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相比起读书而言,她喜欢刺绣,喜欢画画。姊姊打趣她,说她画画的功夫都是描画样子描出来的,这话说的她也不知道该不该反驳,最后还是一如继往地沉默着。爹爹第一次带她和姊姊去相国寺的时候,她惊艳于壁上恍然如生的楼宇人畜,那是破败的、也看惯了的大内宫殿所不具有的空灵玄妙的瑰丽。回去后她将那些壁画细细地描摹在纸上,然后绣成了一幅桌屏。但是这幅稚嫩却精巧的桌屏和画幅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夸赞,当然,看到的人只有傅母和姊姊。傅母皱着眉,脸上的恭敬掺杂着不赞同:“官家不喜神佛,公主怎可以……”
她的话没说完。“砰”的一声,神佑转头,姊姊手中的那本厚厚的《文选》扔在地上,却不见恼怒,只面目温和地凝视着她问:“吓着你了吗?”
神佑摇了摇头,转身向姊姊张开双臂,如愿以偿地落在一个熟悉的、暖洋洋的怀抱中。她将头埋在姊姊的颈窝里,看见澄澈的玻璃上傅姆俯首屈身,恭敬地退了出去。最后,她凝视着倒影中的自己,微微弯着一双眼睛,带着微不可查的一点得意的满足。
——这一年是建炎五年。
建炎五年,妹妹宜佑还未满周岁,姊姊已经先被爹爹许了出去。建炎七年,她也有了驸马。
神佑从来都没有想过驸马、嫁人的事情,她曾一度因为妹妹宜佑的降生焦虑过。她是姊姊的妹妹,宜佑也是姊姊的妹妹。爹爹那么喜欢妹妹,神佑不在意,但是她不知道姊姊会不会和爹爹一样更喜欢宜佑。
她和姊姊被养在潘娘娘的宫里,从前,潘娘娘只是每日例行问候一声,有了妹妹后对她们更是敬而远之。佛佑常常要拉着她去寻爹爹,而今爹爹怀里常多了一个妹妹,神佑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姊姊坐在爹爹旁边逗孩子,却只觉得刺眼。后来终于有一次姊姊又要拉着她去找爹爹时,神佑劈手躲开了。
姊姊诧异地望过来,她低着头直白地告诉她,不喜欢宜佑。
为什么?原因太多了。从前爹爹的怀抱是姊姊的,神佑畏惧别人接触,所以每次都是姊姊主动扑在爹爹的怀中,然后伸手牵着她。从前宫里的娘娘傅姆们最关心的是姊姊,她听到的都是姊姊温柔地在向问候的人回礼,也代替默然不语的她回礼。从前的姊姊是上上下下的焦点,而她赵神佑是姊姊的焦点。
出乎意料的是,姊姊向无人的四周望了一望,面无表情地反说道:“你以为我很想去?”
