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李世民回想起了隋朝末年,那时是怎么样的呢,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百姓承担着繁重的徭役、兵役。那唐呢,也是如此。
想到此处李世民心中难受,不仅受不了刚建立的大唐终究会归尘土,还受不了唐末的惨状。
唐末之后的五代十国有多黑暗,前面第二次视频时大家已经知道了,于是对于唐末的大唐亡了不可惜这样的话,沉默了。
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让百姓感到富足,安居乐业。
李世民悟出来,天幕说若是自己是普通百姓也站黄巢,那么黄巢起义就是代表着百姓已不满大唐了,天幕或许说的是对的。世界到底是你们的,人民是万岁……
第54章
第四次视频结束及后续
天幕再次关闭,各界也习以为常了。
秦
始皇帝二十八年
泰山封禅后,始皇帝继续出巡。
正在旧赵地行宫中批竹简的始皇帝问赵高:“墨家那些人还没消息?”
“回陛下,臣前日遣人去看过了,据说纸和盐都有了进展。”赵高毕恭毕敬的回答始皇帝问话。
了然后,始皇帝让赵高将丞相李斯找来。
“臣李斯,参见陛下。”
“先起来吧,朕让你制定的事可完成了?”
李斯从袖中拿出一卷竹简递给赵高:“臣已全部制订完毕,现特呈于陛下。”
嬴政从赵高手中拿下竹简翻看,顿时大悦:“丞相啊,还是你最让朕放心。”
上面写着官员假期制度的安排,但官员有事交上证明后也可请假,这份假期制度可谓详细。
接着嬴政又就着这个与李斯进行详谈。
一寺人进来在赵高耳边说了什么,赵高立刻来到嬴政旁大呼喜事。
“赵高,有何喜事?”
“陛下啊,大喜事。刚刚少府那边传信来说已经制作好了新式秦弩。”赵高笑着回答始皇帝的话。
今天一连听了这么多好消息,嬴政拍手道:“好!少府参与人员赐爵。”
然后又吩咐赵高:“加紧造新式秦弩,造完后送去边关蒙恬处。”
此时殿内只余嬴政和李斯二人,李斯说出了自己心中疑问:“陛下,现在六国余孽知秦二世而亡后多有不安分。”
嬴政捏了捏手腕:“天幕那句话说得好,这天下是百姓的。”
“六国贵族想反朕,反大秦,但是各国百姓呢?已经经历了数年战乱,谁不想太平生活。”
“朕要做的,是让六国百姓感受到生活于秦是好事,是对的,天下人皆要向着秦!”
李斯不明白始皇帝何时有了这种转变。
其实,自天幕结束后嬴政想了好几天才明白。目前天幕未过多提到秦,也只能根据同样命运的隋来猜测,想到隋炀帝,劳民伤财,天下众人皆反,这便是隋炀帝他让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
亡秦者胡也,匈奴。也说过汉初时匈奴很强大,汉打不过匈奴,遂采用妥协和亲政策。那么外忧内患之下,秦二世并没有处理好这些事。
这样,始皇帝开始了反思。
李斯退下后,嬴政还是想到了长生。虽明白没有长生之术,但也想有清朝康熙帝那般能活。
嬴政这段日子认真严厉的教导扶苏,让扶苏参与政事,并安排了随行太医在扶苏身侧。
“未来的世界很大啊。”
又过了几日,巡游车驾到了往日韩国边界。
始皇帝又下了几条命令,李斯初见这些条令时都有些惊讶:一、修筑灵渠。运载粮饷。
二、修建驰道和五尺道。
三、招贤令。谈秦之政治得失及解决方法。
最后这条,陛下是想变法吗?
而另一边派去找刘邦、张良、萧何、韩信的人只找到了萧何。
萧何坐在前往咸阳的车上,仍觉不可思议。
萧何自己都还不确定是不是未来的汉初三杰之一,原本也只是沛县一小官罢了。万万没想到这官还没做多久,就被召去咸阳了。因为天幕的话,要被始皇陛下重用了吗?有些雀跃的想着。
————
汉
高祖七年
刘邦决心要换太子,这一想法先是与萧何说。萧何劝到:“太子乃嫡长子,不可无故废太子。”
刘邦见萧何不同意,又去问张良,然而张良也是与萧何般的回答。
这就让刘邦有些难办了,自己最信任的人都劝不要换太子,该如何呢?
