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三次内乱,便是高氏渐渐不可制,终于直接废了段氏,自立为王……不过,当了国主的高升泰死前,又专门要求其子交还王位……这大约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第四次内乱,却轮到高氏自家了……段氏那边统续混乱,衰弱无力,高氏名为布燮(执政),实为国主,内外之政,全都是高氏自理,但高氏为了确保权威,也有兄死弟及而非父死子继之事,时间长了便也有内里宗派之争,而如今段氏国主段和誉是个有心的人,大约数十年前,他趁着高氏承袭的好机会,主动将大理南北的威楚府与统谋府分给了高泰明儿子,从此高氏南北两宗并立……眼下的布燮是南宗高量成,已经执政二三十年了,但北宗高贞寿却是高氏嫡长……”
“故此有了眼下这一回?”王世雄终于会意。“高贞寿兄弟年纪渐长,羽翼渐丰,一面是统谋府那里靠着和咱们交易,实力日益增长,一面是其弟高贞明,在中都上了太学,河边点了进士……所以要扯着官家来夺回布燮之位?”
“是也不是。”
“怎么讲?”
“要害与核心当然是高氏南北两宗之乱,谁让高氏才是大理真正掌权之人呢?”
吴益远远看着下方那对叔侄侃侃而言。“但眼下的内乱,其实不止是高氏南北两宗的事情,还有段和誉在位几十年,励精图治,不失为一个妥当君王,结果却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始终不能振兴大理,也始终不能动摇高氏权威分毫,以至于渐渐没了意气……如今非止是高氏内乱,还有段和誉因为德妃王氏去世心灰意冷,有心遁入空门,结果其诸子为高氏各宗挟持争位的段氏内乱,还有大理几年前兵败越南李朝,国家内里被掏空,黑白蛮眼瞅着再起的大乱……这是内乱的总爆发!”
王世雄点点头,若有所思:“怪不得西府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不是千载难逢。”吴益再三摇头。“我先在鸿胪寺三年,然后出使日本一次,又来调解大理、越南争端,最后留在大理三年,反复来想,只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天下间,想安安生生过平稳日子,平平稳稳兴盛起来才是最难的事情,所谓小国,乱象频生,日渐颓丧,能活一口是一口才是常态……你这是在国中过惯了太平日子,才觉得是什么千载难逢!实际上,咱们国中这七八年的情势,才是真正千载难逢!”
“都是圣天子在朝。”王世雄赶紧应声。
吴益还是摇头以对,却不愿意多说了……不是交情不够,也不是嫌弃王世雄武夫出身,更不是要否定对方的言语,而是他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切身长时间接触到这些小国的情状,是不可能发自内心感觉到这一点的。
就在吴王二人居高临下说一些闲话之时,下面的高氏叔侄,却不得不进入一些事关国家兴衰、家族存亡的要害言语了。
“贞寿,我听宋人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咱们这般几百年的大族,虽说有了一些不妥当的事情,可到底根深蒂固、枝叶繁茂,想要败坏起来,总得家中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如今你为争一口气,居然引那位赵宋官家入局,岂不是要坏我高氏大局?”高量成立在玉璧侧,满脸无奈。
“叔父何必如此堂皇?”高贞寿冷笑以对。“高氏大局早被你败坏的干净了……你做的初一,侄儿做不得十五吗?再说了,没有赵宋官家,咱们两宗便不斗了?你便能保住布燮之位?”
“便是保不住布燮之位,也不能让你安生。”高量成终于冷脸。
“所以我才引了赵官家进来。”高贞寿凛然不惧。“高量成!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北宗才是嫡脉,我才是先中国公的嫡长孙!便是其余支系,也都认我!如今我年长势成,你本该退位让贤!”
“我若是不让呢?”高量成也发起狠来。“我领南宗经营威楚几十年,除非发大兵来取,谁能动我根基?大宋虽有百战精锐几十万,可水土不服、道路艰难,不见得能把我掀了!”
