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更为了彰显自己与底层百姓的不同,选择了吸食五石散,通过嗑药来达到缥缥缈缈的虚假成仙状态。】
<
这么看来,儒家的道德规范还是蛮有用的?>
<只有我觉得鲍敬言他的思想好前卫嘛?在封建社会中敢说君主是万恶之源,他好勇。
>
<看到这里我是真的不觉得这是司马家的问题啊,这个社会情况换曹魏也一样。>
<我觉得up主的意思应该是司马家他作为当权者,根本没有重建秩序,没有给予到那些知识分子安全感,这是他们的失职。
>
<嵇绍当时出仕晋朝的时候,还是很多人说他不孝。但是晋惠帝和嵇绍这对君臣还是感人的,唉,连晋惠帝这个脑子不好的都知道这是忠臣不忍,有的人却偏偏要杀忠臣。>
<鲍敬言他只是觉得君主不对,但同时他也没有站百姓这边,时代局限性
>
<所以司马家不仅礼法上站不住,连能力都没有,所以后世评价是最垃圾的大一统。但凡司马家能出个天降猛男,谁还在乎他们这些。
>
<
一个国家知识分子,贵族这些都在嗑药,那么这个国家还会好吗?不会。清朝知道鸦片危害,选择禁烟,可惜啊,那时候时代已经变了…>
<
“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林公看得明白
>
<
九品中正制,世族不需要担心日后生活和官路,所以每日磕五石散只顾快活。寒门想要出头难,对于普通百姓的出路也就是在那个乱世中当兵>
……
西晋
泰始二年
司马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没有君主?这一通下来就是在否定皇帝,否定这个一直以来的制度。
不,不对,最开始是让位制度,贤者居,后来才是家天下。华夏未来没有皇帝了,是又变回尧让舜,舜让禹了吗。
光幕既已经给了我司马家解决办法,朕总归不会再让晋令人不耻了。
“必须禁食寒食散!”司马炎对大臣们严肃道。
“由此看,食寒食散对国家危害极大。”贾充等人也由着回答。
却未有人敢说那些名士的放浪形骸,他们不愿入仕,这些就是在打司马家都脸。
也未有人提出九品中正制的不好处,管它有多少弊端,可它给在座的世族大家们带来的都是实惠。
司马炎在心中记下,也将大臣们中的异色记住。心中叹息,解救晋除了避免五胡乱华,还要改变九品中正制,真是难!朝中连个可用的自己人都没有。
正想着就瞥见下方说话的刘渊。
“为嵇侍中血。”刘渊倒是记得是之前讲崖山海战时提到的文天祥写的《正气歌》,没想到背后竟是这个故事。
今年已十三岁的嵇绍,自父亲嵇康遇害后就在家奉养母亲。嵇绍母亲本为沛王曹纬的女儿,长乐亭主,嵇康不愿出仕晋也有忠于曹魏的原因。
现在光幕的形式更方便大家观看,嵇绍母亲见光幕提及自己的儿子日后出仕晋,还为保护皇帝而死,心中既有埋怨也有无奈。
嵇绍安慰母亲道:“儿只愿静居家中,照顾母亲。”
长乐亭主想通后摇头:“我儿自有才华,怎能浑噩于山林间,若这晋还有救,还是应出仕为百姓谋福利。”
嵇绍却还未想明白,司马炎是杀父仇人的儿子,自己绝不会屈身事贼。
————
注:来自李密《陈情表》
②来自《道德经》
③来自文天祥《正气歌》
“帝伤颊,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嵇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帝,兵人引绍于辕中斫之。帝曰:“忠臣也,勿杀!”对曰:“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杀绍,血溅帝衣。左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资治通鉴》
④来自《世说新语》中刘伶的描述。
第58章
五石散遗祸千年
【
最后一个角度,五石散的危害性?
危害性
我国对于毒品的态度一直很坚决的,毒品不仅会危害精神症状,还容易滋生暴力行为。而五石散也相当于是那个时代的毒品,其成瘾性和症状基本贯穿于魏晋南北朝。
翻看那段时间的史书会发现里面的人动不动就是易暴易怒,还有的年轻时励精图治,到了中年就开始残忍暴戾,甚至有的还精神不正常。让我们不由怀疑是不是五石散的作用?
