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1章

    >

    <

    康熙、乾隆都是见识了西方世界,却依旧选择固守>

    <

    都说乾隆短视,但是在那个时代不管是谁做皇帝都是这样啊,历史必然性,自古而来的优越感导致这样的结果。>

    <还不是为了统治,他们根本不管什么国家不国家的,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他们在乎的还是自己族的统治地位

    >

    <不是,这是封建问题,不是跟是不是清一样?你就算把秦始皇唐太宗这些搬过来,也是一样的结果啊!

    >

    <我真的服了,还儒家的“天朝上国”,满清都忘了自己是怎么从那点儿地方入关的了嘛?[无语]

    >

    <他们就是没忘啊!所以才使劲的压迫汉人,不准这不准那儿!

    >

    <

    视频不都说了嘛,所有外来的都会被中华文明同化,感觉满清这些统治阶级的确是学的太好了…[无奈]>

    <

    强烈推荐《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这本书!>

    <

    看到奸臣那点,突然明白了,一个朝廷全在贬奸扬忠时,何尝不是在掩盖统治阶级的无能呢…>

    <其实处于那个时代是真的很难从旧日梦中醒来,我们也都是作为现代人从上帝视角看会觉得这不对怎么怎么的…

    >

    <好像是贸易逆差了?白银外流清廷才彻底慌了>

    ……

    哇,这期有点吵欸,李然然随意翻了翻评论,每个网友的观点都不同,多看了几个后才点下一个视频。

    十六岁的万历皇帝惊慌失措,“五毒俱全?我…我…做了什么要被挖陵???”

    张居正对于能否中兴大明,改变大明现状不确定了。陛下现在看着不太像是光幕说的那样,未来啊,唉。

    被光幕cue到的秦始皇和唐太宗:呵呵,大清?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耻辱王朝!朕怎会也沦到这地步!

    康熙帝因看过甲午战争对于鸦片战争有些好奇:英国!!!

    又见后面的话说到了皇权,康熙又感疲惫了,这大清,终究长久不了啊…

    乾隆第一次见光幕正感稀奇时又闻大清的失败顿时大怒:道光是哪儿个!竟然被小小英国打败!废物!

    光幕下部分皇帝:光幕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些动摇统治的话了!要大命!

    格局更高的皇帝疑惑: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旧的体制?思想制度?这些便是之前所说的封建吗?

    武周时期的众人见【

    奉女人为国王

    】,喔,不稀奇。咱们陛下还是皇帝欸。

    也有部分女子不理解:天呐,这怎么不是牝鸡司晨!

    有女子倒是习惯:前有武则天,后有为女界大放光明,现在又有女人为王,正常吧。

    光幕下的有志之士,知识分子:大清此时之危难,乃万古未有之变局。以前是我等拘泥了。

    ————

    清

    道光十八年

    突然而至的光幕让道光朝惊恐不已,然后就发现这玩意儿出现了三个月后,什么事也没有。于是众人继续安心生活,对光幕习以为常了。

    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在过节。众大臣也难得回家休息,享受儿孙满堂。

    紫禁城

    道光帝旻宁望着繁华的宫殿叹气,心有郁结。

    大太监沈魁小心的给皇帝添衣,“万岁爷,您的身子要紧啊。”

    道光生气扯下披着的衣服,指着自己龙袍上的补丁怒声道:“朕究竟还要怎么做!”

    “去年各地到处农民起义,有三十三州受水灾旱灾蝗灾雹灾霜灾!朕头疼啊!”

    沈魁立马下跪:“是奴才多嘴,是奴才多嘴。”边说边扇了自己一巴掌。

    道光心情不爽地看了眼沈魁,挥手让其下去。

    就在这时,光幕动了。

    道光初始被吓了一跳,沈魁马上来到皇爷身边做出保护的动作。

    光幕不仅有画面还有声音传来?这上面的文字怎么回事?【从魏晋五石散到明清鸦片

    】

    五石散和鸦片自是知道的,光幕现神迹就为说这个?