“那我就不掀好了。”高贞寿依然从容。“段和誉诸子夺嫡,国中混乱,我自北面放开道路,引五千赵宋铁甲入国都,自行废立,自任布燮……你想在威楚当你的一郡布燮便去当好了,关我甚事?便是自封个无量山佛祖说不得燕京那位官家都乐的敕封……人家连个石头都乐意封,何况叔父一个执掌一郡的大活人呢?”
高量成目瞪口呆,旋即强辩:“我还有鄯阐府(昆明)。”
“鄯阐府难得平野,且东面都是不服段氏与我们高氏的黑蛮……只要我打开道路,引宋军进来,你能守鄯阐府?你不知道黑蛮的杨氏一直在与北面认亲,求封公爵的事情吗?”高贞寿愈发冷笑。
“贞寿,你在引狼入室。”高量成压低声音相对。“大宋进来了,杨氏与黑蛮再起来了,于我们高氏到底有什么好处?只是徒劳失去鄯阐府而已……而且,时间一久,赵宋迟早吞并段氏,布燮之位也是白捱。”
“既如此,叔父何妨将鄯阐府与布燮之位交予侄儿我?”高贞寿只觉得可笑。“如此,我自然不会再引狼入室。”
高量成也只能冷笑。
见到对方如此姿态,高贞寿也显得光棍起来:
“叔父!现在的局面是,你有威楚不假,但无论如何,将来最多也只可能保有威楚一府之地!而我原本只有统谋府,再怎么样也不会更少……我凭什么不争?”
“同族之……”高量成无奈,勉力来做苦口婆心之态。
“同族!同族!还引狼入室?说的好像这几十年威楚与鄯阐有我们北宗一份一般!”高贞寿愈发不耐。“你们南宗处事,比北面的狼还要差上几分,人家至少还能公平买卖,以礼相待,还能让我二弟一路中了进士,点到知州,而你们南宗几十年下来,却只将我们北宗当成贼一般防范……南北两宗,早就不是一家了!而这,全都是你以偏支出身偏偏要恋栈权位不去的结果!”
“我们不能只说族中私利,还要说国家公务。”高量成试图尽最后一份努力。“你这么做,大理国势如何?”
“差不多就行了!”高贞寿彻底厌烦。“说的好像我们没有许你与段和誉做大事一般……交趾内乱,你们扶持翁申利,军械、钱财、粮食,流水般砸过去,国库都砸空了,到底成了没有?我们北宗拖后腿了没有?多少年和北面交易茶铜的积攒,都被你们想着法给掏空了!”
高量成长叹一声,扶着刚刚被敕封的无量玉璧坐了下来,丝毫不顾水花溅到身上。
“叔父,有些话,咱们只能在这里说。”
见此情状,高贞寿也幽幽起来。“你们为什么要不顾大理与交趾百年邦交去扶持翁申利,真以为我不懂吗?还不是赵宋北伐、宋金决战的威势惊到你们了?还不是你们看着大辽灭国西走,大宋浴火重生,心里多少有了计较……”
“是啊。”高量成面露疲色。“大家都是唐末乱世而起,一两百年下来,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一代不如一代,一个个内囊倒出来了,而偏偏大宋倒得快,兴复的也快,眼瞅着又有一统八荒之势,各家自然要各自求生。西辽那里,是另起炉灶,另辟蹊径,而我们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局面。所以,我才与段和誉商量了此策,想着一面吞地自强,加强纵深,一面祸水东南引,将交趾弄乱,做个献祭,换自家几十年安泰。可……”
“可说到根子上,不是已经败了吗?”高贞寿接口言道。“打了四五年,国库打空了,民力疲敝了,黑蛮都要再造反了,结果还是败了,而偏偏大宋北伐后先去修了七八年的大河,现在国力充盈了,才装作刚刚腾出手来的样子,四下张望,正轮到咱们大理落到人家眼里了……所以,叔父,你也不要装,我不信你心里没有准备。”
“我自然有过考量。”高量成捂着脸对道。“而且,早与那位吴国舅私下透露过,燕京的赵官家怕是也晓得……贞寿,北宗若真存了争到底的心思,我就把大理献出去!”