姊姊从来都是那个上上下下交口称赞的大宋公主,如同从无数褒扬皇族贵女的辞藻中走出来似的人物,这是神佑第一次见到姊姊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不应该”存在的情绪。她抬头惊诧地看过去,姊姊已经率先提裙抬步跨过了门槛,依旧是那个娴静毓秀、孝悌仁爱的大公主。
神佑却在这一刻漏了心神。
民间有个说法,五岁六岁老捣蛋,七岁八岁狗都嫌。神佑和姊姊落在赵宋官家的口中不过是轻飘飘的“黄毛丫头”,从来没有人叫他体验过什么叫做狗都嫌。神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她只是畏惧,她畏惧爹爹。但是她又崇敬姊姊,那种依赖和无尽的信任仿佛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印记。
从前她便相信姊姊不会抛下她,如今更不会了——她倏然便泛起了难以名状的雀跃。她明白,只有她赵神佑才见过姊姊如此的一面,不加掩饰的、平凡的一面。
但是很快就不是了。夺走她的特权的,是姊姊的驸马,岳节度的长子岳云。
佛佑和神佑的婚事定下来后,两位驸马都随之在武学中历练了一两年,先是岳云,再是吴扶。神佑起初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姊姊好像也没有意识到。然而这种“无意识”很快就成了神佑一人的幻想。她亲耳听着姊姊是怎样隐蔽委婉地探听岳节度和驸马,探听爹爹的态度,又亲眼目睹姊姊和她未来的驸马相对而坐,一个难得羞涩中带着憨直诚恳,一个落落大方里包藏着七窍玲珑。
般配,神佑小心注意着姊姊的神色说道。姊姊却揽着她,半晌问道,要不要也见一见吴扶,或者和姊姊一样写信。
神佑拒绝了。
她讨厌一切需要和别人来往的事儿,尤其憎恶被男子碰到,包括爹爹,她不讨厌的大概也只有姊姊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也没有人想起来关心过为什么,这不过是高高在上的赵宋公主一个微不足道的怪癖罢了。神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嫁人,也不知道她和姊姊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有了驸马,连走路还磕磕绊绊的幼妹也都有了。她曾经听姊姊给她念新唐书中的太平公主旧载,她没想过像太平一样弄权兴势,但是却很想像太平一样能借出事修道之名避嫁——神佑是真的想做潜修的居士。
按理说爹爹不喜欢的东西,随着年岁往后,已经越来越少人去悖逆他的心意了。只是爹爹诧异地得到她肯定“对佛释感兴趣”的回答后,也不过看着她桌上的经书蹙了蹙眉。姊姊后来想起时不经意地奇怪她居然不害怕爹爹生气时,神佑笃定地回答,我就知道不会。
姊姊手里正拿着岳云的信,闻言怔了片刻才反应过来,夸她倒还挺通透。
她当然通透。她知道爹爹不会在意这区区小事,参参禅看一两卷经书而已,又不是要惊天骇俗地出家。就像她未来只要不是大动干戈地闹婚或者和离,爹爹多半也不会在意她是和驸马伉俪情深还是同床异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赵宋公主与将门勋贵,甚至于今神佑似乎要更幸运些。在爹爹威权日隆的如今,她起码不需要担心像永寿公主、崇德帝姬一般在名臣德士的挑剔下贤淑至死。她只需要嫁过去,像千千万万对盲婚哑嫁的夫妇那样平平无奇地过完或喜或悲的一辈子,如爹爹所愿的那样为他唯一牵挂的天下大局锦上添花。
但她只是有一点小小的不甘心……甚至连不甘心都算不上,只能说是惘然无措的难过。
