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年年打仗,万一哪儿天北边真的南下了咱们怎么办?”“要我说啊,咱们就该提前往南边跑…你看连皇帝老爷子和他儿子都被俘虏了,汴京更是沦陷了,咱们岂不是更惨?”
“也对,早些准备着。”
……
“光幕说的对,皇帝才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他们无能没用!”
“如果没有皇帝就好了,他皇帝都不顾江山,咱们守着有用吗。”
“唉。之前有一次光幕说未来没有皇帝了,未来肯定是很幸福的吧…”
“想到未来去。”
“俺也想。”
……
富商和家有余财的人多往南跑。
以种地为生的农民不会放下自己的土地逃走,只好混日子般的过着接下去的生活。
边关士兵也多有溃散。
处处的人心惶惶,幸亏大宋还有能臣大将这才稳住了局面。
————
南宋
绍兴六年
绍兴北伐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此次北伐是由右相张浚负责,韩世忠、岳飞等将北伐。
右相张浚上书请求赵构移驾建康,以图恢复中原,但左相赵鼎表示反对,认为此时移驾过于不妥,两方争执不下。
赵构只好暂时答应会前往平江。
王德和郦琼的前锋部队于霍丘打败伪齐军,杨沂中部队在藕塘打败伪齐军,此战可以称得上是大获全胜。
本以为天幕沉寂了,没想到又来了光幕!
赵构面色阴沉地盯着光幕讲父皇的事,心中只盼着千万别再说些不利于团结大宋的话了。
秦桧也是不爽光幕,每次一提到自己就没好事,上次更是差点丢性命。
现在的秦府来刺杀的人一批接着一批,秦桧和王氏这段日子是真不好过。
但毕竟也是在金营中经历了许多事才逃回大宋的,承受能力非凡。
“秦某只忠心官家,以官家的事为重。”
秦桧这番话传到了赵构耳中很是受用,虽明面上秦桧没什么实权,但暗地里赵构常听其意见。
第69章
牵羊礼画面出,各界面感慨万千
就算赵佶他才华出众,书画双绝,但是靖康之耻一事,他是必须要钉在耻辱架上的。
也不知道大数据是不是知道了李然然心中所想,下一个视频臣向赵佶建议不要接受,但赵佶偏不,非要接受。
赵佶这一接受就给了金国攻打宋朝的借口。
金军发兵平州,要求宋朝交出降将张觉。
赵佶想干什么?想息事宁人,于是下令将张觉砍了送给金军。
就这样一个爱贪小便宜,没有大局观,对待臣子出尔反尔,懦弱无比的人竟然是宋朝的皇帝?
赵佶的这操作让所有在宋朝境内的辽国降将和士兵感到了不安和危险。
于是当宣和七年金军再度南下时,负责驻守燕京的辽国降将郭药师投降了,并当了带路党。
于是有了第一次的汴京围城战。
但金西路军被困在太原,导致东路军孤军深入,战力拉长,不利于作战。
而宋军各地的勤王部队也正在向汴京而来,朝中也有主战派的李纲在指挥作战,汴京城高墙厚不易攻取,城内居民也愿共同御敌,军民一心何愁金军不退?
但赵佶表示:“朕忧心哇,日日提心吊胆睡不好觉!”看向太子赵桓,“皇儿,你是能干的,来,提前上位,从今儿起你就是皇上了!”
太子赵桓用全身力气表示拒绝,可惜没用!
就这样做了太上皇的赵佶马上带着宫妃南逃。
说实话啊,这个时候但凡是个正常的皇帝看到爹跑路了,他都会亲自登台鼓舞民众振奋军心,励精图治。
但是很可惜,赵桓不是正常人,他的年号是靖康。
……
】
<
宋朝永远在用“驱狼吞虎”这一招,可惜每次用了最后都被揍灭国了…
>
<赵佶还是有点野心的,他会想:朕拿下了太祖太宗都无法收回的燕云十六州欸,朕是比他们还厉害的皇帝!
