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哈哈哈,昭玄不必如此夸朕。”杨坚嘴上是这么说但心里面却是乐开花了,这高颎平时可没有这么会说话。“魏晋南北朝,荒唐且美好?”杨坚大为不解,转身询问高颎。
“……”
高颎也是满脸疑问,天幕是认真的吗...荒唐是知道的,美好是???
第12章
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②
李然然想着都看完了,接下把后面都看完吧,反正也才两分多钟的混剪…
于是打开【华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②】心中默默祈祷着希望评论区不要再吵架了。
(视频画面中尽现大唐的盛世繁华,长安城来往人群除了汉人还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胡人,或是外宾外商。)
【安史之乱】
【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公元763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自尽,“安史之乱”才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的统治范围寰宇四海管辖民族众多,给予了少数民族相对平等的地位,除了宰相其他朝中官职以及国防军政要职均向少数民族人开放。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掌握贸易主动权,使华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流往西域、欧洲,换来金银珠宝葡萄酒等经济作物,长安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
行走在长安城的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波斯人,高句丽人,阿拉伯人,日本人,罗马人有数十万人,他们在长安或从商或做官。胡人彪悍,开放,洒脱有活力的特点也在当时的大唐所表现。
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由朝堂控制的纳税户大约有共5292万人加上隐户、佃农、奴隶、士兵、僧道等不统计人群,史学家猜测全国人口应该有8000万人。安史之乱五年后这个数字锐减到1700万人,这场战争使唐王朝元气大伤。据粗略统计这场历时七年多的变乱中约有3000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或饥荒。
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至河北南下,一路攻占洛阳再下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出逃。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深重的震荡,无人幸免,昔日繁花似锦的大唐已是哀鸿遍野,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风流云散,再难中兴。】
<路过进来先骂一句李隆基再说……>
<安史之乱的影响非常大,安史之乱后社会上再也没有唐初胡汉包容和谐的气氛,皇帝和节度使相互不信任相互猜忌,经过五代十国武人政权的跋扈,这也导致了宋朝和明朝中后期采取以文抑武的政策,文官统驭军队。>
<严格来说,唐王朝在武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再往前的话高宗晚期就已经弊政初显了。玄宗前期的盛世,只能算是唐帝国的一次中兴。安史之乱是将唐代前期百余年的弊端爆发出来了,就是玄宗晚年的骚操作太多了,自己喜欢微操让本来只是一场犹如汉代的“七国之乱”最终演变成泱泱大唐由盛转衰的不可逆局面。>
<怎么还有人洗李隆基啊,他就应该早死二十年!>
<这个时候唐王朝还年轻正在向上,感觉安史之乱更多是决策失误和执行力不行。>
<安史之乱中有很多朝堂失意人,唐朝虽然实行了科举,但是依然被世家门阀掌控,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出头日,只有去各个边镇手下效力…所以安史之乱不好打,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里面也有很多能打的人>
<安史之乱与河北世家脱不了关系>
<都说李隆基开创的是盛世,可杜甫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盛世都是这样,那么在战乱时真正的底层老百姓又该怎么办?>
<古往今来,真正的草根真正的底层只有一个朱八八,不过他在当皇帝后也沦为新的统治阶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玄:前明后暗>
<李隆基这一生啊,前半生超神后半生超鬼>
<简单来讲就是安史之乱后由开放变得保守。>
<李隆基要对安史之乱负绝对责任>
<安史之乱直接把盛唐干到中晚期>
<把唐玄宗换成唐太宗哪儿有这些事儿>
<不说换李世民来了,就是将年轻版的李隆基丢那里也不会是最后那个结果…>
<唉,算了,李隆基就是该早死,早死后还可以是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一个档次,结果一个安史之乱就把自己搞得人人唾弃。也不怪不论是喜欢李隆基的还是讨厌他的,都希望他早死二十年。>
<来谈谈安史之乱后的影响吧,让中晚期的唐不配拥有姓名…>
<现在一提到唐想到的是盛唐,天俾万国,昭昭有唐!>
<安史之乱感觉很一般啊,因为有很多文人诗人在记在写,就搞得好像影响很大一样…>
<个人觉得安史之乱确实影响很大,但也不能说是至暗时刻吧,五胡乱华、蒙古入侵、满清入关哪儿不不至暗了?>
<相比起安史之乱,感觉还是五胡乱华对整个中华影响巨大。>
……
这个视频的评论区已经从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歪到了争论安史之乱到底算不算至暗时刻。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还真有人和古代帝王共情的???
