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7章

    而同时,随着宋军渡河,金军开始放弃了最后一丝幻想,大名府周边,到处都有金军拉壮丁,搜刮任何可能有用的粮草、铁器、木材。

    此时,燕京尚书台会议的签军相关旨意甚至没有送到大名府。

    同样是因为宋军夺取了商胡埽,大量的民夫开始乘船来到了毫无疑义的河北地区。

    领着河阴甲字第一屯民夫的周镔便是其中一员,作为河阴那边的民屯所在,这个充斥着流民与退伍军人的甲字第一屯一直是附属于御营水军序列的,他们早在好几年前就知道,一旦打仗就要承担起给御营水军输送物资的徭役。

    但这一次,路程显然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数日内,他们跟着御营水军的大轮船顺流而下,稀里糊涂就成了第一批渡河的民夫。

    黄河之上,当船上的人渐渐意识到他们在往哪里去的时候,一些河北逃难过来的屯民忍不住在船上欢呼雀跃,甚至于失态流泪,而一些中原流散屯民却显得麻木不解,甚至有些对来到河北这个陌生地域而感到畏缩恐惧。

    作为屯长,而且有着县吏身份的周镔拄着扁担站起身来,原想呵斥几句那些欢呼雀跃的河北小子,再安慰一下那些中原屯民。但当他从舟中站起身来,四下张望,看到视野内数不清的轮船、旗帜、甲士、民夫,遥遥可见的河北城镇市集轮廓,再一回首,注意到了脚下万年不变的大河东流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却显得有些恍惚起来。

    拔剑四顾心茫然。

    莫名其妙的,这个昔日在靖康乱中自诩文武全才的豪侠儒生,却又被时代迅速砸个稀碎的河阴甲字第一屯屯长,便猛地想到了这首诗。

    但很快,他又想到了自己的河北浑家,想到了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想到了自己岳父每逢佳节几杯浊酒后不停提及的籍贯……似乎是馆陶,但馆陶在哪儿呢?

    没人关心馆陶在哪儿,最起码东京的大人物们是不在乎的。

    对于东京来说,这场预料之中的战争实在是来的太仓促了,军队匆匆进发,官家匆匆西行,岳飞都已经主力过河了,张荣都夺取了黄河东流水道了,东京城内还是在为数不清的麻烦而发愁。

    不说枢相张德远因为之前奏疏的风波而小心谨慎起来,其余重臣也多因为之前的严重失误而在闷头工作……然而,上至宰执尚书,下到六部各司员外郎,却发现每当自己尽心尽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就会有成倍的新问题抵达。

    这不怪他们,真不怪他们。

    南方今年的秋税还在运输的路上,这边他们就要立即再发起中原四路的徭役……京东东路一府七州三十八县、京东西路四府五州一军四十三县、京西南路一府七州一军三十一县、京西北路四府五路一军六十三县,再加上开封府本身的十六个县,累计三十八郡二百零一县……这么庞大的动员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户部需要清点户口,征发壮丁,核查物资;兵部需要计量军资,统筹军械,从甲片到弓弩,从后方家属的军饷到预备军官的选拔调度,全都要小心翼翼;因为稍有差错,工部便会直接打回。

    而工部也不是在故意刁难,他们是负责直接与前线对接的,军国大事,赵官家本人都在洛阳静候出发了,谁敢误事?

    便是吏部和刑部也都在为地方上的扯皮、官员的考核而无所适从,鸿胪寺都在日夜不停的恐吓在京高丽人,并要抽出空来与兵部研究那支可能在下月抵达的日本武士如何处置。

    这种情况下,礼部的人干脆已经尽数到了枢密院帮忙了。

    一时间,整个东京,唯独邸报之上,诸事安好,且气势雄浑,今日是河上大捷成功渡河,明日是御营前军直逼大名府……然而刚刚发了两期,随着前线军事消息的迟缓,胡铨胡编修便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总不能黑着脸说河中府已经打下了吧?

    鸿胪寺卿王伦已经埋怨胡铨好几次了,为什么没有把御营前军打下的四个县分开来讲?

    四次大捷,多棒?!

    胡铨也只恨自己手快……而这日晚间,这位名闻天下的编修苦思冥想,一直枯坐到深夜,方才在自己身前的稿纸上写下了官家亲临河上,河中府三面被围,已成囊中之物的一篇稿子。

    没错,河中府虽然没有打下,但马上就要打下了!