五石散最早的记载来源于东汉时期的神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记载着其可以用来治疗伤寒,因此也叫做“寒食散”。开始本是为治病,但没想到后面经过一些增减变成了毒药。
五石散的发明者和推广者是一个叫何晏的名士,何晏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因生父早逝,母亲便带着何晏改嫁给了曹操,何晏也就在曹家住了下来,后来成了曹操的女婿,在曹爽执政期间曾担任吏部尚书。何晏还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是魏晋名士中典范的典范。
何晏为人爱美,且好色纵欲无度,没事就喜欢自己捣鼓药方,也因此他身体不大好。于是为了美颜,和壮阳。
就尝试着把张仲景的“寒食散”的药方进行改良,尝了后觉得舒爽异常。并为“寒食散”重新取名为“五石更生散”。曾说过:“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何晏大力推广五石散,各大名士们也开始争相效仿吸食五石散,并由此成了一种风气。就连被称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的嵇康也曾服用石药以求养生延年。
逐渐的,开始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跟着服用五石散,著名的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大将军谢安等人。但是吸食五石散使身体更为虚弱,还元气大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黑暗,不仅是政治黑暗,还是因为那时五石散的广为传播,社会风气颓废。当“吸毒”成为国家主流,那么这个国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起初发现五石散有毒的是西晋时著名的名医皇甫谧,他因自己吸食过五石散,深受其害。所以在书写的医书中写了很多服用五石散后的症状,比如说浑身燥热,需要在大冬天里脱光了吃冰,夏天更是热到痛苦不已,浮气流肿,四肢酸重。皮肤各种生脓生疮,生虱子。
服用五石散后,有将头发散开,死于非命的;有痛苦到将舌头陷入喉咙中的;还有的毒痈深深陷入后背,完全溃烂而死的。这些都是服用寒食散后死的。
但作为一种社会流行风气,皇帝认为吃这个可以成仙,大臣吃,贵族也吃,后面更是再加改良逐渐流行到民间富贵人家。从魏晋到唐之间的几百年间,吸食五石散的人达到了数百万,因五石散而死的也是不计其数。
到了唐朝后,也有人开始明白五石散遗害太深,药王孙思邈就极其抵制五石散,多次上书唐朝皇帝下令禁止五石散,并呼吁大家“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因孙思邈一生活了141岁,被称为活神仙,唐朝皇室对他非常尊崇,李世民也曾召见他,他在民间的声望也很高。所以在其影响下,他的徒子徒孙跟着焚毁了五石散的药方后,其余人听说了孙思邈的话后也就停止服用,并焚烧药方。
但,很可惜。五石散虽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辉煌在后面逐渐衰落后,但并没有就此灭绝。很多炼丹之人将丹砂加入,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就异常迷恋丹药因此毙命。
而到明朝时与房中术等合流,发展出了红铅等腥臊秽浊之物入丹药。例如刚登基不到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就因服用李可灼进贡的红丸后崩驾,成了晚明三大案件之一的“红丸案”。
好了,五石散的事情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将讲述给华夏带来沉重影响的“鸦片”。我们下期见咯!】
<何晏这个人实在是太烂了…>
<北魏雄主拓跋珪点了个赞>
<怀疑那时的君主神经病是磕药了>
<天,我第一次知道王羲之他也吸[惊讶]…
>
<你应该问在那时候谁不吸
>
<北齐高家那群精神病不会也是吧[吃惊]…
>
<唐之后不吸了但是开始迷恋吃丹,追求长生。
>
<槟榔嘛?
>
<
磕药的两个朝代都讨厌,一个乱晋一个带清>
<
后来靠玄学嗑药也不行了,生活太苦了,于是底层百姓开始信佛,填补了当时人内心的苦楚,佛教大兴。>
<唉,就是从士人阶级开始逐渐下沉。该治理管理的不作为,摆烂,真正受苦的还不是底层人民。烦死了,封建统治阶级真的好自私。
>
<孙思邈真的是圣人
>
<比起五石散,下期的鸦片更气人,害。
>
……
猜到自己庙号是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的三人:朕这辈子绝不再食丹药!
看光幕的各界人不管是知道五石散的还是不知道五石散的,都对光幕提到的思想叛逆说感到不可思议。
对于司马家的法统问题表示认可,但对于光幕中一些观点并不同意,甚至是气恼。皇帝不是天子吗?代天牧民有何错?那是因为朝中有奸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
东汉
建安二十四年
曹操硬是撑着病体从榻上爬起来,用手指着曹丕,“去将那祸害拿下。”
曹丕即刻命人去捉拿何晏,不过一个“假子”也敢张扬,曹丕本就不喜何晏,认为他虚浮不实,现在光幕说他是罪魁祸首真咎由自取。
———
西晋
泰始二年
“皇甫谧?朕之父亲也曾下诏征聘为官,可惜此人无心仕途…”
司马炎想起这段往事,心中尤为叹息。虽其曾祖皇甫嵩也曾为太尉,但现在已家道中落了,朝中需要更多新生势力了。
要不亲自去请看看?一次不行,就来多次。
皇甫谧见光幕提到自己书中所写,十分欣慰,希望五石散能有效被遏制,陛下应也有所动作吧。
————
唐
贞观二年
“丢人现眼的东西!”大唐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对光幕最后提到的三个大唐皇帝很是愤怒。
但这也只是令他愤怒,让他感到惊讶的还是光幕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描述。
所以光幕是赞成无君,认为君主是罪恶之人。又想到光幕之前也说了华夏是没有皇帝的,那就是了,他们会觉得我们这些君主是在剥削压迫百姓。
可,越细想就越是不解和震惊,李世民深陷矛盾中。
而李渊对于后世对李世民的喜爱,已经变为无能狂怒了,光幕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
明
洪武二十六年
朱元璋重新调整了藩王的钱粮制度,变相的削了藩。前面还把诸王放回去,然后不到两个月又把诸王提溜回来养在南京。诸王也只能将不满咽下,现在谁也不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意思。
见光幕说后世的朱常洛,朱元璋已经可以很平静的问候朱棣了,朱棣也非常熟练的躲避,诸王也很无语的看着这对相亲相爱的父子。甚至怀疑朱元璋想传位给朱棣,这段时刻做的事都是在给朱棣铺路。
朱允炆经历了一个月凤阳之旅,又经历了两个月的朱元璋棍棒教育,人已经无精打采了。
朱元璋这段时间异常严格要求朱允炆后发现他仁善不假,但太仁善了!对文官集团太软弱!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又只好将各位王爷召回做备胎。
注:来自《世说新语》中何晏的原话。
第59章
从魏晋五石散到明清鸦片②天朝的崩溃
李然然也是第一次在视频中认真听五石散相关的问题,以前从来没有想这么多,只是觉得晋很垃圾,南北朝很混乱,现在听熙宁讲了倒有些清晰。
又点开了这个系列的第二期视频发现怎么有一个多小时?!