吕后在得知刘邦有这想法的时候,就采取了行动。如今对于刘邦的怨是逐渐加深了,喜欢戚姬没什么,但是竟想让她的儿子如意当太子,那就不行了。
天幕透出的一些信息还是有用的。
刘邦在换太子想法没有成功后,就暂时放弃。
但彭越、英布等异姓王整日在惶恐中度过,纷纷苦恼,吴芮到底是怎么善终的!
可能是因为天幕的视频让刘邦想起了韩信曾经的功劳,刘邦对韩信还是礼遇有加,有什么宴会也邀请他,但韩信住在长安仍不得自由。
————
汉
元狩三年
刘彻让人抓捕江充当然是抓不到的,江充现在还不叫江充而是叫江齐。
最近在长安城抓了一批名唤江充的人,刘彻本是打算全杀了,以绝后患,但卫皇后进行劝解,最终全部归家。
天下间有叫江充的人全都改名了,甚至于姓江的都不敢再姓江。
武帝群臣有在努力避免巫蛊之祸的发生,各个都在家中严厉禁止有巫蛊之物的出现。
刘彻在知道了没有神灵后就变得极为相信天幕,若是没有神灵那天幕又是什么?
大汉帝国准备明年发动漠北战役。
而李敢因天幕剧透自己未来被霍去病所杀,心中对其有了不满。李广因天幕对霍去病的推崇,于是告诫自己的小儿子道:“霍将军的做法没有错,你不应该去挑衅大将军。霍将军与大将军的感情深厚,他们家也深得陛下信任,勿要再露出这种神态。”
随后叹气道:“我此生未能封侯,你比我强,好好跟着霍将军建功立业。”
李敢听了父亲的话,于是解了心中的郁结后登门去向霍去病道歉。
李敢毕竟有才,霍去病见他不再有不满后,两人的关系恢复如初。
————
东汉
建安二十四年
许都
“华元化,不知好歹!竟敢欺骗孤!”曹操派人去接华佗回来,却不想华佗竟然带着家眷跑了。
曹操气急,自己这头痛病还有丕儿和叡儿的身体,除了华佗还能找谁。
于是派人去抓拿华佗,并将华佗的弟子都抓到许都来为自己看病。
从天幕出现后,曹操就隐约感觉天命似乎还在汉……
成都
刘备近日很焦急,入蜀不久后,孙乾与简雍相继离世,现在连法正都病重了。
诸葛亮这段时日除了要时刻关注曹魏和江东方面外,还在成都制定了许多利民之事。其夫人黄月英也开始仿制天幕中出现的各项武器或用具。
刘禅被交给了张飞教导,每日上午研读经书,下午与张飞之子张绍共同习武。晚间还要完成上午布置的研习任务。隔日张飞还要带着自己的幼子与刘禅去往农田,军营,进行实时劳作。
张飞脾气不好,刘禅也想不到一向宠爱自己的三叔对自己越来越狠心。每次稍哭,便要被其训斥。
偶尔刘备也去看看刘禅,见张飞对刘禅严格后,也就不再管刘禅了。
建业
虽江东没能得最后的天下,但那两家也没赢。
因此,孙权想着还是保住江东基业为上。
————
西晋
泰始元年
司马炎暂时放下东吴,转而清理晋内部事宜。
对于胡人的处置,司马炎听从贾充的意见“恩威并用”。
内附的胡人的待遇提高,进行分散而居,严令胡人四处抢掠杀害汉人,严令汉人歧视或杀害胡人。
大臣们也上书说,效仿后世大唐的方式,给予少数民族相对平等的地位,朝中除要职外均向少数民族人开放,做到公平公正。
还在犹豫的胡人,见晋朝的确是认真的后也纷纷愿意内附。
“八王之乱”这是司马炎的一根刺,在登基之初就大封了司马氏,现在再说削不仅容易引发内乱,还易给东吴可乘之机。
贾充知晓了司马炎的后顾之虑,进言道:“陛下,封王造成的祸乱还在于给予了他们军权,应效仿汉时对诸侯国的安排,诸侯国内的主要大臣的任命应由朝廷派遣,以此来遏制诸侯。”
“善!”司马炎同意贾充的做法。
毕竟现在才刚开始,各诸侯王实力都不强,就算不满司马炎的安排也不敢直言。
这些安排完后,司马炎又担心道:“朕观天幕提及的王朝第二任继承人及其重要,然朕之长子不聪慧,恐不能将江山交予他。”
对于皇室继承人问题,贾充暂时不愿发表意见。司马炎无法,与皇后杨艳谈此,杨艳大惊:“设立嫡子依年长而不依才能,怎么可以改换呢?”