李然然万分不理解并表示:你真该和那些想穿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一块儿回去…
————
唐
开元二十三年
这时的李隆基还算勤政有抱负,天幕出现后不仅吩咐大臣仔细记录还常在事后与臣子共同商议。
天幕开始播放视频时李隆基就邀了几个心腹大臣一同观看,互相交流下意见。
前面都还好好的,甚至是出现五胡乱华时,李隆基还能对着张九龄感叹,“百姓多艰。”
张九龄则劝谏,“陛下应效仿太宗皇帝以史为镜。”说完还继续补充,“应厉行节俭,万不可不逊民力!”
后半句话是张九龄委婉表达李隆基这段时日太过奢靡,不是明君所为。
果然,李隆基一听这话脸色顿变。本来是指着张九龄能夸自己,而不是又说些自己不是明君的话。
李林甫瞅准时机,给他上眼药道:“张大人,现下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大唐正是繁荣昌盛之际。陛下操劳日久,难道还不能与民同乐吗?”
张九龄最不喜李林甫这等不学无术只顾专营上的人,同样李林甫也很嫉妒张九龄的品行,两人暗中较劲。
李隆基敷衍着对张九龄道:“嗯,朕知道了。”但不想改。
直到这时天幕开始播放安史之乱,开头就是【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唐?这是后世哪儿个不孝子孙搞出的事情!!!”李隆基的愤怒不假,毕竟自己辛辛苦苦将大唐达到此时的高度无论如何都是相当满意和自得,还曾幻想百年后去见太宗陛下,太宗陛下对自己会是怎么赞赏。
等到视频播放至最后时,张九龄隐约感到不对。“安禄山,史思明?”
李隆基本人也清醒过来,安禄山不就是开元二十一年讨伐奚、契丹失败,要被执行死刑,然后张九龄极力劝说不能放过此贼,还断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其日后必反,但是最终自己还特赦了他…
“所以,玄宗?是朕?!”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朕开创了比肩贞观的盛世,大唐绝不会出现叛乱。”
“不可能,不可能,天幕欺朕!!!妖言惑众!!!”
李隆基此时还抱着侥幸心理,或许那个时候自己已经死了是太子没有能力才致使安史之乱,果然太子不行,得废了。李隆基心绪转变,朕是天子、是圣人,,百姓无不敬仰歌颂朕的功德!
不过马上就被打脸了。
天幕的评论区充斥着李隆基三个字,都在说自己早死二十年就好,怎敢?这些后世人怎能如此诅咒朕!
李林甫等人看见李隆基情绪不对,都不敢随意安慰。
唯有张九龄对着李隆基道:“圣人,现在安史之乱还未发生,我们还在开元而不是天宝,既然已经得知未来之变,就应该防范于未然,解决问题。”
李隆基回过神来感动的看着张九龄,“宰相真是大唐之柱石啊,朕是不可能做出逃的天子!”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张九龄想象不出来未来是何等的惨状…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现在还是太平盛世的大唐过个几十年将成为乱世。
李林甫知道自己错失了良机暗自懊恼,马上跟着表决心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还是天幕说的对,臣等也愿为圣人肝脑涂地!护住这盛世天下。”
张九龄虽不喜李林甫但只要他走的是正途,那么自己也不会与他作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李隆基跟着念了念,让人将这句话抄写下来挂在书房,时刻警醒自己。
第13章
令人向往的大唐盛世
唐
贞观元年
对于李世民来说天幕的再次出现已经过去很久了,上次还是在武德九年,现在已经是贞观元年。
李世民登基后兢兢业业,天幕出现后就与长孙皇后还带着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侯君集等一众心腹大臣观看。
李世民心中惦记着穿古必备技能这个系列,希望天幕今天可以多出些利国利民的视频。
“华夏二字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中也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华夏二字结合,不就是指我们所在的神州吗?”房玄龄自言自语。
五胡乱华出现时,画面中的悲惨让众人为之动容。
通过视频放出的画面,让人沉浸其中,更易共情。
在场的不少人都眼睛微红,李世民也联想到了突厥,暗自发誓终有一日自己要解决掉他们!
侯君集,李靖等人互相对视一眼,心中很清楚圣人这是想对突厥用兵!
还不等众人继续悲伤时,安史之乱…唐玄宗…攻入长安…天子出逃…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一连串的事实让刚刚还在说话的文武大臣瞬间安静下来。
李世民将拿在手中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又哭又笑,长孙皇后连忙安抚。李世民抚着妻子的柔荑,“朕只是觉得对不起大唐的百姓,安史之乱损失了3000多万人口,3000多万啊……
还是天俾万国的大唐,怎么就轰然倒塌了呢……
”
长孙皇后知道,隋时人口5000多万人在经过隋末乱世后,现在大唐人口才1000多万人。
在众人眼中,这位大唐圣人的怒气值节节攀升,长孙皇后赶忙让人去通知太医。
“圣人,切莫气恼了身体。”长孙无忌平素和李世民关系很好,所以第一个开口。
“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狗日的东西,瘪犊子玩意儿…也就是没遇到爷爷我,否则一定要将你们打得满地找牙!”脾气不怎么好的程咬金和尉迟二人狠狠地咒骂安禄山和史思明。
“或许是因为这时大唐没有反应过来,武将士兵不足?”长孙无忌想着既是盛世那么可能因为承平日久所以没有及时做出反应?
