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
至于清朝的官员任用,也是很不同的。五品以下的官员任用本来是归吏部管的,五品以上的官员任用是交给宰相或者廷推。
但到了清朝则是大官的任用只有皇帝知道,小官的任用虽然还是吏部管,但是在清朝有个规定是所有官员,不论大小全部都要见了皇帝的面后,才能上任。
皇帝什么都要管,什么都想管。
】
【
地方官是没有真正权利的。全国各地都有满洲军队“八旗兵”驻防,可以说清朝的兵权是属于整个满洲部族的。
清朝还设立了三个禁区:将关东三省和新疆留作退路;因郑明集团曾在台湾发展了很长时间,台湾地区还不断有造反,所以为了方便管理,台湾也是不准汉人进入的;
察哈尔和绥远的禁区,则是为了防止蒙古人和汉人相互接触。
】
【
最后再来聊聊清朝的科举制度,我们现在总是说明清的八股文毒害学子不浅,禁锢了思想。
清朝的开科取士,是为了让汉族的读书人尝到甜头,使其不要总想着造反,这是一种为了统治地位而进行妥协的制度。
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你好好读书,好好考试,我们会让你们做官,甚至还能做到大官。”
这个科举制度还带着歧视和防备,许多满洲人和汉族人的待遇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前面说的每个部门都要有满洲人也是为了防备汉人。
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读书人是既打压又重用,对于下层百姓也是给些甜头又压迫。
都知道清的“摊丁入亩”政策,永不加人口税,地丁合一了后,人口税并入地税,人口也越来越多了。
这些有根据我国古代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免役钱法和后来明朝张居正变法一条鞭法而来。
清朝是直接参照的明朝制度,连田赋额都是按照万历年间的方法。
好啦,这期讲了很久我们就到这里结束咯!】
<但是真正有特权的是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连八旗的内部也是有高低的>
<清朝统治者把所有补丁修改后才发现原来开新版本了hhh>
<其实怎么说呢,洋务运动后,清朝整体的国力还是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使得清朝后期虽然一直割地赔款,但是它的经济却没有如明朝一样那么崩溃。>
<清末,鸦片也给它续了一波命>
<反正不论是哪儿个朝代亡国,它的统治阶级都不是无辜的。>
<虽然现在很多人不喜欢清朝(包括我),但是感觉清朝在那个时候也算是不错的了,较为和平的死亡,还算留下了一些底子。不像奥斯曼帝国死亡留下的…>
<清朝那么好,为什么要推翻它[吃瓜]>
<有时候我觉得清朝的统治者很小心,不像前面的汉人王朝,汉人王朝往往都是前几代励精图治,想着要好好治理国家,后几代的皇帝又觉得自己是与生俱来的统治者,压根不觉得下面的人会反抗。
等到了清朝的皇帝,从开国到亡国都一直很小心防备汉人>
<皇帝集权太严重就变成独裁统治了>
<但感觉就是因为一直有满汉的对立,就使得皇帝一直处于中间做操盘手,所以皇帝权利很大。>
……
光幕前历代统治者仔细研究清朝的政治得失问题。
废了宰相!清朝的某些正政策看着还不错,果然能坐稳几百年的朝代都不是简单的。
秦汉两代的帝王好像摸到了这个考试制度的门槛了,科举是么。
清朝界面下的百姓对于统治者的心理有了了解后,顿时豁然开朗。
“封建王朝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朱元璋坐在殿内沉思,废了宰相没问题,皇帝集权独裁也没问题。
但这个内阁又是怎么回事,咱怎么越看越觉得这就是另一个宰相?
“老四,就知道犯懒!”冷哼一声,朱元璋选择将所有锅全丢给朱棣。
看到光幕说八股文禁锢了文人学子的思想,朱元璋气得直接让人将大臣找来。
好想骂他们一顿!
明
万历七年
张居正在福建试点,清丈田地这事早就惹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如今光幕提到了后面张居正
一条鞭法,不由想到了王安石变法。
反对的念头更加激烈,朝中不满张居正的人尤多。
万历尊重张居正,也记着光幕的话,张居正变法是为大明续命的,不能阻止。
注:观点来源于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84章
真的有没有被外敌入侵的朝代吗?
