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2章

    湖广总督林则徐仔细分析着光幕的话,试图从中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这些科学家,会有什么作用。”

    “按光幕如此说,大清真的危矣?可,英国真有那么厉害?”

    光幕一直在强调【天朝

    】似乎是在说,大清一直处于虚假繁荣中,最后因傲慢被打败了…

    林则徐忧心忡忡,鸦片,皇上在位期间也多次下令严查,唉,还是力度不够。

    “无可用之兵!”

    ……

    许多不识字的底层人惊讶发现自己也能看懂光幕的字!

    克服恐惧后,大家一排排聚在一堆儿看光幕。

    “它竟然说皇上不好!”

    “诶,你可不要说哇,这可是要杀头的!”

    “是这坨光团说的…”

    “嘘,这天下都是皇上的,皇上可是天上的诶!咱们说这些被知道了会受惩罚…”

    “那长相怪异的又是什么!”

    “不知道,鬼子!”

    “它说咱们被这群鬼子打败了。”

    “胡说,不可能,皇上是无敌的!”

    “不要再说了,小心被别人听到…”

    ……

    第61章

    该如何评价道光皇帝旻宁?

    【该如何评价道光皇帝旻宁?

    明清两朝没有宰相,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若是这种集权在精明的皇帝下操纵,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此举将皇帝彻底“神”化后,一个王朝能出几个英明的皇帝?

    道光帝旻宁是嘉庆帝的嫡长子,年轻时曾亲执鸟枪迎战闯入皇宫的天理教造反者。1819年,他顺利地登上皇位,但接手的却是嘉庆帝留下的烂摊子。

    他励精图治却资质平庸,很有趣的是道光他勤政,节俭,多疑,喜欢找大臣背锅,大清从他手中开始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我个人是觉得他很像明末帝朱由检,但是他又比朱由检幸运,他登基之初花了七年解决了西北张格尔的叛乱,大清也没亡在他手中。

    】

    【

    道光帝不知道,大清处于时代洪流中,旧的制度已经再无法适应了,你落后,就要挨打。很可惜,他只想“守成”恪守祖制。道光帝沉浸于天朝上国迷梦中,康乾盛世过去没有多久,也不愿承认清朝此时已经病入膏肓。

    他喜欢把错误推给是臣子们对他的欺骗,也常常怀疑大臣们的忠诚,奖惩分明。这个使得道光一朝的大小官员们无不谨小慎微,于官场上粉饰之风大盛。

    道光帝从不认为自己有缺陷,所以在选人上更偏向于选“老实听话”的这类人。道光朝臣子们战战兢兢的伴君,揣摩帝心,只说皇上爱听的话,而不说真正事实。

    】

    【

    清朝雍正时就有禁烟了,但效果不佳。1838年10月25日,道光帝对于庄亲王奕诓、镇国公溥喜吸食鸦片的事情大发雷霆!

    此后在11月8日,道光帝收到了来自琦善的奏折,说在天津抓获了鸦片13万两,琦善还奏明称,这些鸦片是广东商人在广东购买从广东运来的。于是11月9日,“林则徐着来京陛见”。

    】

    【

    鸦片战争开始后,道光帝主“抚”意向的萌生是因为中英双方的翻译出现严重错误,且道光帝自己的“天朝”观念仍存在。他看到英方对林则徐的指控,于是就打算对他们予以“伸冤”,但对于英方的各项无理要求又自觉是“施恩”或“不施恩”。于是林则徐当了替罪羊。

    道光主“抚”不愿有战争发生是因为不想再花钱造成财政困难。

    道光帝将琦善任为钦差大臣,但琦善的主“剿”信念在亲眼看到英军的“船坚炮利”后动摇了。

    琦善谈判不利的消息,让道光帝决定开战。在鸦片战争中官员们隐瞒真相,他们清楚知道道光帝的性格,也清楚明白官场上的是非,他们的所有标准应该是以皇帝的喜恶来判断。

    官员们所想的不是怎么对付英国人,而是怎么对付道光帝。前线大臣们想的不是怎么打赢英国人而是怎么扯谎。整个广州战局,完全成为一个骗局。

    甚至说过

    “你也不要放炮,我也不要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没有炮弹的炮,给皇帝留面子,然后走掉。”】

    【

    前线的各种谎言也终于在广州战败的消息传来时被拆穿了,但道光帝没有继续诘问下去,他似乎已经倾意于各种官员们粉饰下的“太平”,不愿继续打下去了。1842年八月英军退出长江,两年多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天下终于太平了。

    道光帝下令:立即下令沿海各省撤军,以节省浩繁的军费。

    道光也终将因为自己的反复和多变,在战场上付出相应的代价。

    于是,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相继签订。

    从此清王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严重改变:鸦片战争前清王朝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鸦片战争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

    <

    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选择了摆烂,将这一烂摊子留给了下一任

    >

    <

    就道光最后竟然还是宣宗?>

    <

    反正明清的宣宗都是丢地…>

    <明宣宗还好吧…仁宣之治?

    >

    <道光节俭是真节俭,但是钱全花在了陵墓和赔款上。>

    <

    过生日请大臣吃北京打卤面[狗头]>

    <三十两银子的鸡蛋

    [狗头]>

    <

    道光那是省过头了,军费怎么能省!!!而且省下的钱又全赔出去了…>

    <所以是抠[吃瓜]

    >

    <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守成之君”

    ,鸦片战争后的道光“昏晚清的皇帝说实话是无能,不是昏庸…>

    <道光如果在和平时代他也是个好皇帝

    >

    <???这句话似曾相识……

    >

    <

    道光就不评价了,唉,那个时候根本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问题…>

    <

    道光还选错了继承人,只看孝顺了>

    <

    近代史真的好难过>

    ……

    不提其他的,旻宁这两个字蛮好听。李然然对于清朝乾隆后的统治者都不怎么了解,这也是第一次发现道光帝竟这么节俭!