这次轮到高贞寿目瞪口呆,愕然当场。
“为何这般惊愕?”高量成放下手来,平静反问。“反正你们争下来,我最多保有威楚一府,大理布燮做不得,公爵之位还要交予你……为何不主动与赵官家做个商量,做个正儿八经的威楚郡王?赵官家也暗示了,若是事情妥当,把景眬府、秀山郡一并封给我,还许我家老二出镇广西,做一任御营统制官,就在大宋开枝散叶,免得威楚内部再出南北两宗的破事。”
“赵官家也许了我。”高贞寿犹豫了一下,还是勉强而言。“他与贞明有当面言语,说若有一日,大理统续不在,大宋设云南路,只取鄯阐、建昌两府为直辖,若是直辖流官于风俗不利,还可将这两府封给他的一个儿子,大家奉这位赵氏亲王为共主……至于我们北宗,除了统谋府,还可以得善巨、腾冲二郡,然后做一个正儿八经的世袭郡王……老二自然要留在大宋,流官之余,多有恩赏,不与我子争位。”
叔侄二人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口干舌燥。
片刻后,还是高量成继续低声推算:“若是这般来看……段氏也能保住大理本府与永昌府,说不得弄栋也是段氏的,依然是世袭的王爵……至于东面等乌蛮,必然是许各部自立,杨氏这种大族也能得一郡之地,做个正经郡王。”
“若是这般……为何不能做?”高贞寿想了一想,就在玉璧旁狠狠剁了一脚。“各家都不能少什么……”
“不是不能做。”高量成叹气道。“而是高氏百余年霸业、段氏百余年基业要一并葬送……鄯阐府也要没了。”
“可如今局面,高氏霸业,段氏基业,果真还能延续吗?”高贞寿看着瀑布上方的那二人,摇头不止,顺势朝自己叔父摆手。“这是阳谋。”
“不错,这是阳谋。”
高量成站起身来,就势抓住了自家侄子的那只手,然后恳切以对。“那位官家就是看准了大理现在内里空虚,偏偏还是一分为四……段氏、高氏南北两宗、东部乌蛮,各自为政、相互内斗,乱成一团,所以画饼自肥,想凭空取下鄯阐府,设立一路。乌蛮就不说了,那真是血仇,可若是我们高氏南北两宗、还有段氏能够团结一致,那位官家也绝不会劳师远征,为了一个区区鄯阐府来抛洒精锐、钱粮的……祖宗的基业也就能继续下去了!”