“怎么可能!你去看看地图,从河北一路到洛阳再是潼关,长安。哪儿一个好攻了?再说了…”武将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已经在分析安禄山的行动路线以及攻城方式。
“就算开头没反应过来,都到潼关了!还没准备好吗!玄宗,呵。”李世民将未完的话接着说下去。
玄宗李隆基,看来太子的教育得抓紧点了。一定要好好教育承乾,让他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唐
乾封元年
“也不知这李隆基是朕孙儿还是?”李治有些头痛。
武则天轻轻地按着,“陛下,儿孙自有儿孙事。”言外之意就是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维护创造盛世。
“媚娘…”
“李隆基真该早点死。”李治最后补充道。
王勃自从辞官后,这段时间过得很潇洒。因为有天幕的提及许多文人都想和王勃做朋友,大家一起相约出去赏山玩水,顺便再写写某某序。
“这便是大唐盛世吗?果真是令人向往啊。”王勃喃喃自语。
“唉,甚是可惜啊…不知我等能否看到…”说话的是王勃的知己好友杜少府。
———
再次提及了少数民族四个字,不是异族不是外族,不是蛮夷,原来这后世也有我们的一份?
现在还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五胡看着这天幕说的话,内心有点小小的感动。不过他们最羡慕的还是盛唐,不仅是可以去做官,最重要的是民族平等不歧视啊!真是盛唐啊,悔恨我等不投生于大唐盛世。
这叫安禄山的胡人太不知好歹了,竟然发动战争!!!
老天啊,为什么要让这等叛逆之人生于大唐。
———
秦
始皇二十八年
“这便是盛唐景象吗?”秦始皇嬴政看着天幕播放着安史之乱前的大唐,自信,繁荣,有活力,让人很艳羡。
“朕当自勉。”
自从秦统一六国后,现下文武大臣似乎也找到了新目标。
创造盛世!
———
汉
元狩三年
刘彻和众大臣看到大唐的开放包容亦是心神向往,不过他们内向也和秦始皇想的一样唐行,汉也行。
不过想到上一个视频评论区说的“五胡乱华”后的民族融合创造了大唐盛世,刘彻陷入了沉默。
———
宋
乾德五年
赵匡胤感叹道:“安史之乱也是藩镇之乱的开始,直至唐末武将拥兵作乱,朕应当自省避免此等局面。”
大唐啊,开元盛世,如何不让人心生向往呢?
赵普看赵匡胤是将自己上次说的话听进去了,也就继续看着天幕。
第14章
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③
李然然万万想不到这边也在吵,大家共同骂李隆基不好吗?
怀着无奈的心情点开了
【华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③】
(开头便是哀伤的音乐配着四周荒凉的景色,将悲凉的气氛拉到了极点。)
【唐末五代十国】
【唐末黄巢起义后,李唐皇室大权旁落,无力控制藩镇,大部分藩镇的节度使开始走向世袭。
公元907年唐天祐四年,唐哀帝禅位给藩镇将领朱温,朱温建立后梁,自此开启五代十国乱世。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北宋建立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割据政权,至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北汉的灭亡,十国结束。
持续了七十多年的乱世也由此结束,但战乱给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
此间君杀臣,臣杀吏,谋反叛乱层出不穷,战争频繁,道德沦陷,社会失序,弱肉强食,兵役负担沉重,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朝代更迭频繁。
杀尽天下世族,将礼义廉耻视为粪土,不喜文士儒生,产生了浓厚的重武轻文风气。
“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
藩镇割据造成的“武人集团”失控,发生频繁军阀混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
在粮草严重匮乏时,一些藩镇的将军、乱兵将处于最底层的百姓当作“粮草”。
各藩镇节度使实行的是杀光抢光政策,杀光贫苦百姓,将这些百姓的尸体用食盐腌制以此充当军粮。
“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
而在围城中,一旦出现城中粮尽的情况,百姓则沦为守城的将兵的食物,人甚至被像动物一样宰杀贩卖。在乱世中军阀乱兵“吃人”,农民军吃人,饥民之间也“吃人”,甚至于“人肉”还没有狗肉值钱。
“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自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
“是冬,大雪,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或卧未死已为人所呙。市中卖人肉斤直钱百,犬肉值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