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章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年少不更事读了南明史,被气得头痛。南明就是内部烂透了,和宋一样到死都在内斗!>

    <都说亡秦者胡也,亡汉者董卓也,亡唐者黄巢也,那么亡明者谁也?>

    <朱明就是烂,缠足,殉葬制度,养猪的藩王制度,设立军户和匠籍…朱元璋他就是华夏最大的恶人、罪人!>

    <搞不懂现在动不动就吹什么刚明的人,呵呵明真的不配。>

    <哟哟哟~~怎么了,满八旗子弟来了?>

    <明孝子…>

    <明粉和清粉的确战斗力厉害[大拇指]>

    第18章

    天幕下各界的破防

    明

    洪武二十六年

    啊!

    这什么丑发型,后面一小撮的头发好显眼。剃发易服,这满清是想亡我汉族!

    “辣眼睛。”

    “太丑了”

    “果然蛮子就是蛮子”

    “欸,你不觉得那发型就像老鼠辫子吗?”

    “嗯,听你这么一说还真的像。”

    底下的曹国公李景隆和魏国公徐辉祖互相吐槽,清人的发型实在是太难以入眼了。

    “朕是最大的恶人,罪人?”朱元璋仔细地看着天幕上骂自己的评论。

    王爷皇子们倒是率先开骂:“哼,你们懂什么,父皇他是最厉害的人!还有啊,什么叫养猪的藩王制度!我们也是在保护大明江山,瞧不起谁呢!”

    王爷皇子们:我虽然姓朱但我不是猪!

    这其中倒也有高兴的如鲁王朱檀,虽然知道自己不是个东西但是后世子孙中那个叫朱以海的是个好东西啊。

    唐王朱桱现在才7岁,湘王朱柏开玩笑说:“看不出来啊,我们二十三弟的后世子孙这么有出息,都做皇帝了。”

    蜀王朱椿也点头:“国家危难,身为大明子孙应为国效力。”

    唐王朱桱知道了自己的八世孙有个当皇帝了,懵懂表示:???

    宁王朱权吟诵着阎应元的绝笔:“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唉,也不知我宁王系的子孙如何了。”

    晋王朱棡听到这话怼道:“呵,没看到女真是从哪儿边打过来的吗?宁藩?恐怕早就被女真给杀干净了。”

    朱权被怼得无法辩驳,惋惜自己这一脉的子孙,可怜啊。

    不少在场文臣武将被“活人不及死人香”这句话给击中。是啊,死去的人比投降的人更令人尊敬…

    勋贵则是被天幕那句“投降的勋贵”刺痛了,很羞愧。天幕怎么只说黔国公啊,我们其他人呢?成国公和英国公应该是后面才封的…还好陛下似乎没注意到这个?

    “缠足,殉葬,藩王,卫所…”

    “朕的军户制度和匠籍不好吗?”

    朱元璋整破防了,想骂骂咧咧但又一时语塞。

    “缠足也不是咱下令确定的,缠足殉葬这不是为了树清自元以来的浮躁风气吗?”

    “什么叫养猪?咱是让他们好好守卫大明江山,军户制度是为了休养生息,缓解经济压力的!”

    朱元璋越发生气,比看到明亡了还生气。

    “老四!给咱跪过来!”无法和天幕沟通,只好将近打下最惹自己生气的人。

    “呵呵。”朱元璋阴恻恻的笑。

    “咱去了明末都得反明啊?咱为什么反元呢,不就是活不下去了嘛,看来你这明末不遑多让。”

    朱棣欲哭无泪,莫不是以后天幕每提一次明我就要被爹打一次...

    朱元璋:谁让大明亡在你子孙手里了。

    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表示看得很开心,嘻嘻,老四你别太得意了!

    ———

    明

    永乐十二年

    在座的文武看向前方的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

    张辅还好毕竟这最后一代英国公是为国殉难,我英国公不负大明!

    旁边的朱勇就不太好受了,最后一代献门投降就算了,怎么还把皇帝托付给你的太子交出去了,不忠!!!

    “陛下,后世子孙无能,臣…请收回爵位…”自己这个成国公是父亲朱能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后世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做了不忠的一方,太令人难堪了。

    “成国公,这个位置朕让你坐你就坐得,那朱纯臣离现在也隔了好几代,没道理因为他的事儿而让你受罚。”

    朱棣看得很明白,未来的事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就像爹和大哥还在世时,自己就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登大位。

    对天幕上的评论看得很认真,就算有骂大明的,依旧没有生气,直到,

    “怎敢说我爹是最大的罪人!我爹驱除元鞑子,再造华夏,恢复华夏衣冠礼仪哪儿错了!”

    不能忍骂爹不好的地方。

    朱棣有个优点是会反思,想着天幕结束就去找姚广孝和夏原吉等人商量商量怎么避免天幕说的不好之事。

    ————

    明

    成化三年

    “成化犁庭扫穴?”朱见深想起今年建州女真屡屡犯边,自己的确有打算给他们教训,正好啊,把未来的仇一块儿报了。

    召商辂等阁臣来议事,要求此次对建州女真务必要斩草除根。

    ————

    明

    崇祯元年

    “好,真的好得很啊。”朱由检命王承恩等人把最重要的两幅图中的名字挨个挨个地写下来。

    万不可写漏一个。

    看向王承恩的眼神有些复杂,最后陪伴在朕身旁的竟然只有他一人,唉。

    在场的文武百官和勋贵等人,早已跪下磕头,等候皇帝的发落。

    钱谦益早已面色惨败,“我…我…真投降了…”作为读书人,钱谦益最在乎的是名声。如今天幕一开,全天下人都看得到,所有人都知道了,我钱谦益的名声完了…

    朱纯臣作为少数几个被单独提及的人,此时也是被吓得汗流浃背了。投降或许是贪生,但,自己将太子殿下交出去…

    完蛋了,成国公府完蛋了。

    朱由检能够顺利登基就有张维贤的功劳,英国公张维贤沉默跪着,看向旁边浑身发抖的朱纯臣不由摇头,对着天幕叹息。

    细细感受那其中最后几段话。

    浑身阵痛,激起心中的悲伤,“鲁王,唐王,桂王,福王,黔国公,英国公,李定国,李自成,张献忠,阎应元……还有诸多大明忠臣……”

    魏忠贤还是要杀的,他作恶多端;东林党人不可全信,两者需要制衡。

    到底该怎么做呢?