高贞寿回头看向自己的叔父,沉默许久,方才开口:“布燮之位我不要了,鄯阐府的辖权也不要了,可中国公的爵位,鄯阐府压制黑蛮的军权能让给我吗?我也要回去拿东西说服贞明的……他现在早已经把自己当宋人了。”
高量成几度欲言,但想到自己的几个儿子,却终究不能答。
高贞寿叹了口气,终于将手缓缓抽回:“既如此,咱们不如与赵官家各自言语好了。”
“不错,不错!”高量成也苦笑以对,却还是忍不住想起那句话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分为二,保有基业,也挺不错了。”
一月之后,赵官家在燕京接到了一份密札,打开来看,却只有一句话:
“无量山论剑,王世雄借陛下声威,不战而屈人之兵,大理段氏已无能为也。”
第七卷
同人卷
第1章:未料人间见白头——萧棠
踏上万锦滩,赴黄河水之时,他满怀悲愤,唯有一念依然火红炽热,死死攥在心头不肯丢弃。
不悔,不甘,不愿。
眼前再也看不见残阳照耀着的河水,那壮丽的万点金霞逐渐被浮起的黑暗遮掩。厮杀、呐喊、惨呼,也渐渐听不见了,染满血污的盔甲带着身体下沉,口鼻中呛入含着粗粝砂粒的河水,胸腔逐渐闷痛,但发丝和肢体却奇异般地轻盈起来,连带着重伤的左臂也像恢复了行动。
他想起幼时母亲曾经说过,人死后,都是要喝孟婆汤的,洗去今世的记忆,再去人间走一遭。
生而为人又如何?看尽朝政污浊,官吏倾轧,愤然上书弹劾李纲不懂兵事,而后竟要更名流离他乡。目睹天地一朝倾覆,金瓯破碎,他疏尽家财,招募义军,浴血坚守孤城,却仍无法挡住践踏关陕河山的金人铁蹄。哪怕挥刃搏杀至最后一刻,也无法凭孤勇之力保住全心信任着他的父老百姓。
原来,这一世,他看尽了这么多的苦难,用尽了这么多的气力,却就要迎来结束了。
他停止了挣扎,让无边无际的黄河吞没他。黑暗的河水之上,再之上,是陕州千万年来未曾改变的烈风和骄阳。
魂魄将要散尽之时,像有人大力地拖拽着他的身体。离了冰冷沉重的河水,肺腑里吸入甘美的山野之气,他痛苦地咳嗽起来,连带着浑身的伤处一起疼痛。他像是被放入油锅烹炸上几遭,纵使他有铁打的刚毅心性,也再难忍受,只是怕被女真人俘虏,不肯堕了心志开口呻吟。颠簸间,他睁开眼帘,勉强看见像是两个宋人打扮的后生。他们砍了几条树枝,缠缚了篷布,将他放在上面,一步步拖回远方的营寨中去。
1、
建炎九年秋,皇宋北伐,天子亲征,天下震动。
陕州城地处要塞,靖康年间吃尽了兵祸苦头,建炎新宋已立十载,全城无不切盼一朝踏平燕京,舒张志气。自从赵官家御驾亲征,北伐檄文遍诵各地之时,陕州全城百姓都沸然起来。李节度身着银盔银甲,率领浩荡大军出城。满城父老送至三十里外,直到看不见那面猎猎飘扬的中流砥柱大旗方才回转。
本次战事重大,李彦仙只留下邵云在平陆镇守,弟弟李夔在后方接应,其余部属皆随军出征。陕州城内也是一片肃杀之气,虽说白日里依然是一派烟火平安景象,但日头还暮时,城门便早早落锁。妇女孩子闭门不出,青壮组成了巡逻队,夜夜沿街举火执杖,见到陌生脸面便要仔细盘问,提防金人细作。
邵舟是李彦仙心腹部将邵云的幼弟,今年才十七岁,李彦仙巡视平陆之时,看他年纪虽小,却机灵懂事,很是喜欢,就带在身边做勤务安置一职。这次大军出征,邵舟不慎染了伤寒,好了之后却已经失了时期,没法跟随。好在邵舟是个乐天性子,别人整日唉声叹气,后悔没赶上这泼天的战事,他却在后衙忙活,浑不见抱怨。
这日到了晚间,苍蓝的天宇挂上一勾金黄的半月。邵舟吃了晚饭便草草抹了嘴,急步回了后厨,端了一碗黑皲的滚烫药汤出来,蹑手蹑脚想要溜到东厢里去。他刚走了几步,肩上便被人掴了重重一掌。邵舟吃了这一惊,差点洒了药汤,再看原来是和他熟识的玩伴梁大刚,现在府衙做着卫戍一职。这人比他高大许多,站在面前能挡掉一半月光,刚才他只顾小步快走,倒没料到什么时候被这厮抓了个正着。
“俺只问你,你每日偷摸熬这些汤药给谁?是不是那天你和王七拖回来的那个细作?你平时在节度面前得脸面,更要仔细些个,没得被细作混进来坏了大事!”