    当然了,赵官家肯定没有亲临河上,河中府也不可能直接就降服。

    实际上,就在整条战线渐次接敌的时候,赵官家本人却在御营中军的环卫下,在安全的洛阳盆地缓缓向西进发着……他这两天唯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想起了长安还有个从北伐那一刻开始便已经丧失了价值的使相宇文虚中,然后匆匆给对方下了道旨意,让他着力都督后勤,确保河东方面军的供给云云。

    毕竟嘛,虽说今日不同往日,这位官家‘知兵明主’的人设也已经很强大了,但是如果没有河中府这个层级的地域性大城拿下,没人会允许这位官家过河的。

    而说到河中府,正是北伐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站。

    长久以来,宋廷不停的完善和细化北伐预案,但无论怎么完善,怎么调整,都脱不开岳飞和吕祉的那个不约而同的灭金策略——先取河东,河东在手,太行形胜之地,居高临下,则河北迟早在手。

    非只如此,河东内部的地形,也就是所谓表里河山,也能确保北伐的战果不被轻抛。

    整个河东地区,东面太行山,西面吕梁山,外包大河,内里自西南到东北串着四个盆地,就好像两个长条馍馍包着四个串成一串的肉丸子一般——而这四个肉丸子,分别是河中府所在的后世运城盆地、晋州曲沃一带的临汾盆地、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大同府所在大同盆地。

    这四个盆地,都是靠西的、成串的,得到一个便能守住一个,得到四个后,剩余偏东的上党盆地也没有独立存活的理由,所以绝不会让战果轻抛。这和到了枯水期基本上一马平川,任由女真骑兵呼啸扫荡的河北地区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再怎么如何,也要主攻河东,而赵玖也必须往河东坐镇。

    事实上,一直到眼下,三十万御营大军中的近二十万,外加数万军事气息非常强烈,可辅兵、可民夫的党项部落,外加太行义军,可能的蒙古、契丹援军,也全都是围绕着河东布置的。

    完全可以说,宋廷牟足了力量的北伐动作,更像是赌这么一个针对河东的左勾拳能否将女真人打懵。

    故此,随着北伐开始,在三太子讹里朵的死讯、岳飞的抢机北进的重大消息之后,真正有见识的人都将目光对准了河中府。

    所有人都想知道,河中府什么时候拿下来?

    没错,就像胡编修的那篇文章说的一样……河中府虽然没有拿下,但迟早要拿下……没有人会问河中府会不会拿下来这个问题。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

    这是北伐,这宋军在北伐,是等了三年,攒了足够一年使用的粮草,咬牙撇下身后诸多内部问题,集中了几十万大军发起的全面进攻,是以收复两河为基本大目标的国战,那要是连一个河中府都拿不下,那还北伐什么?

    须知道,就连女真人都知道河中府的危险性,没有敢在那里布置重兵,而是选用了素来鄙夷宋军、性格激烈的温敦思忠为河中府留守,然后屡屡以太原、隆德府的重兵支援来了结往年的轮战。

    如此孤堡,若不能下,赵官家也好,河东方面军元帅韩世忠也好,不如回家抱孩子去!

    河中府必须要下,而且要速速打下。

    “我视此城固若金汤。”

    十月初三,河东城西的鹳雀楼上,河中府留守温敦思忠亲自登楼,对着西面密密麻麻的御营左军渡河序列,睥睨观望,却又回首指向身后东面自家城池,堪称镇定自若。

    周围文武,纷纷颔首不及,似乎同样信心满满,毕竟,这种场面他们见得多了,韩世忠和李彦仙,包括王德、郦琼,这几年谁没来过?来几次了?

    可哪次打下了?

    但很快,还是有一名本地汉官若有所思,继而小心在楼上相对:“明公,之前赵宋官家在南面屡屡宣扬要北伐,便是晋王殿下也主动南下坐镇,此次出兵时期反常,说不得是宋军要真的发全力而来,届时不比以往,咱们还是小心为好。”

    温敦思忠瞥了一眼进言之人,非但不急,反而捻须仰天大笑,笑的那进言汉官面色发白方才睥睨回首指点:“我问你……你既知道三太子南下,可知他之前来函说明自己去了大名府?”

