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啊啊啊啊我不理解为什么你还杀对你忠心的人,北宋的人真的没觉得这俩皇帝脑子有病嘛>
<
为什么总能排除正确答案>
<
梅开二度,宋徽宗你要不要看看你儿怎么着了>
<赵光义这一脉是真不行,还好南宋又回到太祖一脉了>
<
赵谌,唉,百姓救你那何人来救百姓?>
<连自己的妻子嫔妃都护不住,真的好懦弱…>
<
嫔妃公主那些是真的惨,好像宋徽宗在金国生的子女大多都不是自己的>
<赵匡胤看了这期都要被气活
>
<饿殍遍地,一地狼藉
>
……
靖康之耻这事无论看多少次都惊讶于徽、钦二帝的骚操作,没有他俩北宋或许会更好吧…
秦始皇嬴政忍不住问:“所以大送皇室是怎么教育继承人的?”
刘邦看了直摇头,这大宋实在丢人啊,那个太祖好像还挺厉害的终结了一个黑暗的时代,然后后代竟如此懦弱…
司马炎看靖康之耻,直觉告诉他西晋灭亡的时候恐怕也差不多…
杨坚和李世民则都在思考继承人这事的确该怎么教育呢。
不知道赵匡胤有没有被气死,反正是连宋仁宗这样脾气好的都被气得在宫内破口大骂!
————
宋
乾德六年
“父皇!”
赵德昭抓住太医让他给赵匡胤把脉。
太医胆战心惊的把着脉,其实心底早已知道官家是因为被光幕中的画面给看得怒火攻心晕过去了。
唉,也不知道速效救心丸是什么药…
赵德昭紧盯着太医,太医小心翼翼的表示给陛下扎几针就好了。
————
宋
重和二年
光幕的话犹言在耳,宋徽宗赵佶将画扫落在地,在旁随侍的太监宫女将头低下。
“滚,都给朕滚出去。”
赵佶感觉身边人都在嘲笑自己,嘲讽他。
“百姓救我,何人救百姓?”
“都是刁民!乱民!”
想来觐见的李纲听到这话,眉头紧皱。
官家这话要是传出去,大宋子民怎么想?
赵佶见李纲前来,没什么好气的让他有话快说。
“官家,城内百姓都跪在宫门前吵闹着要朝廷驱赶所有主和派官员…”
“就这事?那就驱赶好了。”赵佶满不在乎的让李纲退下去做。
李纲没走:“他们还想见您。”
“?”赵佶不明白这些贱民是不懂规矩吗,堂堂天子岂是他们能见的!挥手让李纲赶紧走。
谁知李纲还是没有离开,这让赵佶有些不满,“怎么,朕还指挥不动你了吗。”
“官家,城内人心不稳您还是去见见吧…”李纲又苦口的劝着。
因光幕说过但凡他儿子多去团结军民北宋也亡不了,所以赵佶最后还是去见了。
赵佶还未走到宫门口就先听到了外面的喊声,再近点听见他们喊的什么后,赵佶有些想笑,然后又怀疑起来,最后手脚发凉。
“爱卿,怎么…”赵佶看向李纲。
李纲沉默应对,这时走出几名士兵拉着赵佶快步来到宫门口。
“昏君赵佶退位!”
“退位!”
“我们不要昏退位!”
……
无数汴京百姓齐聚宫门,大声述说着自己的要求。
凭什么自己要为这个昏君卖命,给他卖命他或许还不乐意,呵。
宋徽宗父子不仅伤透了忠臣的心,还伤透了大宋子民的心…
面对金军的奴颜婢膝和俯首帖耳已经使大宋官家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彻底毁了。
一个连自己妻子女儿都能卖的人,治理得好大宋吗!
……
这场不流血的宫变,让大宋在短短一天内先是废了太子赵桓,再是皇上赵佶因病退位移宫养病。
这时大宋陷入了没有皇上的局面,不能有大动作否则外部的辽,金,西夏都会趁乱咬上一口。
经过众臣商议决定相信光幕的话在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中选择一位。
第72章
若真金太子没死,元朝的局面会如何?
唉,靖康耻犹未雪啊。
看到靖康之耻就想到了岳元帅,如果岳帅真的直捣黄龙府,收复中原就好了。
李然然想到这里就不想再看宋朝的了,退出去重新刷新视频。
这个太子不太熟悉…
【真金太子不死,元朝会汉化成功吗】
【元朝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外族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但这个国家的命运却不足百年,而究其灭亡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便是“汉化”。
元朝自入主中原便开始学习汉族先进的治理方法,不过每次都会面临困难或直接在执行到一半时就停止了。
而真金太子便是汉法派的领袖,一直致力于推行汉法,使元朝彻底汉化,很可惜由于真金太子早逝,汉化被停歇。就算后来有元仁宗的推行,但也仅只是昙花一现。】
【真金太子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子,忽必烈在征战过程中就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所以在真金还年幼时,忽必烈就为他搜寻了大批儒学大家。
当时的儒学大家姚枢就是真金太子的老师,后来又派负有盛名的窦默来教授真金太子。不止是这些儒家名士,还有汉族大臣刘秉忠的弟子王恂也将其派来做真金的伴读。
在至元十年,忽必烈放弃原先蒙古传统的忽里台大会推举制,采用了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将嫡长子真金立为皇太子。】
【真金太子推行了很多汉法政策,要求蒙古国子生不能只学蒙文不学汉文,在佛道之争中真金太子又提升道教的地位,使佛道两家相互平衡,不至于一家独大。
也是经过真金太子的控制,使得元初的宝钞在一定的数量之内,避免了经济危机。
真金太子与和礼霍孙共同上奏忽必烈请开科举,但因蒙古众大臣的阻挠忽必烈没有同意。而到了后期,忽必烈也逐渐不喜汉法派更偏向于理财派。
理财派多由蒙古旧贵族势力组成,而汉法派人数较多,主要在言官和各重要职能部门。
理财派坚持废汉法,汉法派压制理财派。两派互相看不惯,又微妙平衡。
而元朝因废除了门下省和尚书省所以在行政制度上总归缺失,而又没有找到好办法解决造成后面贪腐问题越来越严重,官场也越来越黑暗,让元朝成为了一个短命王朝。
至元二十一年忽必烈任用汉族商人卢世荣理财。
真金太子斥责卢世荣:“钱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怎么能每年榨取赢利呢?我只怕老百姓的膏血因此枯竭,不止是害民而已,实在是国家的大蛀虫啊!”