邵舟听到他说自己救回来的好汉是细作,立时皱起眉来。但他性格温吞,不善大声大气争吵,只是牢牢护着那罐药汤,免得再被推搡一下,泼洒了倒耽误了屋里那人。
“你直恁诬陷好人,那好汉身上剜出来十几个箭头都是女真人的燕尾镞,这须做不得假!况且他左臂那记刀伤甚重,怕是好了也再提不了刀舞不了剑,叫我说,杀女真人的都是好汉子,我反正是没法子把他扔在万锦滩上不管!”
冲着好友抱怨了一通,邵舟继续往东厢走去,梁大刚面皮发烧,只好也大步跟上,先是看了一下周围,又压低了声音,“可你不觉得,这人长得和节度也忒像了吗!不对,是简直一模一样!只是黑些,瘦些,脸上又有了伤!”
邵舟只低着头装没听见,伸手一推东厢房门,像只猫儿似地溜了进去。梁大刚在外面唉了一声,重重地跺了下脚,终究放心不下,也跟着进去看个究竟。
清冷的月光从窗棂中斜斜探进来,正巧照亮那个人在炕上的单薄身影,恰像是躺在一汪青玉色的水洼里。见两人一前一后进来,他也只是略微瞥了一眼,便再无言语。
屋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草气息,还有淡淡的血腥味,悬着的几根绳索上都挂满了敷裹伤口的细棉布。梁大刚知道刚才交谈的言语都被这人听到,顿时就有些讪讪起来,搓着手指头想说点什么,又见那人冷冷地移开了视线,竟是不愿发一语的模样。邵舟倒像是习惯了这人的脾气,脱了靴子跪在炕边,要把他扶起来喝下汤药。
“某此生只知杀金人,报家国血仇,不知细作为何营生。”那人脾气矜傲,挥手推开了邵舟递过来的药碗,嗓音嘶哑,像是夜枭鸣月一般。
梁大刚更是尴尬,咳嗽了几声:“非是要误会好汉,只是最近国战在即,所以城内查访严密。”
那人悚然一惊,“甚么国战?陕州失陷后,完颜娄室又要南下了吗?”
邵舟听到依旧不言,见那人不愿意喝药,便放在一旁的几案上。倒是梁大刚听这不明不白的言语着急起来,“你这汉子好不晓事,陕州如何会失陷,李节度带着俺们兄弟苦守了八年,中流砥柱的军旗也是赵官家赐的,完颜娄室早在尧山一战里就被俺们皇宋将士阵斩,死了的鬼还能活过来带兵不成!”
他兀自絮叨,邵舟却向他使了个眼色,抱过一床棉被,给那人仔细盖好后便拉着同伴出了房门。
“你恁奇怪,这人也不晓事!”梁大刚愤愤。
“溺水久了,脑子估计有点问题。”邵舟袖着手走在月光下,原本还有些稚气的面庞绷出严肃的线条,“许是记混了之前战事也未可知,总之,咱们救他没错就行。”
秋夜清凉,月过中天,两人走过的草地上挂了一层惨白的夜霜,城内传来几声辽远的更梆之声。邵舟把梁大刚送出府衙,略一拱手便不复刚才的从容姿态,顾不得袍襟靴底已被霜冻沾湿,急忙一路小跑回去,像是一只机警的狐狸穿梭在夜色里。
他回到东厢房,先看了一眼几案上的药碗,顿时松了口气,原来那人还是肯按时服药的。
“你怕我寻死?”
“怕的。”邵舟寻了一块熬煮过的干净棉布,在铜盆里沾湿了水,拧干了准备给那人擦身——重伤之人久卧容易生出褥疮,需得人照顾换洗翻身。“之前跟着大哥,他打仗,我救人,有些抬下来的好汉子受不住自己同袍都走了,转脸在看不见的地方就抹了脖子。”
他听到那人冷笑了一声:“今年是何年份?”