    “下官知道。”汉官赶紧俯首。

    “那我再问你,三太子为何去大名府?”温敦思忠捻须追问。

    “是因为据说赵宋官家九月初一当日便出了京,然后一如既往自西向东巡河去了……加上之前传言,引得大名府那边紧张不已,所以晋王殿下方才离开真定,往大名府而去。”

    “不错。”温敦思忠终于得意挑眉。“依着这个讯息来看,赵宋官家大半月前应该还在大名府对面,三太子应该是大约上月后半截到的大名府……那我问你,赵宋官家是发了什么疯,之前三太子未到他老老实实巡河,而且是自西向东按照惯例来巡,然后一见到三太子到了大名府,便直接飞马过来让韩李二人直接发全军渡河的?他便是要正经来做大战,也断没有这般仓促的道理!”

    不止是汉官,周围官员,全都纷纷醒悟。

    或者说,纷纷做醒悟之状,都说留守明公明断万里,一眼窥破宋军虚实,然后此战怕是早就有所准备的,乃是依然如往年那般,做例行轮战。

    更有甚者,直接说往年宋军倾力来攻,都不能动摇河中府分毫,可见便是宋军这次是真的全伙来战,也只能灰头土脸而走……什么天下无双,什么中流砥柱,都只是自吹自擂罢了。

    “话不能这么说。”听到这里,温敦思忠到底有几分自知之明,还是肃然了起来,就在鹳雀楼上摆手示意。“韩世忠必然是天下名将,否则哪里有那般精彩旧事迹?但此人自从尧山之后,又是少保又是郡王,又是三镇节度使,又是与赵宋官家结了双份儿女亲家,早已经富贵齐天……怕是进取之心早就没了,这些年作战也只是瞎应付。至于李彦仙,便是以往会打仗,可在陕州坐了八年的蜡,哪里还会打仗,倒确系是个废物……否则,如何韩世忠都开始渡河了,他自在平陆,连条河都不曾隔着,却不见什么踪影?往年都没这般慢的。”

    众人连连颔首,再度称赞留守明公文韬武略,迟早要做上宰相,超过乌林答贊谟兄弟那对小人的。

    温敦思忠闻言愈发大喜,但到底还是个阿骨打时代混出来的,眼瞅着蒲津那里宋军渐渐整备妥当,便是韩世忠的‘天下无双’大纛也出现在河对岸视野中,却晓得对面马上便要渡河,复又严肃起来,乃是点出自己这里一万守军中足足四个猛安,又分出正副左右,让四将严阵以待,待宋军前锋渡河上岸,便发突骑,打宋军一个立足未稳,以挫锐气。

    随即,便带着河东城文武直接折返回了坚固异常的河中府首府河东城,准备一如既往固守待援去了。

    他的信使,也一如既往,今日早间窥到对岸局势便匆匆东向而行了。

    且不提温敦思忠如何窥破虚实,只说黄河西岸,那面天下无双的大纛之下,韩世忠下马端坐,却不披甲,也不寻自己的克敌弓,反而是让人摆上几案,铺开纸笔,准备作一首诗,以示忠贞,以助雅兴。

    你还别说,最近几年大约读了点书的韩郡王提笔来写,居然真就上来便有了诗兴,直接在纸上落下一行字来。

    旁边亲近小校王世雄窥的清楚,正是:汗马黄沙百战勋,赤县多难待诸君。

    不由心中啧啧称奇,暗暗叫好。

    不止是王世雄,便是其他的一些军中幕僚下属,稍微懂行的,大约偷窥之后也都一时诧异……这两句诗太对路了,韩元帅果然与岳元帅一样是个天生的文化人啊!

    然而,这诗兴来的快,去的也快,才读了三年书的韩大元帅匆匆落下一行字,便不知道后面该怎么续了,一时间急的抓耳挠腮。

    也急得其他下属纷纷无语。

    两个副都统,王胜和解元处置好渡河事宜,此时来报,看到这个场景,面面相觑之下都恨不能上去将对方纸笔给夺了,但又情知没对方力气大,怕是夺不来的,便只能叹气肃立。

    而也就是这个尴尬时分,远处一股烟尘顺河而来,竟是数名骑士护送着一名装束特殊的骑士疾驰而至,丝毫不顾冲撞与延安郡王的仪仗,远远还带着铃声传来……韩世忠也好,周围御营左军上下也好,哪里不晓得,这是赵官家的又一封急件送到,便几乎一起释然,随着韩郡王一起上前迎接使者。