吴扶比不上岳云如岳节度一般文韬武略,也比不上韩彦直(拟宜佑驸马、韩世忠长子)一反其父的骥子龙文,他就像绝大多数的衙内一般,没有多优秀,但也没有那么糟糕。传进耳中的非议不是没有,有人甚至说这是二公主向来在官家身前最不起眼的缘故,也是万般皆是命。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神佑得认。
她得认,姊姊便真的是和驸马缱绻情深,宜佑也便真的是透着白头偕老的安然,只有她相敬如宾,如冰的宾。吴扶也没什么不妥,但他人再是承了其父的圆滑和细腻,也闹不清公主那隐蔽又遮掩不住的抗拒和冷淡,更不明白她积年累月的辗转反侧和孤寂枯冷。
神佑不知道爹爹和两位娘娘看未看出来,几年过去也只有成平妈妈(韦太后)过年节时私下半明示地说过一次,这般多少不妥当,尔舅须是官家得用的干城。
年节宴中觥筹交错,满席人言笑晏晏,这一句话却如同当头一棒,直接粗暴地将她的不愿承认的事儿撞开了——有误的是她,有什么原因也归她。神佑置身在温热的大殿,身旁是对她郁郁神色习以为常的驸马,整个人却像是孤身站在白茫茫的大地,冰雪刺骨,无人可倚。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她飘茫不定的目光下意识寻到姊姊的身影,直到不知何时姊姊将她拉离席间。像小时候她无数次难以忍受地在人群中面色青紫时的那样,姊姊带她沿着空寂无人的小径漫无目的地往前走
许久之后,神佑才听见了姊姊的声音,她像从前那样温柔地安抚她,“莫不是受了什么委屈,且尽管说来。”
神佑语无伦次地讲着,讲了驸马,讲了诸兄弟姊妹,讲了妈妈娘娘,讲了爹爹。她讲到最后也似乎回了神智,话语随之戛然而止,半晌小声地说道:“我真不会……我做不到,姊姊,我做不到。”
我做不到像个符合期望的公主,也做不到像个理想的妻子。我徒劳地在追寻你的身影,想要像从前那样躲在姊姊的身后,将姊姊作为我唯一的荫蔽。
可是我和姊姊都长大了,姊姊有了自己的驸马了,也将有自己的孩子了。
神佑欲言又止,最后只是像从前那样抱着姊姊,在她看不到的地方极轻极细地叹了一口气。
……自己不能任性了。
她们不知何时走到了姊姊最喜去的石亭附近,那里惯常坐满宰执重臣的地方此时空无一人。冬日傍晚黯淡赤红的余晖穿过灰黛的桑枝,零零碎碎地撒在地上。夜幕将至,远处如钩的皎月弯弯搁在殿檐,混合着大内四处星星点点的灯光,漫在将暗不暗的夜色中,空寂被无限地拉长。
“神佑,这里的风景并没有冈上茅亭的好,但我独爱此处,你晓得为何吗?”姊姊自问自答一般地说道,“因为我可以仗着爹爹不在意,不需要通报、请求便能来这儿,远远地窥见爹爹和相公们殚精竭虑鞭笞天下的样子。其他人不行,吴娘娘和潘娘娘也不敢。”
“——这是我最能清晰地感觉到,官家是咱们爹爹的地方。但也就在这儿,我不知多少次醒悟到,自己永远不可能堂堂正正地坐在那个亭子里,我不行,你不行,宜佑也不行。恐怕爹爹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念头还是因为爹爹我才意识到的。可是那又如何呢?”
“这天下生来注定的事儿还少吗?不甘心难和解的事儿还少吗?我曾亲耳听闻人用阴私下作的念头揣度咱们的姑婶诸姊,说诸赵贵女享尽荣华富贵,靖康事不值得同情……可这是事实,神佑,说这话的是一歇在茶馆的脚夫,他的老母姊妹当年被渊圣皇帝献给了金人,迄今生死未明……恐怕也九死一生了。这又怎么说呢?!”
“神佑,”无所不能、娴雅毓秀的姊姊无可奈何地说道,“日子怎么都得过下去,你须放过你自己呀。”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神佑最后也确实不知到底放未放过了自己,只是愈加放诞自流于佛释绣画之中。
爹爹的龙纛下的兵马踏遍大好河山,十余年复汉唐之基业,昌平之世已然至矣。神佑是公主,她没法不兴师动众地像普通士子一般游山玩水,只好览卷阅宗。相国寺上曾惊艳她的壁画被她原封不动地复摹于纸,清明上河图被她从爹爹那儿借出数年,返还时变成了两幅。只是新的一幅少了许多桥梁,多了插旗送餐的班值骡车、含芳园蹴鞠场奋身疾呼的人群、挥舞彩票的闲汉、形态各异的小邦来使。