“建炎九年秋,官家还都东京已有七年。”
“朝廷不是苟和临安吗?如何又能兴复旧都?你莫作些谎话哄我。”
“知道将军不信这些,口说无凭,明日小子只将这几年的邸报拿来给将军看。”
屋里的人们沉默了下来,邵舟服侍完了又将棉被盖了回去,见那人不再说话,就重新出了房门。他长吁出一口气,从袖袋里拿出一方铜印,细细检视。
那铜印小小一方,触手温润,纽鼻上的系带已经微有磨损,显然是那人贴身私物。一面阴刻,着“长乐安康”四字,一面阳刻,着“少严”两字,银钩铁划,徘徊俯仰之间自有一股逼人的英风锐气。
2、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
天气一日冷似一日,府衙外有孩童蹦跳玩耍,稚嫩的歌声透过院墙传过来,倒让万象萧疏的冬日也多了几分鲜活的气息。
那人能起床后,还是一样不言不语,也不爱出门,只在后院的甘棠树下的一张竹躺椅上长日歇着。初冬的阳光只有微弱的暖意,透过枯瘦的枝桠在他清瘦的脸上落下斑驳光影。他看完了邵舟搬过来这几年的邸报,更是沉默,不问话,也不笑。一双眼睛黑白分明,愈发清亮,偶尔看人一眼,冷得像是枪尖上落下的一抹雪花。
军医来过,跟邵舟叹气,“他的左臂筋脉废了,以后开不得弓,也用不了枪刀,阴雨天更是难熬,只能这样了。”
邵舟赶紧比划了个噤声的手势,让军医回去,还没回身,就听到后面那人开口:“你姓邵,认识邵云吗?”
邵舟心里打了个突,“正是家兄。”
“他在何处?出征了?”
“并未,李节度安排他镇守平陆了。这几日官家御驾已经到了平陆,家兄陪侍宴席,受到恩赏表彰。最近没有书信往来,战事吃紧,兴许是护送官家北上去了。”
沉默。
邵舟偷眼看去,见到那人用袍袖遮住了脸,攥紧的拳头抵在牙关之间,肩头久久抽动一下,像在极力克制着汹涌欲泄的心潮。
他当然记得邵云,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视他如将如兄的同袍,但他最后却不能救邵云逃出生天。
平陆失陷,从败逃回来的残兵泣不成声的话里,他拼凑出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
邵云义烈愤激,坚持不降,完颜娄室令人用铁钉打穿邵云的骨头,把他的身体钉铐在木架上,抬到城内东门处示众。邵云衣衫褴褛,露出背部的黑色纹身,引来一名恶少走上前来抚摸,和旁边的同伴笑谑说:“好纹身,可为吾刀鞘。”
邵云大怒,带着木架子奋力扑打对方,又被拉回原地。邵云在寒风中被钉铐了四天,水米不进。第五天,娄室下令把他凌迟。行刑中,邵云满嘴含血,喷了金军一脸,剜眼、摘肝,邵云依旧骂声不断,直至气绝身亡。
他听闻惨讯之后的当晚,失态至近乎疯狂。他策马入城,焚尽了城内所有的道观和寺庙,一剑剑削碎了供奉在香案上的泥雕木塑。赶来的士兵们打起火把,沉默地站在他身边——他放眼望去,各个儿郎都是年轻到令人心疼的面庞,是他不惜金铢,不惜情义留住的李家军。听闻同袍身遭惨祸,有人泪痕满面,有人切齿痛恨,却无一人言降,言逃,言败。
“天地不仁,神佛无眼!”连他的那匹神骏坐骑似也知道主人的悲愤,不住地喷鼻顿蹄,他勒住缰绳,平举剑锋,毕剥燃烧的火光如血,映衬他满脸厉色,“休得妄想与野兽谈仁义!这血债要靠自己来讨,这陕州也唯有靠自己守住了!”