>
<
宋军要是靠自己本事拿的,金军也不敢那么快就南侵,还不是因为被辽国揍了去求金军帮忙,最后还是从金军手中赎回来的。>
<
宋徽宗赵佶人送外号:大聪明>
<张觉之事就像战国时期的“上党”一样,就算赵国不接受上党,秦赵也会有一战,也会有另一个“长平”。关键是看你怎么去操作它,害,摊上宋徽宗这一个皇帝…>
<不,应该是连续摊上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这三真的是宋朝的福气了[无奈]>
<
赵桓:不,我真的不想当皇帝啊[大哭]>
<
唉,人赵佶琴棋书画蹴鞠等样样精通,你让他去做皇帝能行吗?不行,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
<如果穿越过去,一定先把徽钦二宗给揍死再说。>
<
金军:宋国就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房子,只需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倒塌。[吃瓜]>
<
宋国:没想到吧,我真的没装。[笑哭]>
……
正看得起劲欸,手机没电了,李然然只好去拿充电器。
光幕那边也是看得正愤怒呢,就没了?!
宋徽宗前的各界还在思考所以靖康耻怎么发生的?这赵佶的骚操作还有多少?他儿子应该不比他爹差吧?身为汉皇给异族行牵羊礼真是脸都不要了!
刚打完匈奴班师回朝的霍去病向舅舅卫青吐槽:“宋可真是怂,皇帝一怂,底下的人哪儿还有什么心气儿。”
卫青赞同,并抬手搭在霍去病肩上:“我们很幸运遇到了陛下。”
司马炎发现自己好像终于找到了个可以骂的朝代,“做皇帝可不是写字作画,哼,这样的人也配?”
其他大臣皆附和:“陛下说的对,宋朝皇帝除了太祖可不是都不行嘛。”
这话说得司马炎脸上立马一黑,心中暗骂,朕这晋不也是除了开头后面都乱成一团!
杨勇在讨叛军路上不忘和其他将领分享自己的感悟:“这个赵桓忒没胆量了,孤若是他定会团结所有,厉马秣兵!”
庞晃等大将也不管太子杨勇是在吹嘘还是什么,全都用这才是我大隋太子的眼光看着杨勇。
杨勇对此表示很受用,很飘飘然。
李世民对于宋朝的态度就像对待李隆基一样,别提这些憋屈事,听不得。
贞观朝臣表示:异族?还行啊,有的是不怎么好打,但总的来说还是好打的呀。
李隆基是觉得光幕终于不再提自己了,保持住,多说宋朝、明朝和清朝的事!不要再说安史之乱和朕的事了!
赵匡胤?
嗯…
在见到开头的牵羊礼画面时,已经被气吐血了。
赵光美也被气晕了过去。
唯有赵德昭年纪轻轻,担负起照顾一家的重任。
还没等赵匡胤准备去发泄心中郁气,短暂关闭的光幕再次接着播放了。
第70章
第一次汴京之围解
【
很可惜,赵桓比他爹赵佶更无能。
因为汴京城上下除了皇帝外其余人都是上下一心奋力抵抗。
升为皇帝的赵桓早已被金军吓得六神无主,那南逃到的太上皇赵佶他没有做什么吗?
嗯…他扣押了江南地区的勤王兵马和粮草…
所幸还有西北名将种师道所领的精锐西军,和两湖地区的刀弩手等部队二十余万来到了汴京。
按理来说孤军深入的金军仅六万人马,宋朝是占优势的吧?