驸马并不懂画,只看着她似是有些劳心劳力的样子难得劝了几句,便也任她不了了之,人人口中文采风流的爹爹也还不如他身旁的近臣舍人们的神色更激动几分。也许是真的放过自己了,她提笔落款时,在爹爹的目光中头一回不躲不闪,提笔间隙间朝替她磨墨的姊姊笑了一笑——
u001fu001f一愿赵宋千岁,二愿爹爹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第5章:蓦然回首——Narkissos
宜佑一
宜佑曾经想象过自己的心上人。
爹爹说自己最像他,这话不知别人信不信,宜佑为此得意过、开心过、恻然过,也怀疑过。怀疑的头一件事,便是她真没有爹爹那般诗词的才华,莫说和两位姊姊比,最最普通的平仄都总是弄岔。
但她的背功很好,读过的诗词文章记得清清楚楚,人和事儿也记得清清楚楚。
她读的第一首词是《青玉案》,爹爹作的,爹爹教给她的,读罢,爹爹没有和她讲宗忠武的事儿,反倒问她:“宜佑,你猜这是讲什么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宜佑盯着最后一句,脆生生地说:“讲爹爹路上遇见了喜欢的美人娘子。”
爹爹大笑不止,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最后摇了摇头也没解释,带着她又兴致勃勃地寻别的乐子了。
宜佑后来已经明白了这首词的真正含义,可是后来还是忍不住会想起这一句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她想,当时要是没有回头就好了。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她还是会回头。
*
张栻一
他很早就见过官家的几个公主皇子,除了对官家的“育儿经”和自家老爹奇怪的神色印象极深外,其他的都忘了。
——“育儿经”这说法还是宜佑后来提起的,说是这词儿是官家讲的。那时候他已经与宜佑很熟了。
张栻真正认识宜佑,还是太学问政的一次。他向来是太学里声名卓著的那一拨,不单是因为父亲张浚。就像是韩彦直一呼百应,也不单是因为其父韩世忠,或因为其人已定为驸马一般。
太学问政端的热闹,那次他偏偏吃坏了肚子,一个人没精神头,错过了时候便索性不去,躲在后头对着邸报上的公式写写算算。约莫是心情郁结的缘故,他卡在一步半晌没得结果,忽然一个声音从身后冒了出来:“此处须是仿射坐标系。”
他懵了一懵,顺着话一想忽然便琢磨过来。只是他待道谢,一转头却发现说话的人是位豆蔻少女,一丛班直在十余步外远远地跟着。
“我见过你,张……张敬夫(张栻字)。”少女微微一笑,“你怎么没有和别的太学生一般参与太学问政?”
官家长女、次女已嫁,今时带在身边又惯着人随处来去的,只有三女赵宜佑。张栻猜她方才要说出口的是“张卿”,不知怎么话到嘴边一转,成了他的字。
身体不适,这是他给出的理由。
宜佑颔了颔首,看着他砚边的馅饼又笑,“既然不适,那便莫要将饼蘸着墨吃了罢。”
张栻一低头,看着咬了一半又不知何时被自己染了好多黑墨的馅饼,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尴尬到无地自容。
而面前的少女眼底仍旧带着笑,投过来的目光如同原学中的力一般,带着方向的矢量。
*
韩彦直一
韩彦直感觉他仿佛总比别人缺了一点什么。
他讲出这感觉,是在元宵节时,宜佑正远远地眺望着细娘自以为得计地跑去见情郎。她没听清,视线还追着细娘的身影,只含糊地问了一句:“什么?”
韩彦直的目光从宜佑的侧颊上收回,掠至一旁佛佑、神佑夫妇,又重复了一遍。宜佑收回视线,顺着他看见了喁喁私语的长姊和长姊夫、并肩默然不语的二姊和二姊夫,笑了一笑说:“又有人拿长姊夫说项?”