他策马离去,身后是儿郎们下拜的呼声,震撼天地,“愿为将军效死!”
他清楚,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城墙,都浸满了战友的鲜血。高天孤月,他独自来到烽火台,跪倒在地,抚摸着巨大的青石,朝着平陆的方向失声痛哭。
那晚的李彦仙没有点燃烽火。他明白,不会有援军。
这襟带两京,崤函重关之地早就被退守临安的朝廷放弃了。赵宋官家只顾在繁华江南之地苟安,歌舞遮蔽眼目,绸缎缠裹身躯,居上位者怎会记得在烟尘烽火里痛苦挣扎的百姓万民。
但他放不下,他做不到,他离不开。
纵使这乱世血腥浑浊,他只想用一己忠直之躯试补天裂。
许久之后,邵舟看着那人终于放下了搭在脸上的袍袖,疲惫地笑了一笑。
“如此,甚好。”
他平素清冷,笑起来却如春华暖阳。如果邵舟没有注意到刚才他抵住牙关的拳头上有深深的一行血印,就几乎想把那个笑容让丹青之手留住,好让世人也永远记住,而不是只锁在这个院落里,孤寂得连风声都听得清晰。
那人像是收尽了身边的戾气,问向邵舟的语气第一次温和可亲,“你表字是什么?”
“小子表字自渡。”邵舟束手以对。
“自渡,渡世人太累,渡自己,挺好。”他自言自语了一会,又偏头看过来,“你去找个道观,就说有个故人想要修道,看看他们收不收吧。”
邵舟大惊,讷讷:“怎么好让将军去那里……”
“那又如何?”他仰起脸时,正值朔风剪云,一片枯叶挣脱了树枝的束缚,悠悠地向他飘下,他不躲不避,让那片枯叶轻吻上脸颊的一痕伤疤,“等到李节度北伐回来,这个城里不就有两个他了吗?你准备怎么交代?”
邵舟倒吸一口冷气,不敢回复。见此,他突然大笑,笑得浑身发抖,笑得眼角泪光闪烁,像所有归于天宇的英魂都附于他身,要借着这狂笑把前世所有的愤懑冤屈一吐殆尽。
“皇宋北伐,两河兴复,我有何恨!我很好,你不用再来管我了。”
3、
清慧道人做了羽客后,邵舟少有见他露面。平日里放心不下,携了粮米浊酒去道观里看望,那人也只是让他放下东西,连个谢字也没有。有时候他把前线胜利的消息写成书信隔着门缝投进去,也等不到一丝回音。
腊月三十,皇宋连克太原、元城两处坚固城池,陕州军民闻之无不欢歌欣舞,花炮迎年,彩灯舞狮,整整热闹到元月十五才罢休。城内羊角山上那座吕祖观却依然重门深闭,青苔满阶,像是隔绝于这尘世之外一样。
冬去春来,黄河水渐渐解冻,邵舟这日牵了府衙里的马匹去万锦滩刷洗。这处正是陕州盛景,北面是苍茫百里,绵延起伏的中条山,西面是自天际而来的滔滔黄河,南望是鳞次栉比、屋舍俨然的陕州城。一到日暮之时,波光粼粼、沙鸥鸣啼、锦鲤跃尾,古来文人骚客到此,胸中均有无限江山豪情抒发,因此得名万锦滩。
邵舟系了攀膊,洗刷完马匹,让马儿顺着河滩碎石路自行回城,这才抬眼远望。点点金光缀在波涛之间甚是可爱,水流平缓之处有几艘筏子自在往来,渔歌悠然入耳,正是一派闲适好景。耳边却有洞箫之声伴着晚风断续传来,其声呜咽,初时只觉得吹奏之人颇通音律,情志委婉缠绵,再听下去,渐而悲怨之情稍歇,金戈征伐之意大起。听者虽站立在一片金红暖光之中,亦如身沐冷月,头顶冰雪。
他被曲中悲意震慑,四顾空旷,循音去找,正是数月不见的清慧道人。其人临风而立,俯视着奔流不绝的黄河吹奏不歇,一袭青黑色的羽纱宽袍被风扶动,衣袂翻飞,飘举若神仙中人。
等到邵舟气喘吁吁地爬到高处时,清慧道人已收了洞箫,看他上来支肘喘息,不由得微愠了脸色,“军中子弟个个身体强健,整日里打熬武艺,怎的你就如此身弱,邵云是怎么教的弟弟?就许他自己当统制,也不想着给你讨个前程?”