历史向问答视频:【历史上哪儿个朝代没有被外敌入侵?】
【问: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对外战争,甚至于有的朝代因此而亡国。所以历史上有没有哪儿个朝代是没有外患的?】
<这标题简直就是写着元朝的名字[狗头]>
<笑死,因为它自己就是外患啊,从来都是它入侵别人的份儿,还没有别人入侵它的[笑哭]>
<东周也算吧[吃瓜]>
<不算的吧,虽然它一直被其他诸侯吊打,但从原则上讲,各诸侯国在名义上依然是周朝臣子。
齐桓公称霸不都还说的是尊王攘夷嘛,而且燕国还因为戎狄失联了好长一段时间…>
<秦朝?感觉也没有什么外患,主要是内部六国造反>
<秦朝:所以我修长城是为了好看的吗?>
<东汉不算吗?不也一直是吊打周边少数民族>
<有个说法就是凉州的羌乱拖垮了东汉,羌乱可一直都是东汉的边患>
<晋朝就不说了,西晋因此亡国。唐朝的话,感觉挺强大的>
<唐朝强大…你是半点不提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啊>
<唐朝的突厥表示我白忙活了???>
<那这么看的话,就只有元朝了。除去宋明两个被异族入侵灭亡的朝代,其余朝代周边也或多或少遭遇过入侵>
<元朝是只有对外战争失败,从没有被入侵,最后也是亡于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各军阀混战>
<你忘了元缅战争,本来元使去见缅王,结果被处死了。
忽必烈本来还想着先静观其变的,结果缅甸自己主动出击,非要入侵云南[狗头]结果就被打成缅中行省了[滑稽]>
<我寻思着现在也没哪儿个国家没有外患啊…>
……
提到西晋了,司马炎叹气,这个视频快点过去吧。
唐德宗李适和唐宪宗李纯听到【国都六陷,天子九迁】没有半点惊讶。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却是愤怒道:“窝囊!!!”
武周女皇武则天听到了后世皇帝的事,更是下定决心这个位子还是得交给有能之人。
武则天清楚明白大唐的问题现在已经有显现,所以这之后的皇帝至关重要。
宋明两朝人被光幕的一句【被异族入侵灭亡的朝代】给整破防了。
赵匡胤发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完成除契丹外的统一,还要为后世打下更好的基础,以便日后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
“我宋绝不会再被说成送和怂了!”
朱元璋通过光幕,了解了更多的未来后,对于大明的未来是表示爱咋咋地。现在的朱元璋眼界宽阔后,也有了新的野望。
“亡在自己人手里也行,绝不会让异族入关!”
————
秦
始皇帝二十九年
“边疆有蒙将军在,朕很是心安。”
秦始皇嬴政自光幕说清楚秦亡的真相后,不再担心北边的匈奴了,有蒙恬在匈奴人不敢南下。
唯一需要关注的是要防止匈奴成长为后世让汉朝忌惮,并与之和亲的匈奴。
看向下方端正坐着的扶苏道:“看了这么久的光幕,可有思索过?”
扶苏起身行礼后,回答道:“儿臣认为大秦现在需要的是安稳人心,恢复发展,使六国之人心向大秦,认同其秦人身份。”
先说了大秦现在的情形,停顿一会儿后,继续说:
“对于匈奴,儿臣则认为应剿、抚并行。诚如光幕所言,日后都是属于一国之人,光幕的话匈奴那边自然也听得懂。
如果他们自愿的话,就给予其秦人身份,仿制唐朝的做法。如果他们胆敢负隅顽抗,则战,一举击败其信心,再谈条件。”
秦始皇嬴政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扶苏,心中越发满意,总算开窍了。
————
东汉
建武十九年
“羌乱拖垮了东汉,是灭亡的根源。”
汉光武帝刘秀握笔沉思,曾设置了护羌校尉来治理羌人的问题,西北边境问题因此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是自护羌校尉牛邯死后取消了护羌校尉,边境局势又紧张起来。羌人各族发生叛乱,后面派了马援才将其平定。
所以,后面羌人频频叛乱,朝廷方面投入了太多,若是到了末年还是如此,那么先拖垮的无疑是汉。
刘秀想到光幕以前的视频好像也提到过民族的解决方法?