这是老话题了。武将里几个亲王郡王的子嗣,论起军事武功来没一个比得上岳云,就算是韩彦直挂职兵部、枢密时考评上佳,比起岳云来也总是差上些。武略既逊,可同为少年进士,他又总觉着似乎比张栻差上些许。分明张栻为了避嫌为枢相的爹使得仕途不如他,却研究原学一日日越发成了原学巨子了。
但韩彦直望着大公主和岳云,摇了摇头,他说的并不是这个。
——其实说出口的刹那,连他自己都没明白究竟要说的是什么。
韩彦直不知道二位连襟是什么想法,但他没和宜佑、也没和父亲说过的是,最初他很抵触这门自他出生就注定了的婚事,缘故便是他自恃文武之才。民间有谚云“娶妻得公主,无事生官府”,这倒不是最烦扰的。国朝不比从前,尚主如绝仕,纵使官家认定的祖宗不足法,他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能不能进秘阁,进了秘阁凭的是秦王长子、公主驸马这个身份,还是自己本身的人望和功绩。
后来,他辗转历任多职,有驻边武臣也有一地亲民官。他又开始明白自己其实很幸运:如果他生的再早一辈,他要么得像父亲一样亲冒矢石,一度凭着一将悍勇才能勉强在金人兵锋下从容立足,要么就像无数皇亲国戚一般,永远刻上“靖康”耻辱的标记。而宜佑再骄纵一点,像先朝历代无数个最被宠爱的公主,以贵凌贱、以君欺臣,他可能也会像国朝无数个逆反的驸马一样,豁出去借着清议台谏闹得沸沸扬扬。
秦王韩世忠的泼皮张扬在外,他韩彦直没有像父亲一样在**一群的西军摸爬滚打的经历,他的放肆含蓄在内,裹了薄薄一层“子曰”们矜持文雅的外皮。
金榜题名的时候他还没成婚,琼林宴后官家带着宜佑直接登门。那不是他和宜佑的第一面,却是宜佑进秦王韩家府邸的头一回。韩彦直被官家半纵半推着带宜佑去“熟悉”,熟悉了一圈进了他的书房。宜佑看着他桌上御赐的《资治通鉴》笑了笑,这还是她送的。
她问道:“你读到哪儿了?”
韩彦直早看完了,但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进士及第后欣然又颓丧,此时对着这位“命中注定”脱口而出:“《唐纪四十》。”
《唐纪四十》有载:郭暖尝与升平公主争言,云“我父薄天子不为”。
宜佑像是没听懂,轻飘飘地略过了这个问题,但俨然又是听懂了的,她复问道:“爹爹以秦王为腰胆,我当以你为什么呢,驸马?”
韩彦直似是被这直喇喇的“驸马”二字惊着了,更像是被这个问题问懵了,他半晌没答上来。
“应该是心肝吧?”
宜佑勾着唇角,弯了弯眼睛轻声说道。唯独说这样直白又大胆的话时,她眼底却没有笑,面颊上也没有少女动情的绯色。
*
宜佑二
她给细娘教诗的时候,细娘曾对着白乐天大皱眉头。
宜佑奇怪,问细娘为何如此反感,没想到细娘指着《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说道:“此诗有那样好的诗句,为何偏生带着这样的题目。”
止淫奔也。宜佑笑笑,这是慕艾之年的小儿女们最厌恶的词儿。她问道:“你待要怎样?”
细娘哼唧了半日,方才小声说道:“我不以为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好的……始不乱不一定终不弃,不然《诗》中怎么会有《氓》篇呢?况且这样的……这样的……难道能止得住吗?”
宜佑看着女儿指的那句诗,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一见知君即断肠啊。
她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也和此时的细娘一般的年纪,那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翻阅这些缠绵的词句。宜佑曾把这句诗工工整整地抄在花笺上,一笔一划,晾干了墨仔仔细细地夹在爹爹命人修的原学算术的新书里。太学离大内很近,“轻佻”的爹爹又素来纵着儿女们进出宫城。宜佑借口是请教,溜溜达达带着人进了太学,果然在藏书的地方寻到了张栻。
她在张栻背后悄无声息地站了一会儿,一如既往地将自己早早得来的答案突然公布出来:“这道题最后得出来的函数极限值为一。”
张栻叹了口气,转头无可奈何地看着她,颇有种想生气又生不出来的气闷状。他向她身后瞥了一眼,空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于是问道:“跟着你的班值呢?”