    光幕在道光朝开始慢慢播放起来了,开始还不懂在说什么,直到说打了两次鸦片战争这就让人警觉起来了。

    道光直接慌了神,鸦片和战争绑在一起,无疑触动了道光神经。但,很可惜光幕并没有接着讲下去而是在谈魏晋五石散。

    说司马家得天下时,道光不屑。光幕说到鲍敬言的《无君论》时,道光评价:“诱言惑众!”光幕说站在人民立场时,嗤笑:“愚昧无知的人罢了。”

    当【道光皇帝

    】这四个字出现后,群臣聚精会神,后面又说了【天朝

    】被【

    岛夷

    】打败皆不相信。

    “大清地大物博,国富民强,带甲者数万怎会被小小外夷打败!”

    “妖言惑众”

    “妖怪!”

    ……

    如此激励的反对比比皆是。

    特别是当光幕提到【

    皇权,皇帝,天子,奸臣

    】的相关话语时,咒骂声更是没有断绝。

    包括道光皇帝都气得拿茶杯掷光幕,可光幕还是在继续,根本不管外界有何风雨。

    第60章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

    我们先来看看清军的武器,嗯…使用的还是老式的枪炮,比英国落后了二百余年…这原型还是明嘉靖年间的,后经改良才成最后的样子。

    一个王朝太平太久,军事也会衰弱。清军的鸟枪没有定期更换的规定,有使用几十年的,还有使用166年的。在后面战争来临时,各地又匆忙赶制了一批,但赶制的质量能有多好呢?

    理论上来讲最佳的火药配方是:硝74.84%、硫11.84%、炭11.32%。当时英国的枪用火药配置是:硝75%、硫10%、炭15%,炮用发射火药配置是:硝78%、硫8%、炭14%。

    而中国的火药配置:硝80%、硫10%、炭10%。这一配方中的含硝量过高,容易吸潮,不便久贮,爆炸效力低。】

    【

    船

    英国是“坚船利炮”

    清朝呢?清初时东南海岸有郑明势力,后来郑明投降,水师也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只要能打击沿海走私船和倭寇海盗,就行,其中还对民船多有限制。都阻碍了进步啊。

    再来看清军的士兵实力

    当时清军的主要兵力守在东北、西北、西南处不可妄动。虽然地方上也有兵力,但作为一个异族,入主中原后,也依旧要时刻防备着汉人,在各地都有着一定的军队监视百姓,这些人算不上是士兵,有点像今天的警察?

    为了支撑战争,除新疆、蒙古地区未抽调士兵外,关内各省及东北地区,都有调兵行动,最后在鸦片战争中调动了共约10万人。

    你们觉得一个军队中真正的嫡系部分会被抽调吗?

    而靠这些临时拼凑的部队,又能打赢近代化水准的英国吗?】

    【

    从人数上看10万对两万人,优势在我。但英国有舰船的优势,战场上英国又都掌握着主动权。而清朝每次作战要提前在每一个可能有英军的地方投入兵力,许多士兵也只能依靠双腿去往下一个地方。

    清军根本没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更别提清军的士兵还是招募的,没有明确的退役制度,虽然有“汰老弱、补精壮”之类的行动,但是从来没有明确规定过。

    士兵收入不高,就产生了其他职业,当其他职业做得风生水起后当兵也成了“第二职业”。

    】

    【

    火器不行,船不行,士兵也不行,那么靠将领行吗?

    我从一些资料上搜到清军武官的来源,主要分两类:一是行伍出身;二是武科举出身。此外还有世职、荫生、捐纳者。

    武举考试内容分外场:骑射、步射、拉弓、举石等。外场及格后,进入内场:以《武经》为论题写两篇策论。

    看着是挺正规的,但是内场考试,后因考生们频繁出现错误,在嘉庆后就变成了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可。内场形同虚设,外场成了真正的比赛地方。到了道光年间,连个门面都不装了,武举全以外场为主,只要你力气好,那你就是武官了!