司马炎此时内心更偏爱第三子,司马衷的同母弟司马柬,但奈何现在才三岁,司马衷也才六岁,只好等其年长后再做打算。
司马炎内心还有一件焦急的事,司马家不能再是华夏的罪人,必须做些实事。
第55章
天幕结束,转为光幕
隋
开皇九年
为了不二世而亡,太子杨勇或许还可以拯救下?像天幕说的不需要太大的野望,就平平淡淡的…
杨坚将想法与独孤皇后说了,独孤皇后犹豫会儿道:“太子性情过于直率,实在…”
明白了,你还是不喜欢太子。
杨坚生气拂袖离开,打定主意要好好培养杨勇,实在不行就培养孙子!
将杨素下狱后,有其大臣言及杨素过往对隋的功绩,也是受到了晋王的蒙蔽,请求饶其一命,以安大臣之心。
杨坚遂将杨素流放黔州,终生不得离开。
高颎来报:“陈旧境自长江南岸至泉州、岭南,士族和土豪到处起兵叛变。”
这是叛乱提前了,因天幕的剧透让更多心怀不轨的人有了胆量反抗。
于是杨坚下令让庞晃等人去平叛,同时为了确定太子杨勇到底适不适合做储君这个问题,让其一块儿参与平叛。
高颎提供建议道:“岭南一带还有未依附的都奉冼夫人为主。”
“现下陈朝已亡,而冼夫人忠义为国、识得大局,可派人前去安抚。”
杨坚派襄阳郡公韦洸总管岭南事宜。
此时,还有风尘仆仆来到大兴城的李渊一家,惶恐不安。
杨坚对待唐国公府仍如往常,只是让其一家在大兴城常住。
————
唐
贞观元年
李靖带着颉利可汗来到长安城。
长安城内结彩张灯,热闹非凡,长安城居民看着在牢车中的颉利可汗欢呼连连。
李世民在未央宫中为李靖设宴,并邀众大臣。见到颉利可汗时,李世民心中所有的不满都一扫而空,让其也得以入未央宫。
太上皇李渊也在未央宫中,见到颉利可汗后心中郁闷,便开玩笑道“常闻胡人善舞,不知可汗能否舞为大家助兴?”
这话就有些不礼貌了。
颉利可汗心中恼怒,但也无法,只好跳舞。
众人看着漠北所向披靡的颉利可汗,竟真跳上了舞,上下雀跃,一致叫好。
“今日得见,原传闻不假。”
“哈哈哈”
众人起哄,气氛来到了最高潮处,李世民也高兴,离盛世大唐又进了一步。
而在河东薛氏南祖房的薛仁贵也受到了李世民的接见,大唐虽不缺人才,但没人会嫌人才太多。
李世民本要赏赐于他,但薛仁贵拒受:“无功不受禄,草民现在没有任何功劳就获得赏赐,不妥。草民只想入伍跟随大将军平四方。”
这话说出让李世民和诸臣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年纪轻轻,但不卑不亢,难怪得天幕喜爱。
李世民同意了薛仁贵的话,见其家贫,便仍给了些钱粮。
并道:“你既要入行伍,怎可让你母亲跟着受苦呢?”
薛仁贵拜谢。
大唐正野心勃勃,对内改革弊政,对外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
宋
乾德五年
毕竟是亲兄弟,几十年的感情不是说断就断的,且赵光义言辞恳切并说出了:“臣只愿做一庶民即可。”
赵匡胤沉默良久后同意了,废去了他的王位。
让他入宫为逝去的父母守孝,在自己的眼下生活才得以放心。
赵光美主动对赵匡胤道:“侄子年幼,需要人照顾。臣弟愿抚养其长大。”说的侄子正是赵光义的长子赵德崇,赵光美对这个在未来为自己求情的侄子很是喜欢,想到赵光义被变相圈禁了,为了侄子的生活着想,还是自己照顾吧。
赵匡胤也不愿做得太过,于是同意了赵光美的请求。平日里也开始好好培养自己的长子。对于天幕谈及的未来,赵匡胤努力避免,并开始养生。
“南汉可以开始了,灭南唐平吴越,再上北汉。至此中原一统,待时机成熟北上收复燕云。”
赵匡胤将此想法告知了众大臣,便开始筹备战事,为了避免再出现后蜀战后叛乱的事情,给各路将士下达了若投降便不许扰民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