“楼下。”
宜佑说罢后无端地紧张起来,她一紧张就抿着嘴,又绷不住笑,唇角小小地挑起一个弧度。半晌只见张栻欲言又止,起身向她一礼问道:“公主这回带的什么?”
宜佑想调侃他怎么不问“韩子温(韩彦直的字)呢”,但这四个字偏生像扎在心底的刺儿一般,一动便淋着血带着肉。她不敢拔,停了停,只是把书递过去。
夹着花笺的那一页一翻即至,宜佑注意着张栻的目光停在上面,却又仿佛是被烫着一般倏然收回,落在令人安心的题目上。他读题读得前所未有得久,一时间这寂静里只有浅淡而绵长的呼吸声,连窗外鸟雀的热闹也似乎隔着一层,听不真切。
于无声处听惊雷,宜佑想起爹爹无意间说过的这句话。她惊心动魄又无比欢欣地听着心跳,听着呼吸声,呼吸声细微得缠绵,交错到分不清彼此。
“只有这一题吗?”张栻半晌问她,却不抬头。宜佑没有注意到他指的题目,只看着他压着花笺的指尖,使着劲儿,微微泛着青白。
“两道,”宜佑说,“一道你现在讲完,另外一道……另外一道能否把你写过的手稿给我?我拿回去看。”
于是张栻便拣了一道条分缕析地讲了起来。说实话,他的声音并不如韩彦直低沉醇和,却不高不低,恰恰够着宜佑的心跳,她第一次听见这声音时便这么觉着了。
那一次也是太学问政,只是她在临近结束后才来寻爹爹,彼时太学生三三两两地散去,她带着人尽量避着走,无意间陡然听见有个声音昂然地议论着方才问政的内容,却俨然还是位少年郎。
她驻足听了好一阵,同样的安静,天地间仿佛只有那位少年郎气势如虹的议论,爹爹过来时才陡然嘈杂起来,宜佑才恍然发现自己不知听住了多时,什么时候太学生们纷纷行礼的声音都没注意。
爹爹随意地点头示意,心思放在小女儿上,一边走一边问她听了些什么名堂。宜佑顿了一顿,回头望了一眼那个用同样声音低头问安的少年郎。爹爹声音带着愉悦,说这是张卿的长子,张栻。
张栻,张敬夫。
“敬夫,”宜佑待张栻讲完后,却问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论及‘初见’二字,我以为乐天此句好则好矣,不足称之为上佳。敬夫囊中有无更佳诗选?”
张栻没有问她是怎么从原学公式想到诗词歌赋上去的,只是沉默了好长一会儿,长到宜佑觉着有大概几百几千年,才出声回答道:“有,杜樊川的《会友》。”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只是这样的诗句,却是会友,也只能是会友。
无端冒出来的这一句评语宜佑没说出口,她依然带着笑,恍然似的点了点头。张栻却难得有了问题,他问道:“公主为何觉着‘墙头’二句不佳?”
“非是诗句不佳,是此中所述之事与情不佳。”
宜佑收了笑,那一刻若是叫自八公山以来追随官家的诸臣见了,准保能说出这神色与官家那木偶模样像了九成,一样的无悲无喜,也一样坚定得无波无澜。
“‘断肠’二字何其痛切,此诗之终又何其不堪。若是我,不会任由此情如此而终。”宜佑说道,“微微情不自禁罢了……百年春秋,立功、立德、立言,又何止情之一事呢?”
张栻微微颔首,也没否认,也没附和。宜佑只是听见他似乎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又缓缓地呼了出来。
*
张栻二
张栻能谈的投契的人很少。
韩彦直算一个。他是一大异类,谁都没想到从前一口一个“子曰”“萌儿”的秦王能有这么个长子。但是他更没想到这对夫妇都是能和他针锋相对的人物。
那一日后宜佑便经常来太学了,光明正大,避着人也只是像为着不打扰似的。有时候韩彦直在,有时候韩彦直不在,所论之事大都是原学,也有时政民生。
唯独不干风月,也很少想过风月。
和韩彦直不同,可能宜佑自己习惯于她说的话别人大多不会辩驳,于是她更喜欢问。问原学题目还好,问到其他,她总是能抓住最刁钻、偏偏又最深刻的地方,一针见血。
他记得有一次,话题不知道怎么就转到官家和诸王武臣了,韩彦直也在。宜佑问出口,半晌没人回答,张栻记着她的目光悠然投过来,戏谑一般开口:“旃郎不说便算了,敬夫你又在装什么相呢?”