    作为武官,竟然还有不识字的?以力气为标准选出来的那是能干的士兵不是会带兵打仗的武官好不!尤其是进入热兵器时代,武官骁勇与否已不再是很重要的了。

    按理来讲武官的收入是高于文官,但武将们还是吃空饷、克兵饷、横行受贿。不是说文官不贪,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民谣,可是耳熟能详的。

    清军的高级指挥权又双叒叕在文官手里,这群文官没有军旅生涯,精通八股文。这种操作熟悉吧,前几个朝代怎么亡的还记得吧。

    当一个王朝的军队开始腐败时,那么这个王朝已不可逆转了。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清军对其战术完全处于懵逼状态,当时的人们,也对英军的战斗能力作了错误判断。

    “所以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是一个难得见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而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发生,那就是清朝从皇帝到平民,都不清楚英国的实力,有的还不知道英国到底在哪儿个位置。全国都依然沉醉于“天朝”迷梦之中,根本没有把“天朝”以外的一切放在眼里。

    】

    <其实华夏的火药也很值得探讨,经炼丹道士的偶然发现,从一开始便蒙上了神秘帷幕>

    <每次看近代史都感到好窒息感>

    <

    交通不便,英军海上作战随时可以去下个地方,但是陆上的人本来就兵力有限,再来处处布防,太分散了。>

    <

    这不就和游牧民族一样嘛,打了这再去下个地方,来去如风,很难找到…>

    <清军大部分兵力是用于起义的,那个时候清王朝各处起义的不少,所以要抽调>

    <我之前看到过抽调兵力这事,对付太平天国时的抽调兵力,比鸦片战争多多了,清王朝重视自己“统治”远比“国家”重要>

    <满清是封建王朝,当然对他们来说自身统治是更重要的

    >

    <一句话,那个时候清朝内忧外患了,就算没有鸦片战争也走到头了>

    <

    不要对满清有什么期望,阶级不同,思考方面也不同。>

    <清在吃明留下的老本?>

    <

    明有什么?海禁?还是压榨佃农?哈哈哈,笑死。>

    <不是哇,我的意思是明也出了很多的人才,

    程大位、宋应星、徐光启、朱橚、朱载堉、屠本畯、马一龙、李时珍、王文素、喻本元、喻本亨、陈实功、张景岳…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材料>

    <

    晚清是落后,也出了很多科学家…>

    <图片评论:清朝科学家一览.jpg

    >

    <说白了就是思想和科技不成正比,明末的时候出现了好多批思想家。清朝时统治阶级不敢让这些人有思想,后面不仅思想跟不上,科技也不行

    >

    <“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

    ……

    的确,不能一直处于“傲慢”中,傲慢是最容易出错。李然然又随便翻了几条评论后就去下一个视频了。

    光幕各皇帝:海洋似乎很重要?

    被cue的明朝各大人才们:[吃惊]

    朱元璋:前几个朝代怎么亡的?重文轻武!大明也是这样???

    朱橚惊喜抬头冲各位兄弟们炫耀:“瞧见没,本王未来可是大才!!!”

    没将火药运用到军事上的各界:炼丹师是吧,拿来吧你。

    一时之间炼丹师又受欢迎起来。

    乾隆越看越气:“十万人还打不过吗!武举内容谁干的!大清怎么也养了群废物!朕怎么可能不知道英国在哪儿了!”

    ————

    清

    道光十八年

    见光幕把大清军队说得如此不堪一击,道光帝恼怒却又无法找光幕算账,只好将其发泄在随侍的太监身上。

    好一会儿冷静下来的道光帝:“英国!”

    “召军机大臣入宫。”

    还在家的穆彰阿和潘世恩,王鼎,奎照,文庆等人也做好待会儿要入宫的准备了。

    “唉,除了提前防备加强沿海地区的兵务外还能做什么?”

    湖北省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