邵舟听着他话语并不是真正怪责,反而有种难得的亲近之意,就先规矩束手行了一礼,“将军有所不知,小子自幼就体弱难养,家父家兄难免溺爱,因此只是在杂务使役上勤快些个,平安一世就罢了,倒不曾想过功名甚么的。”
“我既已不是尘网中人,又何必再用旧时称呼,改了吧。”
“喏。”
一丸红日渐渐西坠,山上林木茂密,黑影深重,他二人缘阶拾步下山,一路上邵舟不嫌繁琐,只专讲国朝这些年的逸闻杂事、政言立论。清慧道人听到他说杀白马改绍兴一事,终于忍不住截断话头:“官家真的这样说,当面斥骂二圣是个甚么东西?”
“是,二圣靖康年间弃天下于不顾,虽是父兄,官家亦深恨之。白马一事还驱逐了七十余位想要和金国议和的臣子,只肯犁庭扫穴,才能罢休。”
“这官家,根本不是赵宋的官家。”清慧道人突然停步,望了望天边的几点孤星,又看了一眼被这悖逆之言吓到的邵云,才又缓缓补上后文,“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来了。”
他们一路行得缓慢,入城之时已是晚间。陕州虽然不似都城东京那样繁华,倒也有珠帘绣额,台阁并起的规模,如今前方接连克复城池,晚间便不似刚开战时盘查得那般严密,四处灯烛明耀。商铺集市多有营业,行人仕女不绝于路,香车骏马熙攘来往。邵舟偷眼看向清慧道人,只见他像是比自己还要熟悉这街道巷陌,每次移向抬步绝不犹疑,这繁华市井之中,唯有他一身清清冷冷。无人向这一抹孤单身影问候半句,亦没有人关心这道人又要去往何方。
“唉——”行至羊角山下,清慧道人才叹了口气,“上次你和我说的赵官家做的《青玉案》是绝妙好辞,一直到现在还未誊抄给我。”
邵舟闻言急忙回答,“那不如就今晚叨扰道长,我把官家这几年做的诗词都细细抄来给道长看。”
清慧道长不置可否,只是一自上了山径。
邵舟自然紧跟在后,山径狭窄,他二人只能前后通行,走了数十步,又听到道人在前面和他言语:“我是不祥之人,你又说自己身体孱弱,那日你救我时捡到的那枚铜印,尽早丢了或者埋了,没得妨到你。”
邵舟听到他缓缓如此说起自身,语调也枯木一般无悲无喜,自己倒忍不住哽咽起来,拿袖子抹了抹眼睛才答:“将军莫要这样说了,如果将军是不祥之人,这太平光景又是谁挣来的呢?”
他还没说完,头上就吃了一记拂击,前面那人语意严厉了起来,“那自然是这里的官家带着你们节度和其余帅臣,并御营几十万将士九年之功。我算个甚人?不过是这天地间一只孤魂野鬼,如此说倒折煞了我转世的福气!”
一时无人言语。又行了几里,邵舟倒歇得比清慧道人还要多个几次,直到山顶方才住脚。清慧道人见四下寂然,又开口解释:“让你埋了还有一重意思:那枚私印是当年我父刻赠于我,各军将见印如令,如果你不慎丢弃,被有心人捡了去,会坏了那位李节度。你可懂?”
邵舟听到后才规矩回答:“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