    不过,信使来到跟前,却不是明旨,只是一封来自于官家要交给韩郡王私信。

    虽说是私信,却是走的黄河沿线兵站,用的最高级别的传递方式……路程六百里,前后换了二十匹马、二十名骑士,花了两夜一天又半天的功夫送达的。

    看来,这私信怕是比寻常旨意还要来的严重的多,而且其余人也都不好围观的。

    于是乎,不待韩世忠出言,王胜、解元二人以下,包括众多亲卫纷纷主动后撤,留出足足数十步空间来,而韩良臣本人也赶紧回到案前,拿小刀裁开信封,认真去看。

    这一看不要紧,却发现赵官家居然送来了一首词。

    正所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韩世忠怔怔看了一阵子,张口欲言,却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满心满身忽然多了一股燥热出来。

    而足足半刻钟后,这位河东大元帅方才怔怔发觉,原来这首《破阵子》下方,居然还有言语,细细看去,却也清楚简短:

    此《破阵子》乃延安郡王韩良臣做于建炎九年秋,匣于密札至杭州凤凰山,朕感其怀,遂决意不再迟疑,三年期满,即刻北伐。

    韩良臣者,少年从戎,勇冠三军,靖康以来,随侍左右,忠勇甲于天下。

    尧山战后,天下纷茫,皆有懈怠之意,或有名帅居功自满,敷衍军事;或有将军惧怕时势,优游林下;或有虎臣思退求全,舞文弄墨。独韩良臣虽爵至郡王,官至少保,领三镇节度使,职衔为武臣第一,富贵称齐天之福,犹思北伐不断,片刻不曾懈怠,日日磨砺,藏刃待时。

    不愧朕之腰胆,十年不移也。

    韩世忠默默看完,又停了好一阵子,方才将这张纸小心收入腰间玉带夹缝中,然后却又端坐于案后,双目一挑,如雷射电,扫过诸将,直接将众将吓了一跳。

    随即,这位河东元帅就在案后,以手指连续点人:“呼延通,你为先锋……敌军必以精骑在对岸埋伏,以求攻你立足未稳,你多带长枪劲弩,但尽量不要先显出来,晓得俺意思不!解元领摧偏军在后,务必给金军一个教训,成闵三发,王胜带着俺的大纛督大队后发!”

    众将恍恍惚惚,赶紧称是。

    而下一刻,韩世忠眼睛一瞪,却又盯住了不远处一人:“王世雄,取俺甲胄来,你等随我与成闵齐发!且看金人如何阻俺!”

    众将齐齐一个激灵,却是终于醒悟过来。

    第四十五章

    谈兵

    下午阳光有些燥热的时候,赵官家跟吕相公、王总统一起率众离开了洛阳旧宫,往归城外军营。

    可能是他们刚刚祭祀了上一个鞍马弓剑随侍御驾相公汪伯彦的缘故,气氛稍显沉闷。而一行人沿着涧水缓缓进发,走到一半的时候,考虑到吕相公的年纪,却是直接停在了一个道旁草棚那里,稍作歇息。

    这个草棚之前大概是卖茶的,但眼下早已经空无一人,桌椅家伙什反倒都在,主人显然离去匆匆。而赵官家、吕相公、王节度既入内,早有御前班直拿什么东西匆匆抹过,并摆好了顺序,让众人妥当坐下。然后还直接寻到侧后方的灶台,取了柴火,烧起了一点热水。

    当然,中书舍人以下,想坐的话也没多余椅子,却又只好站着,但说不定能分到一点热水。

    众人既坐,自然要聊起战事,尤其是吕相公到底是从南方过来的,对北方诸多军事布置都不太明晰,而这些天又连续赶路,也未曾能坐下来好好说一说眼下局势。

    “按照军报,韩世忠应该也已经渡河了。”吕颐浩抚膝而叹。“其部御营左军皆为精锐,与李彦仙联兵后,应该有最少六七万众,不晓得能不能一战而下河中府?”