【从魏晋五石散到明清鸦片②天朝的崩溃】
【大家好,这里是熙宁。我们在上一期已经讲了魏晋五石散,五石散自唐以后并没有彻底灭绝,只是其药方失传了,还是有人偷练一些邪术,丹砂之类有毒物质仍然危害着那些妄图长生和享乐的人。
“鸦片”又叫“罂粟”、“乌香”、“福寿膏”。对于“鸦片”华夏人都知道,那段沉痛的记忆我们不可能忘记,两次的鸦片战争将华夏从天朝上国打醒。
有人觉得鸦片是突然的就从清末出现了,其实不然,鸦片在明朝后期进入,价格昂贵,只有少部分的贵族才能吸食。明朝“五毒俱全”的万历皇帝,在后来被人挖掘定陵时,发现了其尸体的骨头中含有吗啡成分。
这期主题虽是“鸦片”但我会从思想制度、清军的军事实力、道光皇帝、林则徐几个方面来讲一讲鸦片战争的事情,最后再说“鸦片”的危害性。
因为涉及的内容较多,这期视频也很长。】
【思想制度
自古以来,华夏文明都是相对独立,且一直屹立于中心的。外来之物想要进入华夏,必须要将自身完全修改以此来适应华夏,才能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我们都是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中心。
华夏一直是农耕文明,“以农为本”是古训,“重农抑商”是一直以来的政策。清王朝拒绝与不朝贡的国家建立正式的关系,但又允许开放一些口岸进行通商。
1684年,康熙帝下令开放海禁,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个作为通商口岸。1755年,因广州货税、船舶管理费等的提高,且当地官府各种征收杂税,杂税规模已高额超过正常税,所以东印度公司就想去宁波经商。
1757年,乾隆皇帝担心外商失去控制,怕外国人和内地人接触互相勾结,颠覆清朝统治。于是派人阻止东印度公司北上,并提高了浙江的税收。即使如此,还是有商船北上到宁波进行商贸。
于是同年,乾隆皇帝宣布关闭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要求只得在广州粤海关进行通商,外来商船也只允许在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清朝也就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
【
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我们现在认为这是必然的,你用的是什么?别人用的又是什么?双方根本不对等啊,打?怎么打?没法子打!
但在那个年代,失败要找责任,要找个对象来背这个锅,儒家士大夫们不愿承认华夏的制度是落后的,自己是“天朝”,竟然会被小小“岛夷”打败。当时的人们都沉浸在天朝上国中,还未醒来,不愿开眼看世界。
不能骂制度,骂了那就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认可,也不能说是皇帝的错,因为皇帝是礼法。所以,他们找了一堆的奸臣,说成是奸臣卖国,收受贿赂。
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天子是至圣至明,是不会有错误的,尽管有那也是被奸臣蒙蔽,只要奸臣去除,那依旧是圣明的君主。
他们理解不了了“君主立宪”、不明白为什么英国人要奉一个女人为国王。他们没人从世界的大趋势和当时华夏的自身问题上去反思,依旧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制度。他们并不想去改变旧有的体制,而是选择了继续加强旧有的体制。
那时的华夏固步自封,不承认落后。
但是,鸦片战争用武力告诉我们,必须要近代化,必须要顺应世界潮流。
中西方此时面对的不仅仅是双方武器军事实力变化,更是思想制度上的不同。
正如茅海建老师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所说:“君主立宪,在皇权至上面前,有如大臣擅权;经商贸易,在农本主义面前,显为舍本求末;追逐利润,在性理名教面前,只是小人之举;至于女王主位、男女不辨,更是牝鸡司晨之类的“夷俗””。】
<赞成,那时把君主捧的太高了,清朝又是君主集权的巅峰,社会上有什么敢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