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又是土地兼并,果然每次起义的背景都有土地兼并。
光幕前的各朝帝王是真明白了,百姓活不下去了摆在面前的只剩下造反,在那个背景下只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大声号召,就能有无数跟从者。
光幕对于这些造反者的称呼一直都是起义者、起义军,所以这便是人民的力量吗。
赵匡胤头痛,还好这次提前解决了四川之事。“博买务”不会再出现,“旁户”也不会再有。
土地兼并问题倒是真不好解决,对外战争还是不能操之过急。
宰相赵普给赵匡胤上了一道折子:“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无数平民百姓愣愣看着那句【只有让那些人恐惧了,他们才会主动给,让你不要反抗。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
【
元末: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背景: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喊出了要恢复大宋天即恢复汉家天下的口号。
元朝内部国家军政大权掌握在蒙古保守派中,帝位混乱,政治腐败,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通货膨胀,严厉的民族压迫政治,天灾不断。
元朝工部尚书贾鲁发农夫十五万之众修治黄河,同时派兵镇压黄河沿岸。
意义:十三年的与元抗争,给元朝的统治基础造成了极大打压,参与起义的各族人民数百万,更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为后面朱元璋成功北伐奠定了基础。
结局:
被元军和张士诚围困兵败。】
<
宋军还于旧都汴梁,三路大军北伐元朝,左路克陕甘以入宁夏,右路复山东而掠劫大都近郊,中路破山西出塞,焚毁上都,克复辽阳,东征高丽.[吃瓜]>
<所以宋只要不姓赵,不论是韩宋还是徐宋都挺强…
>
<红巾军军歌
云从龙,风从虎,
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
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
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
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
杀尽胡儿方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
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
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
不破黄龙誓不休。>
<
元朝的管理是真的混乱,全国各地都在起义>
<
什么崖山之后就是胡说,没有宋朝那死命限制武将的废物君主,汉族一样善战>
<虽屡次与元军主力精锐大战,消耗了元军的实力,但内部不和,可惜了毛贵这般有才干的竟被小人害死>
<元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真不是一个等级...>
<元末起义,各个骁勇善战>
…
宋朝皇帝心情复杂,异族入侵,神州沉沦。【重开大宋之天
】看到红巾军的战绩,这群人是真的强悍。
赵匡胤气恼,“朕只是限制武将权力,又没限制武将统兵作战权,后世那些皇帝真是废物!”
鉴于五代十国的局面,赵匡胤还是限制了武将的权力,但是又为了防止后世限制太过矫枉过正,便立了祖训严令后世乱来。
数次被光幕说宋朝皇帝怂和废物的宋神宗赵顼有心证明大宋决不会再如此,不顾朝臣反对,坚决任用王安石变法。
“不破黄龙誓不休!”岳飞聚精会神看着光幕上出现的红巾军军歌,这词写得是真好。
————
宋
元祐八年
高太后病逝,赵煦终于开始亲政了,亲政后的赵煦立刻召回了新党的重要人物章惇。
早在元祐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旧党不断打压新党,现在赵煦表现出的变法苗头让朝中旧党人心惶惶。
光幕的骤然出现,让朝臣大惊失色。赵煦虽年轻却不胆怯,安稳住朝臣后开始认真看光团所展示的画面。
王小波、李顺起义?他们造反怎得如此之高的评价?我大宋皇帝…怂?
还没等赵煦细想完,光幕又出现了元末二字,元?宋之后的朝代?
等看完这一节的光幕后,赵煦愤然起身,对于光幕的嘲讽感到十分不解。
“诸卿有何想说的?”
群臣低头,该怎么说?承认大宋弱?
此时唯有章惇上前道:“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元乃异族蒙古,宋被其所灭但人心思宋。官家,此时正是我宋存亡之际,要想富国强兵,只有变法。”
赵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后,“甚好。”
太中大夫苏辙表示反对,“富国强兵可,但恢复熙宁之法不可。”
朝中新旧党人又互相攻击,赵煦冷漠看着下方的朝臣,见他们也说完后,用不容置疑的语气道:“章惇为相,独掌变法事宜。朕意已决,万不可更改。”
……
第79章
那些起义名句③
【元末:“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背景:元末贪污剥削成风,财政困难,土地兼并极具深重,民不堪命。
朱元璋出生贫农家庭,做过乞丐、和尚,最后加入红巾军,并于最后建立自己的势力,统一江南,北伐残元。
意义:这句话还指出蒙古、色目虽不是汉族,但只要“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扶养无异。”是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结局:花了近20年消除其他农民起义军,击溃元朝残余势力,完成了大一统。】
<农民起义只看封建王朝,仅朱元璋一个最后成功了。>
<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蹿于塞外。”>
<燕云之地过了400多年才重新收回来,大明华夏之光
>
<不可否认老朱有些事因自身局限性做的不好,但再造华夏之功是不能抹灭的>
<明初文武鼎盛,可惜中间两次传位的失败,要不然明朝就能和汉唐一样了…
>
<
第一个从南向北成功的人!朱八八
!得国最正者,大明!>
<
其实老朱当时不只是北伐,是北边南边一块儿打,老朱真的6[吃瓜]>
…
前面光幕总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好,难得光幕夸赞自己啊。
身边的儿子们也跟着夸说父皇文武盖世,历朝就没有哪儿个皇帝比得上。
“得国最正者,唯我大明。”
朱元璋都为这个评价感到吃惊,纵使大明千般不是,但在后世人心中还是认可大明的。
朱八八这个名字…嗯…真是怪无语的。
其他朝的皇帝酸死了,尤其是宋朝皇帝,北伐成功了,燕云之地收回来了,中原恢复了,唉,羡慕。
忽必烈是要被气死了,这些未来的子孙真是没用,废物!