    吕相公既然说话,周围人最少有一半面面相觑起来……虽然这位吕相公有胆略,有决断,而且素来鞍马弓剑不俗,但是军事上还是跟专业人士差很多的。

    这话,便是赵官家都听得不对。

    “吕相公想多了。”眼见着周围无人敢应声,赵玖随即失笑以对。“河中府有河东城这样的大城,只要守备严密,上下一心,便是城中将士数量、战力委实不如韩李,也能守个一两月的,直到起砲砸城。”

    吕颐浩微微颔首。

    就在这时,王彦王总统一时没有忍耐的住,却是忽然插了句嘴:“官家、相公,关于韩郡王,其实关西颇有议论……”

    赵玖没有吭声,倒是吕颐浩本能捻须挑眉:“什么议论?”

    王彦犹豫了一下,咬牙相对:“非是下官擅自议论同僚,而是说关西那边早有弹劾不断,便是下官昔日在关西也屡有耳闻……都说尧山战后,韩郡王得封郡王,眼瞅着便是渐渐懈怠下来,平夏一战,官家用岳飞曲端吴玠,独他没有太大功劳,似乎又觉得自己功高难封,官家是刻意不愿再用他,就更加不堪起来,既居功自满,敷衍军事,又惧怕时势,优游林下,甚至思退求全,舞文弄墨起来……”

    吕颐浩听得不好,扭头相对赵玖。

    “都只是装的。”赵玖面无表情,干脆应声。“他私下多有密札奏事,视北伐为平生所愿,言辞恳切,甚至做了一首词明志……”

    “陛下。”吕颐浩陡然一肃。“天下事,无不可与宰执言者。”

    赵玖干笑了一声,却是回顾周边。

    杨刘二人会意,随手一指,所有站着的人直接后撤,倒是省事了。

    “韩世忠确系有这般表现。”赵玖见到只剩心腹,方才坦诚。“他这人惯常的毛病,不止是尧山之后,尧山之前回到关西便有懈怠,只是尧山、平夏后一次比一次更明显罢了。”

    “那为何不撤了此人?”吕颐浩眉头一皱。“而将一方军事托付与他。”

    “因为懈怠的是韩世忠,不是御营左军。”赵玖勉力而笑。“韩良臣这厮千般毛病,总有两处可取,一则忠勇甲于天下,军事上的事情再危难他也不会推辞敷衍;二则,治军极严,哪怕是自己本身懈怠,毛病多多,也不耽误他驭下极严,麾下御营左军军纪严明,将士皆敢战、能战……所以,但凡临战促其勇便足够了……所谓朕之腰胆,其人与其部乃是名副其实的。”

    吕颐浩闻言一叹,似乎想起什么来了,但终究还是有些不放心:“帅臣这般懈怠,果然能不影响其部战力吗?”

    “今日既然说到这里。”赵玖见状,稍微一顿,却是继续言道。“朕不妨给吕相公再透个底……八月时,朕与吕相公出南京往归东京,沿途曾与诸帅臣应答,随后赞数人、贬数人……相公还记得吗?”

    “臣记得,官家赞岳、王、李,斥责吴与二张。”吕颐浩脱口而对,然后若有所思。“未提韩、曲?”

    “不错,相公可知为何?”赵玖随即反问。

    “不是随意来的吗?”吕颐浩忽然失笑。“有贬有褒,自然要有不贬不褒。”

    “话虽如此,也的确是不知道该怎么褒贬。”赵玖终于说了实话。“韩世忠这里是军强而将靡,曲端那里是自他以下全军军官皆为难得的俊秀人物,曲端自己文武双全、刘錡算是将门中唯一经住战事考验的儒将种子,还有李世辅家世忠勇,便是张中孚、张中彦兄弟也是难得有谋政之才的勇将,关键是个个都晓得用心在军事上……但御营骑军,却委实是咱们全军的短板,这不是人力可以能改变的,但偏偏又不能不将大力气和数不清的军资砸进去。”

    吕颐浩怔了一怔,旋即醒悟过来:“不错……御营骑军仓促成军,且其中多赖蕃骑……便是将官优秀,又如何能三年成军,继而与女真铁骑相提并论?可偏偏既然要与女真人决死,又总少不了要蓄一支数量足够、装备极好的骑兵。”

    “同样的道理。”赵玖仰天看了看头顶草棚,微微眯了下眼睛。“御营左军这里,韩世忠本人再懈怠,其部也是一开始从鄢陵死战里熬出来的老底子,战斗经验丰富、军资补给充分,他本人也是几十年老军伍,知道军事上的轻重,不敢在军队里胡闹,再加上朕可以直接越过他提点王胜与解元,使军队训练、升迁、流转不出乱子,这才能让御营左军依然是国家倚仗……真要是在军中胡闹,朕如何能忍他?”