于是卢世荣仅数月后就被汉法派弹劾并下狱处死。
】
【
可以说真金太子是元朝最适合的继承人,但至元二十二年时发生的禅位风波,让忽必烈对真金太子有了猜疑,也让真金太子英年早逝。
至元二十二年有汉族大臣上疏请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禅位于皇太子真金。真金得知此事后甚为恐惧,让担任都事的汉族大臣尚文将这份奏章隐匿下来。
但被理财派等人得知,向忽必烈告发了关于禅位的奏章,忽必烈大怒。
忽必烈召见真金太子及众大臣,将理财派的答即古阿散等人处死,与此事相关的汉族大臣也全部处死。
真金太子自此之后惴惴不安,以致忧郁成疾,最终于至元二十二年底去世。真金太子的去世,让元朝的汉化进程停歇,同时也使朝中的众多汉族大臣也没有了。
】
【
忽必烈将真金太子的死怪罪于汉族大臣身上,对汉族大臣们进行严厉打压。
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去世,皇太孙铁穆耳继位。铁穆耳是真金太子的嫡子,继位后也认为父亲真金的死是汉族大臣造成的,对汉化极其不喜,拒绝汉化,更不会讲汉话。
元朝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完全不同相互割裂也是其国祚不长的原因之一。
在元朝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金太子更喜欢儒臣,若做了皇帝后大力推行汉家文化,进行制度上的深化改革,元朝或许会走得更远。
】
<
百姓无罪,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真。>
<扶苏:
我不死,秦就不会亡了
真金:
我不死,元就能活过200年了
朱标:
我不死,明后世就不会出那么多奇葩了>
<做太子和做皇帝还是不一样的,你说是吧杨广[狗头]>
<真金太子当了皇帝后,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那种。>
<其实嫡长子继承者还是比蒙古传统的那种制度好。元朝忽必烈前三十年,元顺帝有三十年,中间九个皇帝共分三十几年,前期宗王带兵登基,后期权臣带兵拥立宗王。
>
<依着当时元朝的状态就算真金上台了也根本改变不了太多>
<
嗯…可能汉化死得慢些,不汉化死得快些[吃瓜]>
<汉化政策若是再坚持久点,时间一长形成习惯后就好了,真金太子早死是对元朝后来汉化失败影响很大
>
<不赞同真金没死,元朝可以有200年的话。
首先阿合马那派的理财派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而真金太子还派人暗杀过理财派,甚至当众辱骂大臣,从这些行为看真金太子并不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明朝借鉴了元朝很多制度,所以明朝后来远迈汉唐那元朝其实也可以咯[狗头]>
<
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实是把北魏搞崩了,有了“六镇起义”,到后面隋唐才完全搭好。>
<
汉化完全没问题,但是外族不能把糟粕也学走了哇,全盘汉化像那些世家政治,腐儒也学了…>
<彻底汉化会使少数民族建的王朝更早灭亡,参考北魏。>
<那你怎么不看看清朝…清可是有快300年了>
<
带清也没有全学啊,它分得很开的…>
……
关于元朝的历史不是很了解,不过这个真金太子感觉还可以的样子。
李然然想着元朝到底是早点亡了好还是慢点亡好?
因咸阳这边还没不知道始皇帝的命令是怎么样的,所以胡亥暂时还没死继续被兄弟姐妹们围殴。
本来在一旁观看胡亥受罚的扶苏听到光幕说【
扶苏不死,秦就不会亡了
】的话,直接亲自动手教训胡亥。
朱棣警觉奇葩?奇葩之意不是夸人的吗?为何放在这里却暗含贬义?
————
元
至元二十二年
不久前才杀了阿合马余党和一批汉族大臣的忽必烈反应过来了,我最寄予厚望的太子今年要死了!而大元的九十多年中竟然出现了三十几年九位皇帝!
忽必烈起身去往太子处。
真金太子自上次禅位风波后就惶惶不安,时常难眠。
听到光幕讲自己的事,得知今年会病死后:“大元不会就这样结束!”
真金有了目标和坚持后,决定去找父皇忽必烈将事情说清楚,也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倾诉。
忽必烈挂念太子,两人于路中相遇,忽必烈让医官为太子诊治。
“陛下请宽心,太子现下大好。”医官向忽必烈答道。
“父皇,儿臣想和您说说话。”
忽必烈从光幕处知道了未来后,十分心疼真金太子,亲自牵着他回宫。
真金太子看着走在前面半步的父皇,从几何时父皇变得开始高高在上,说一不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