金国,而另一边的金国在答应完蒙古所有不合理要求,蒙古撤兵后,就开始掉头全力攻打西夏。
从李遵顼即位开始攻打金,直到光定六年的期间,夏金多次战争中多以西夏失败告终,最后于光定六年西夏终于扛不住了,撤兵。
但这时,一直虎视眈眈的蒙古大军又来了。
光定七年,蒙古军包围中兴府,李遵顼前往西凉,命太子李德留守。这时角色转换了,变成李遵顼想要和金讲和,共同攻打蒙古。
但是此时的金宣宗硬气了,什么叫你想议和就议和,想打就打的!
而且金宣宗现在奉行的是北失南补的政策,金国在北边被蒙古打败失去的土地,那就全在南宋身上找回来。
所以金宣宗直接拒绝了西夏的议和,只想打仗。
光定八年,李遵顼派使者入川,想要联合南宋攻打金,但是两国在建立盟约后,共同攻金得到的是死伤惨重。
所以李遵顼再次横跳,选择依附蒙古。
光定十二年,李遵顼在蒙古大军的威胁下,派兵随同攻打金朝。
但是在攻打金朝的途中,西夏实在是扛不住了,年年打仗,国力极度衰弱,所以西夏就撤兵了。
但是,蒙古不开心了,让你和我一起攻打金朝,怎么能撤兵呢?
光定十四年,蒙古逼迫李遵顼退位,将皇位传给次子李徳旺,以便于更好的控制西夏。
同时蒙古再次发兵,四下劫掠,并攻占了中兴府,李遵顼逃亡到西凉。
一年后,蒙古大军又攻占了西夏河西诸城,李遵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神宗。】
<还不是之前西夏被蒙古打的时候,金国那边的卫绍王说什么:
“敌人相攻,我国之福也,何患焉”拒绝出兵帮助西夏,所以李遵顼即位后就立马去找金国复仇了,让你见死不救…>
<不得不说,夏神宗和金宣宗真的是好一对卧龙凤雏[笑哭]>
<所以他们的逻辑都是:蒙古>西夏>金>南宋>蒙使>
<南宋:联蒙抗金!!!>
<金宣宗“北失南补”的逻辑也很奇葩啊>
<宋金毕竟世仇[狗头]>
<金自己提的北失南补,结果到头来还打不过南宋,毕竟也不是刚建国那会儿,现在没那个实力了>
<西夏真的是把周边的国家全得罪完了hhh>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懂了,西夏是自己玩完的>
<西夏、金、南宋这三真有意思>
<说实话,感觉侮辱宋神宗了,宋神宗真的比这什么夏神宗和明神宗好多了…>
<夏神宗和金宣宗真的是完美复刻辽国天祚帝和北宋徽宗[捂脸]>
<西夏实话讲已经很不错了,建国也有两百多年,本来实力就比周边国家弱,而且西夏的资源也匮乏,现在也熬走了辽、北宋…可以了>
<才发现这俩名字中都有顼诶>
<联金抗蒙的策略应该是对的,只是联合的太晚了[笑哭]>
......
光幕各朝帝王锐评:夏神宗、金宣宗意气用事,毫无大局观。
看了这么多的光幕后,诸葛亮已经明白卧龙凤雏的真正意思,尴尬咳嗽,后世人啊,可真无理…
————
西夏
李元昊感叹西夏未来的不容易,两百多年过去了,依旧还是在那块地方。
辽国尚在,女真族的日子恐不会多好过。
“我们党项人又该走向何处?”
——————
宋
熙宁二年
“李遵顼他也配?”
宋神宗赵顼恼怒了,就这也能叫神宗?!
“难怪会说“神宗”这个庙号不好啊。”
看看这个夏神宗的做法就不难知道后面的明神宗能有什么好的了。
赵顼不断嫌弃夏神宗李遵顼,这人不仅庙号和自己一样,名字还都带“顼”字,真的晦气。
王安石心中有些失望,光幕果然不说变法的事了。
———————
宋
元祐八年
之前给宋神宗赵顼定庙号的群臣开始不断在心中问自己。
当初给先帝定庙号时是往好的方面想的吧?没有加什么阴阳怪气吧?没有意图表达自己的不满吧?
宋哲宗赵煦从光幕的一些边角信息中,又得到了未来的金国灭了辽国,蒙古很强悍,金和西夏都不是其对手。
南宋?从光幕给的地图上看,金国占据了北边和辽国部分,而南宋只有南边那么一块儿地方…
“赵佶呢?还没来吗!”
赵煦气急败坏,明明现在的大宋还是蒸蒸日上,结果光幕直接剧透说未来汴京丢了,还被赶到南边去了,这让正意气风发准备大刀阔斧改革的赵煦很是难受。
赵煦无法发泄,只好将其全归结到赵佶身上,哪儿怕现在的赵佶也才是个小孩儿。
朝臣心思各异,官家莫非还想着用新党之人?
光幕的暗示这么明显了,为何官家就是不懂,非要变法。
———————
金国
金熙宗完颜亶见西夏还敢攻打大金,愤怒道:“党项人惯会见风使舵,不给点教训是不知道该听谁的。”
完颜宗弼忙阻止金熙宗想要对西夏用兵的念头。
“陛下,南边的宋国并不安分,特别是现在他们换了个皇帝,如今朝政全掌握在主战派手中,若是看我们与西夏开战,他们不会没有丝毫动作的。”
金熙宗也是突然想到如今的宋国不再是之前那个想要议和的宋国了,现在的宋国全是群疯子。
“真搞不懂他们,哪儿来那么多的热情。”
这是在吐槽现在宋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对于北伐的热情太过狂热。
“秦桧那枚棋子算是废了…”
完颜宗弼见金熙宗歇了心思,也不再多言。
现在的宋朝挺棘手的…
那个金宣宗,算了,不予评价…
第87章
历来的“神宗”皇帝埋下的亡国之祸③
【第三位:大明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在位期间,明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时局日益崩溃,朝廷内部腐败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国力衰败,社会动荡,东北的女真开始崛起,屡次劫掠,给边疆造成了严重威胁。
虽然明神宗朱翊钧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效果不佳。在位期间的“万历三大征”虽然赢得了胜利,保障了边疆的安全,打出了国威。
但是战争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三大征”对明王朝的国力、财力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消耗。
大量的白银用于战争,使得明王朝的国库空虚几近崩溃,使得明王朝的经济几近崩溃。
明神宗在位的前十年,有内阁首辅张居正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因此万历初年呈现出了明代中叶以来最好的形势,史称“万历中兴”。
然而随着张居正的逝世,明神宗废除了张居正变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年轻的万历皇帝缺乏维持朝局的能力,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不上朝,这使得国家几乎停止运转,导致了百官争斗日益激烈,朝政日益混乱。
明神宗和皇室还大肆侵占土地,置矿监税,各种搜刮民财,这些都促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明军元气大伤,从此明王朝丧失了在辽东战场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