    “话虽如此,还是指望着军强将明才好。”王彦勉强又插了句嘴。

    “难啊。”赵玖收回目光,摇头以对。“眼下的大将领兵制度,乃是时局使然,这些人不造反、不相互攻讦,愿意听命抗金作战就是难得好事了,哪里还能奢求太多……岳飞与御营前军算是军强将明,所以朕把真正的方面之任交给了他。”

    周边寥寥几人都若有所思……岳飞是名副其实的方面之任,那便是说韩世忠不是了,实际上,考虑到赵官家亲自过来,这一路倒像是眼下的官家领着吕相公、王总统亲自督军了。

    而这,也算是软硬皆施,敲打了一下王总统,不要话里话外老暗示赵官家,万一出了事他可以出去重掌八字军了……自己为啥离开的军队,真不知道啊?眼下的职务,还不满意啊?

    不过……

    “吴晋卿与御营后军如何?”吕颐浩忽然再问。“若说韩良臣是虚帅,吴晋卿算是实帅吗?”

    “吴玠是少有能与岳飞一般有堂正之才的人,比之韩世忠还要明显些,御营后军也算不赖……但他本人也好,御营后军也好,都脱不了西军旧毛病……”赵玖坦诚以对。“只能算半个实帅,和韩世忠一样,得朕看着、敲着,否则什么花样都能出来。”

    “张荣呢?”

    “张荣与御营水军当然不差,张荣也是朕难得放开信任的一方,但水军终究只是专才……控制住黄河,进取大名府或许还有用……可真到了决战的时候,便是想用他怕也是用不到他。”

    “那张俊、李彦仙、马扩、王德、郦琼就不必说了。”吕相公微微叹气。“张俊似韩世忠,但其人其部皆更不堪一些,李彦仙似曲端,不过其人略胜曲端,其部多草莽,也只能临阵看效果了。马扩也是太行专用,王德、郦琼是官家直属。”

    言至此处,就在王彦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吕颐浩略一思索,却得出了一个颇显有趣的结论出来:

    “如此说来,这种大将局势外加本朝制度倒有些专门契合马上天子的意思……所谓‘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官家将岳飞托以方面之任,不再过问,然后亲临前线总督着这些有毛病的各部将帅,取长补短,做大局调配,再适时放权,不干涉具体指挥,却是能使诸将合力最大……是也不是?”

    赵玖哭笑不得,也不好说是,也不好说不是的。

    好在周围近臣虽然留下的不多,但也有范宗尹、仁保忠这样的,立即接过话奉承了起来。

    然后,又因为不再涉及帅臣,大多数人也能插嘴,一时便是杨沂中、刘晏、虞允文、梅栎这些人也趁势言语了起来。

    话题也从河中府的得失转移到了太原、隆德府的援军,以及金军的应对。

    而且,随着屏退令解除后,更多的人围拢起来后,复又进一步延展到势必会对战局产生真正决定性影响的东蒙古是否参战、高丽是否会参战,二者参战到底会站到哪一方?

    以及太原府首府阳曲城、大名府首府元城会花多久拿下云云。

    这些都是很严肃却又很有趣的话题。

    譬如说,虽然眼下北伐已经正式开始,但实际上连个檄文都没有的……张枢相虽然据说做了一个,但那档子风波出来后,到底是没敢发出来……所以宋军更像是突袭。

    尤其是宋军尧山战后在黄河沿线设立了密集的兵站,以确保信息传递能做到这个时代最优的流畅,也尽量保证了部队调度的机动性,这明显会给宋军进一步的先手优势。

    实际上,很多随行的近臣、班直军官,都认为,女真人在河东方面的主体力量很可能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察觉到宋军的全面北伐。

    原因很简单,三太子死在了大名府北面的清河,而从大名府将讯息传递到河中府这边有三种可能途径:

    第一种途径,先走九百里到燕京,然后燕京发信息转给五百里外的真定府,真定府同时发文给隆德府与太原府,等到了太原府或者隆德府,才会将讯息再通过轵关陉或者汾水通道传递给河中府。

    这后面两条路距离大同小异,走太原是先三百五十里山间通道,然后七百里开阔通道,走隆德府是六百里大路,然后又是三百里太行通道。

    全程两千三四百里,一半要在山区密集的河东行动。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