他敏锐地注意到韩彦直那万年成竹在胸的表情被这突然的称呼掀了一角波澜,而自己约摸神色也变了变,只是恰巧没对着韩彦直而已,自己看不见,却一清二楚。
张栻知道这是一个小小的调笑,也可以说是暗里不为人知的一个小小的挑衅。旃郎,多亲密的小字,和他正儿八经的敬夫一样叫得光明正大。
旃郎,驸马,敬夫。
旃郎,旃郎。
他那继承了父亲的锐气锋芒立时被激了出来,讲完后他才又意识到旁边就坐着的秦王长子。但张栻没有尴尬,只是极为失礼极其犯上地看着宜佑那双和官家一模一样的眼睛,直到宜佑率先避了过去。
张栻以为这时间很长,其实也只不过忽然而已。宜佑的目光落在一旁的韩彦直身上,便听见他用那低醇安然的声音接着评判道:“敬夫挥斥方遒,却又未免书生意气。”
张栻呛声反问道:“你韩子温就准保不偏颇?准保不是书生意气?没有一点点贪得无厌自矜而不自知?!”
韩彦直似是怔住了,张栻说罢却已然反应过来,默然几息后平静说道:“方才失言了。”
宜佑和韩彦直换了个话头继续下去,而他接着什么都没说,什么都说不下去了。直到回了家,父亲和他说将要和宇文氏定亲,他也没说话。次日一早,他将此事告诉了韩彦直,没避着太学众人,换来了满堂起哄贺喜。
他微微一笑,如礼如诗中的端方君子一般回礼答谢,一边却漫不经心地想:估计宜佑不出今日也就知道了。
果然,下午宜佑没出大内,只教人送来了一本御制新书,和原学有权做心意,并酬昔日诸多题稿之费云云。
这是打定主意不准备还他写过的那些原学题目手稿了。不过没,并不曾谙习原学。
*
韩彦直二
说实话,如果唯论日常相处的话,韩彦直可能真的会觉着他和宜佑只是平凡夫妇,套“伉俪情深”四字他可能有点说不出口,说比平凡夫妇甚至更“琴瑟和谐”却无可厚非。
这大概是因为他俩从来都没生气愠怒的缘故。
相处了之后才发现宜佑很冷静,和曾经在太学里咄咄逼人问东问西的样子截然不同。大婚时他说不上喜悦,只觉得紧张又烦闷,从议婚到亲迎,繁文缛节与如云宾客,磨得他就只剩疲惫和烦闷了。
议婚下定后秦王府邸大宴以庆,席上用的全是蓝桥风月。朱紫贵的文武重臣登堂入室,外头从太学生、武学生到亲兵旧属形色人物皆至。席上当真有好些来喝的宾客喝得酩酊大醉的被仆役扶了下去,这些大多是武臣勋贵。韩彦直听着有太学生观着热闹嫌弃地嘟囔什么“曰醉既止,威仪怭怭”云云,刚要委婉岔几句话,便看见张枢相的大公子也一杯接一杯地喝,仿佛誓要不醉不休一般。
他瞧着稀罕,知道张栻的婚事也在最近。于是拍了拍人肩压声问道:“向来未尝见你一醉,怎么,不留着你自家的筵席上,来这儿一醉方休了?”
“从前是清醒着还是醉着不晓得,”张栻俨然醉得深了,闭着眼一脑袋搁在桌上,还不忘打鼾前嘟嘟囔囔地补上后半句,“——以后是不会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