】
【
结果皇帝赵桓干嘛呢?马上派人去金营和谈,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让金军同意议和。
为什么?怕啊,比起怕外面的金军,他更怕来的种师道和李纲合兵一处对自己皇位有威胁…
嗯…只能说不愧是宋朝防带兵的防到要亡国了还在防…
你要说赵桓他真的对皇位没什么兴趣的话,他也不会在一上位就将皇权握紧。但你要说他是个正常皇帝的话,也不对。因为他对谁的建议都不听,只想和金军议和。
金军这边也担心后路被切包饺子,于是同意和谈,但是其条件极为苛刻。
“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个重镇给金。
岁币增加至每年两百万贯。
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
马牛骡各一万头,骆驼一千头。
杂色表缎一百万匹,里绢一百万匹,书五监。
送亲王和宰相为人质。”
赵桓一听金军愿意和谈,虽觉得这些条件是有点儿多了,但也仅仅是肉疼了一会儿就同意了。
立刻凑足金银并把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送去金营。
第一次汴京之围,宋军战胜金军,金军撤退,宋朝向金国给钱给牛马…
打赢了还送钱这操作也是宋朝传统了…
金军走了,南逃的宋徽宗又回来了。】
【
而割太原、真定、河间三镇更是不可思议的了。他们的重要性大臣杨时说:“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贯吾腹心,不数日可至京城。”
所以后面宋钦宗有了一点点硬气,传诏书给三镇要求他们坚决抵抗不能予以金国。
与此同时宋钦宗赵桓将当时签订合约的主和派官员贬官,派种师道、种师中、姚古三位武将全力救援三镇。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真定、河间二府之围可以依靠地势自解,但太原不能。
本来的三路大军由于种师道年迈退休,只余下两路大军。
种师中决定以真定为大营,收拢辎重,稳扎稳打以图救援太原。可惜,制定战略和指挥的汴京枢密院的枢密院使许翰不同意。
枢密院使许翰听说太原仅部分金兵,不足无虑。要求种师中和姚古火速救援,不许不进攻,否则治怯阵不敢作战罪。
宋朝因重文轻武制度,带兵的武将种师中和姚古压根没有决策权,怎么打却是远在汴京的文官许翰做决定…
无法,种师中和姚古决定会师太原。姚古可以沿着汾河而下,但是种师中从却只能翻山越岭而来,为了快速救援太原只好轻装简从。
种师中主力在寿阳县遇金军,宋军胜三败二后退金军,并抵达了太原附近的杀熊岭。
本来姚古也应该到了,但其手下统制兵官的焦安杰假传消息,于是姚古选择了按兵不动。
而抵达杀熊岭的种师中陷入了孤军深入且没有粮草的境地。彻底断粮后,种师中坚持了三日,全军覆灭。种师中力战而亡,年六十八岁。
得知种师中已死,姚古撤回上党德隆府,救援太原的彻底失败。
当失败的消息传回汴京后,前面才把主和派大臣贬官的宋钦宗又开始清算这次的大臣了。
枢密院使许翰被罢官,焦安杰被斩首,老将姚古被免职流放广州。
】
【
救援太原的失败使主和派再次把持朝堂,而坚持抗战的李纲被踢出朝堂。
各地领兵将领有部分明白朝廷的主和意图,于是不救太原。
李纲虽是主战派但他是文官且没有军事经验,而朝廷只给了他指战权没有节制诸军权,所以他负责统领各路军马继续解救太原无疑是失败的。
如宣抚副使刘韐,制置宣抚副使解潜,查访使张灏,勾当公事折彦质,都统制王渊、折可求等将领选择救援太原,但终归因缺乏协同,杯水车薪,被金军击溃。
当救援太原失败的消息一次又一次的传入朝堂时,李纲被朝堂放弃,贬到宁江,彻底退出了中枢。
太原自第一次汴京之围时就开始被围困,至今快九个月了。
太原全城百姓誓死不降,城内全民皆兵。粮草早已没了,可食的动植物已尽,于是尸体、老弱成了新的食物。
守军因饥饿早已拿不起武器了,在巷战中副都总管王禀,突围不得,取宋太宗画像投汾河而死。
“我为国已尽忠,为民已尽义,大丈夫一生复有何求。”
完颜宗翰下令将王禀尸体马踏为泥。
主帅张孝纯与其子张浹被俘押往北方。
太原三十余名当地官吏壮烈殉国。
金兵屠太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