    天幕说大明烂到骨子里了,那么大明是该亡的吗?

    不!不会的,现在有天幕在,朕可以让大明不亡的…

    天幕下的李自成:我造反了?我还逼死了皇上?

    张献忠:我造反了?嗯?我这最后又是怎么了?

    所有被天幕曝光起义的人都不由傻眼了,所以,现在该怎么办?

    ————

    秦

    始皇帝二十八年

    终于啊,嬴政表示看天幕这么多次了总算看到提及秦的了。

    不过,亡秦者胡也?

    “胡?朕的大秦亦是如宋明般被异族亡了?”嬴政想到了上次说崖山海战时天幕用的是汉族第一次亡国,那大秦应该不是被外族灭。

    “李斯,你怎么看"亡秦者胡也"?”

    “亡唐者黄巢也,可最后并不是他取代的唐。”

    “胡,匈奴也。许是边关战乱,导致内部空虚,又有六国余孽作乱。”

    嬴政得知秦亡时,想过最多的是六国余孽复起,没想过还有外族的事。

    蒙恬在长城对抗匈奴,战功显著,匈奴不是患。莫非后世子孙昏庸,招致匈奴崛起,引发大乱…

    ———

    清

    康熙三十七年

    这天幕是存心和我大清过不去啊,现在民间好不容易安分些,今日这天幕的视频放出去,全天下人都看到了大清在入关后做的各种屠杀,满汉还怎么和平相处!

    康熙帝玄烨很是头痛的处理各种政务。

    “这些年来,勤政爱民,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还不够吗?”

    而每个被天幕提及到的屠杀之地的百姓,心中哀叹。

    如今湖广填川的四川人:沉默

    第19章

    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⑥

    上一个讲明末清初的视频评论区确实厉害,转眼功夫就吵了快一千条了。

    点开继续观看,李然然想最后一个肯定是近代史了,甲午还是抗日?

    【华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⑥】

    (谈判桌前一边坐着一个着清官服的老者,旁边写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另一边坐着个身着黑色西装短发戴眼镜的男子,旁边写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请贵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还有澎湖列岛给我大日本帝国。请赔款日本军费3亿两白银。”

    “真是汪洋大盗,豺狗不如。”

    “盗亦有盗,清国既是败了,也只有遵我日本之道。”

    “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好吧,做买卖还有个讨价还价,何况割地赔款呢?我方的价码是地不可割,赔款嘛,最多一亿两白银。”

    “我大日本帝国口无二价。”

    “我说首相大人,这不合外交规矩嘛。”

    “城下之盟,根本没什么规矩。”

    “事在人为,外交规矩都是一次次谈出来的。”

    “中堂外交前辈,两国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就是外交。这才是外交上的真规矩。”

    “老夫老矣,手无缚鸡之力,但要在谈判桌上逼老夫就范,你们日本的武士剑还不够锋利。”

    “可日本的武士剑,已经遥指了贵国东三省。中堂,亦可在此安居。我大日本帝国是不着急的。”

    “那咱们耗过去,看谁耗的过谁。”

    “中堂,樱花已经含苞待放,我希望樱花开放的时候贵我两国能轻松的结束我们的谈判。否则,我们的合约条款可就不是现在的条款了。”

    画面一转来到李鸿章被刺,撑着病体来到谈判桌前。

    李鸿章执笔之际问道:“赔款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2000万?”

    “不行。”

    “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

    “不行。”)

    【甲午战争】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年七月,日本主动挑起战争,大清帝国被迫与其开战。对于日本的挑衅,朝廷内部悄然形成了两派,一派: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代表以慈禧太后为首,主张议和。另一派:以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代表以年轻的光绪皇帝为首,主战。

    战争爆发前,帝后两派尚能维持表面的和气,但也因为立场和态度的分歧导致了大清帝国对内对外各项行动上产生了巨大差异。

    两个月后,在黄海战役的战争中清帝国海军惨败,其中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遭遇重挫,再后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朝野震动,清帝国败于历史上从来都是以华夏为师的岛国日本,这是比此前败于西洋炮火打击更大的一次精神重创。

    此战将大清帝国的真实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彻底暴露出来,使西方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清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东亚格局彻底转变。】

    (《马关条约》全文)

    【这场被日后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是清帝国乃至东亚历史的转折点。所有人都在为战败痛心疾首,为国运忧心不已。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他们一直在想办法却一直在败退,《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乃至今日的《马关条约》。

    对于清帝国来说黄海海战的惨败,还令帝国的实际掌权者皇太后慈禧的六十大寿蒙上了一层阴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大清帝国的困厄人尽皆知,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帝国内部的矛盾和外来的威胁日日加剧,终于在十九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危险一触即发。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往事何堪说?

    征衫血泪斑。

    龙归天外雨,

    鳌没海中山。

    银烛鏖诗罢,

    牙旗校猎还。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