    光幕各界皇帝大臣:没有宰相了?!

    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废除宰相的制度一直很满意,今天光幕的对于废宰相这事不认同?

    朱元璋恼怒:你懂什么,权利就是得在皇帝手里!

    又不由想到,若是明君还可,若是昏君怎么办?

    明末帝朱由检:[羞愧]

    一定要振兴大明!

    康熙评价道光帝:“虽说时运不济,但终究还是能力不行。”

    乾隆不理解如此节省,不,是如此抠门的后辈!

    “抠下的钱还全赔出去了!你图什么啊?”

    ————

    清

    道光十八年

    道光帝来回踱步,看着眼前的光幕气不打一处来。

    自己的节俭竟然在光幕的话语中如此不堪,还说抠门!

    自己兢兢业业的这些年却得个励精图治却资质平庸的评价。

    “好个粉饰太平的大臣!好个欺上瞒下的各级官员!看看吧,这都是朕的好臣子!”

    “战争来临之际,不思报国,全是计谋!”

    道光帝狠狠将手中的奏折摔在地上。

    还在来宫路上的穆彰阿和潘世恩,王鼎,奎照,文庆等人也纷纷同意光幕说的多疑!在皇上面前必须要小心谨慎着。

    但是众人脸上又多了凌厉,英军攻入长江了!

    光幕说的每个条约的地理名字都让众人心中再难以继续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了。

    ……

    “天哪,皇宫的鸡蛋要三十两!”

    “莫非是什么特殊材料做的?”

    “皇帝吃的可真好。”

    “可皇上也吃打卤面欸!”

    “打卤面多少钱?”

    “……”

    “那是因为皇上与民同乐!皇上与我们这些人可不同!”

    “打卤面也是精贵的!”

    “可,是光团子说的当今抠门啊。”

    “……”

    民间讨论最多的还是道光帝的抠门,好像知道了皇帝的八卦般。

    注:本文中对于道光皇帝、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看法来自《天朝的崩溃》一书。

    第62章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林则徐着来京陛见”

    英国是鸦片走私的主凶。禁烟最大的障碍在于鸦片交易中的贿赂,以及贪官们暗中的抵制。

    所以去广州禁烟的这个人必须是公正清廉、办实事、有地位、能破除官场旧习的官员。

    林则徐于众人中鹤然而起,其节操、能力都是与当时的官员不同的。于是道光帝封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查办禁烟事宜。

    1838年马他仑率英舰的来访,其目的在于向中国展示英国的武力,以支持当时的鸦片走私活动,支持中英平等交往,并以“水师船只随时来粤”要挟。然而,当时的官员并没有领悟出这段话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他们完全想不到“岛夷”会来真的。

    邓廷桢等人在8月15日向上奏报时,说马他仑来华的目的:一是“稽查商务”,二是“改变旧章”(即不用“禀”字,表示两国平等通商)。因其上传的奏折有粉饰内容,即内地人对于欧美的认识也不准确。

    所以道光收到后并不重视,仅朱批“知道了”三字便了事。

    】

    【

    道光给林则徐的训令是:“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道光想的可真行啊。

    道光登基初年平定得了张格尔叛乱花了七年的,耗费一千多万两银子,动用了四万军队。

    清朝的财政耗费不起了,道光认为大清可以打赢下一次战争,但是大清不能再有动乱和巨额财政支出了。

    当时朝中官员都猜测禁烟免不了用兵,但其用兵规模应只是小打小闹罢了。

    林则徐在广东时反复向道光保证,不会发生大的战争。所以,鸦片战争开起,在道光皇帝看来,是林则徐惹的祸事。但是,我们现在都明白其实鸦片战争不过是稍早点将那层遮羞布掀开了。

    】

    【

    自1816年之后,行商们对每一艘入口的外国船,都出具了绝对没有夹带鸦片的担保。这分明是骗人的鬼话。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1840年4月7日起,英国议会下院,经过3天的辩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提议,对清朝开战。

    在我们仍处于和平假象下时,所不知道的另一端,战争已经出现,悄然潜至。

    1840年2月,澳门葡萄牙人四传英国将从本土及印度各地调军舰12艘来华。1840年3月24日,英舰Druid号抵达广东海面。因各种信息的来源等,林则徐将英军要侵华的消息,全归于是谣言或虚张。

    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了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仍认为:这只是一次大规模的鸦片武装走私。

    6月21日,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率领第一批部队到达虎门口外;7月15日,英军占领舟山。战争来了,这是清朝上下谁也没预料到的。

    】

    【

    林则徐在那个时期做了许多努力,拥有至少四名翻译,为他翻译英文书报,本人更是将这些情报分门别类,以供参考。林则徐还是第一位倡导向西方学习的人。我们称他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已经知道了那么多的英方情报,可以说是清王朝中最了解英国的官员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看出这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林则徐在各种资料中发现英国国王要求商人要尊重中国法律,所以他认为,鸦片走私贸易是远离其本土的英国商人违反国王命令私自进行的勾当。由外商们做的事情,国王等人并不知真情,而得出这些人的行动是得不到英国国王的支持,且他们也无法左右国王决定。

    因此,他在一开始就与道光帝商定直接致书英国国王,要求其管束属民,“定必使之不敢再犯”。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