“一个乞丐和尚就推翻了我大元统治!”
…
【明末:“均田免赋”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背景:明朝末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文官集团无法遏制,党争之祸,天灾频频,中央财政危机加剧。
明末驿站制度弊端显现,崇祯帝精简驿站,李自成因此被裁官。后金南下,为保京师,调四方军队赴京,其参将克扣兵饷不发,致使军中发生兵变。
意义:“均田免粮”,既是农民军的起义口号,又是一项政治纲领,这一口号满足了百姓的愿望,也因此起义军深得百姓拥护。
在连年大旱大灾的情况下,朝廷没有拨赈灾银两,反而加紧催收赋税,面对其残酷现状,百姓对于李自成所说出的口号更加拥护,加入起义军的人越来越多。
结局:建立大顺,入主北京,清兵南下,引兵拒战,最终被清所灭。】
<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农民起义是值得景仰的,他们让无数明末受压迫的贫苦农民有了支撑,最终共同推翻了明王朝。
但是就算闯王成功抗清,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也只是成为下一个朱元璋,封建社会的阶级性就是如此。>
<不想看明末,真的就是可望无可望,定国难定国,成功没成功>
<真挺搞不懂当时的大明官员,自杀殉国倒也多,就是没有人愿意捐钱,大明就是中央没钱,不对应该是国库没钱,那些官员一个个富得很。
还有大明都到那个地步了还不动宗室,朱元璋和朱棣对于宗室供养制度真的有问题。
还有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就是一块砖,大明官员想要反驳皇帝就拿出这个出来。
整个明史看着好憋屈>
<李自成若有一块基地也不至于如此,面对大清无还手之力,最后四处流窜,唉,闯王终究不是朱元璋>
<惨还是底层百姓惨,百姓和士兵根本就没有投降不投降的,全是跟着自己的上官干嘛就干嘛,大清好歹给口饭吃,大明连饭都没有>
...
“哼,李自成当然成不了父皇这般人物,一个失败者罢了!”湘王朱柏吐槽李自成,不就一个流寇嘛。
“虽失败了,但还算是个可敬的人。”
朱元璋心情复杂,元末何等惨状是经历过的,明末的农民起义不也就和自己起义一样吗!
众人惊讶朱元璋对李自成推翻大明这事竟没有愤怒,而是在感叹惋惜。
“大明该亡,若李自成的大顺成功抵抗了清军,保住了华夏该多好。”
该怎么形容明末呢?互相比烂吧…
永乐帝朱棣反思了下自己的宗室制度,是何处出了问题,大明灭亡实质竟是没钱…
“明末的乱局与现在也无太大区别。”张居正叹息,内患实在严重。
光幕曾言的明实亡于万历这句话,深深扎进万历君臣的心中。
……
【清末:“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背景:清朝越渐腐败的统治和剥削,激起各地民愤,而至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为支付战争赔款,肆意搜刮百姓,其中贪官污吏和各土豪乡绅乘机压迫百姓,加上天灾不断,民不聊生。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又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新的灾难,爆发了诸如太平天国、捻军、回民等起义运动。
意义:太平天国提出了一整套的纲领、制度和政策,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也是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巅峰。
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了18个省,波及了清王朝一半的领土范围,使清王朝元气大伤,为后续的反清运动有一定积极影响。
结局:被清军镇压。】
<金田起义虽然结局失败了,但深刻影响了后世百年历史>
<之前看钱穆的书,书中有个观点就是说太平天国里面没有读书人,满清政府成功做到了分开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所以太平天国运动终究失败了>
<太平天国是失败了,但是满清政权开始转移到汉人手中了,军队都是湘军、淮军>
<靠宗教得起义,是不行的>
<章太炎《逐满歌》
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
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
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
<洪秀全没有现在人想的那么不堪,太平天国主要是真的缺乏一个有大局观的统一领导,进了南京就偏安了,严重内耗。
其理念和目标和当时社会现实脱节了,也没有一个广泛的社会支持,这些注定了太平天国会失败>
<还没灭亡清王朝内部就乱起来了,各种奢侈享乐,封王...>
<就算失败又如何?它的意义已经达到了,给所有人心中留下了反清的种子>
<带清是真的够无耻的,勾结国外的势力一起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辣眼睛]>
<热知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是有太平天国起义的>
...
乾隆皱眉,八旗军呢?为何是湘军和淮军?政权又如何能移到汉人手中!
道光年间,科举落榜的洪秀全已经回到了家乡,万没想到竟在光幕中听到自己的名字,在这个地方出现可不好。
紧接着就告别兄嫂,改头换面回乡教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