马援看着光幕前所说的问题,心中有了些想法,大汉不能总是在一些特定时候才设置护羌校尉。
如今羌人与汉人多混杂而居,效仿前汉时期的治理方法,对羌人怀柔为主、剿灭为辅,这样才更合适。
等光幕结束后,马援就向光武帝刘秀进言自己的想法。
刘秀思索会儿:“外戚、宦官专权,会带来官场腐败黑暗,对于羌人的治理应多是在围剿。钱财的耗费巨大,百姓的负担也越重。”
“你说得对,大汉应该是更包容的。”
————
东汉
建宁三年
“真是糟糕。”
无论是说张角黄巾起义还是说东汉末年,包括这次的羌人反复叛乱拖垮东汉的事,都让刘宏脸色很不好看。
光幕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无疑让刘宏倍感愤怒的。
去年,破羌将军段颎在射虎塞外谷击败先零羌,东羌已经全部被平定了,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凉州问题、蛮族问题、财政状况...
刘宏感到不太妙,揉揉额角,叹息:“大汉有救吗?”
……
“羌人?”曹操不屑,冷哼。
“待我成家后,定要投身军旅做个大将军,让这些羌人看看我大汉的厉害!”
“有段大将军在,羌人有何惧?”袁术难得没有说些扰兴的话,又说出了自己的理想。
“我以后肯定比曹阿瞒你厉害!袁家有大哥在,压根不用操心。那我就要做比你的还大的将军,要扫平周边所有的叛乱!”
“你呢?有什么想法?”
曹操追问着在这一群中最年长其容貌仪态最为出众的袁绍。
“我没有多的志向,做个名士足矣。”
袁绍不是袁家嫡子,为人一向比袁术这个嫡次子要低调些。但是袁绍知人下士,为人仁爱,颇有名望。
……
————
元
至元二十二年
“元朝的外患么?”
忽必烈最先想到的则是那几个汗国,心思各异,哪儿个是好惹的,只是现在大家明面上都相安无事罢了。
“这样看来,大元还真是内忧外患啊,有个近百年也不错…”
忽必烈干脆自暴自弃了,要解决内部的那些问题太麻烦了。
可能因为这段时间与父亲忽必烈坦诚的说开后,真金整个人也不再多思生病,反而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汉法中。
“大元若要坐稳天下,道阻且长。各种旧制度要变,还得提拔一批支持新制度的官吏,所以选拔人才才是关键。”
真金太子趁机再次提出开科举,这次虽然得到了忽必烈的同意,但是蒙古旧贵族仍在阻扰,真金太子顶住压力与之周旋。
……
第85章
历来的“神宗”皇帝埋下的亡国之祸
看到这个标题,李然然还在脑中回忆了一番,三个吗?只记得好像只有两个?
【历史上三位庙号“神宗”的皇帝,你都知道他们是谁吗?】
【第一位: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与其子宋哲宗是北宋最有抱负和作为的皇帝。
在宋神宗即位之前,北宋就面临着边疆地区频遭外敌侵袭,国家在财政方面也极为困难,各地治安不稳定,天灾民变频发的困境。
所以宋神宗即位后有了“富国强兵,对外拓边”的想法,登基成皇帝后感受到宋朝的积贫积弱,意识到北宋必须得变法改变现有局面,于是宋神宗召王安石赴京。
熙宁二年,影响宋朝深远的“熙宁变法”开始了。
宋神宗首先想改变的便是北宋在西部地区被动挨打的局面,在其强硬态度下一改之前皇帝对西夏采取的防御政策,转变为积极进取,企图彻底制服西夏。
在熙宁变法的期间,王安石上书宋神宗任用王韶出兵抵抗西夏,此战北宋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