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臣替他谢过……”张俊赶紧答应。“今日之前,咱们俩人其实细细谈过三次,对不对?”赵玖忽然打断对方。
“对。”张伯英也再度随着官家话语转变了过来,依然还是应声而答。“颍口亭外一次,下蔡城夜间一次,还有官家唤臣往鱼塘旁的桑林中一次,那次还有吴玠。”
赵玖微微点头:“其实之前三次,朕都有一种许你稍微在钱财上放纵,但不许耽误战事的暗示,对不对?”
和座中其他三人一样,张俊重新紧张起来,但还是立即应声:“是。”
“朕今日提早过来,不光是张宗颜的事情,这件事情朕不觉得你敢瞒着朕。”赵玖感慨以对。“之所以过来,主要是朕在河阴见了马扩,再度明了了北伐的艰难,且朕一路走来,从张荣的御营水军,到郦琼的御营中军右部(原八字军为主),再到岳飞的御营前军,最后到你这里……怎么看,都是御营右军战力最差、军容最差、纪律最差。”
话到此处,张俊早已经站起,田师中也随之起身,然后张子盖无奈,看了看刘晏,又看了看亲叔叔与拐弯姐夫,反而只能学着刘晏低头吃菜。
“都坐下。”赵玖继续喟然道。“朕其实知道,你如今的作为已经算是没有负朕了……朕当日在桑林里的意思,本就是指下边暂时管不了可以稍缓,只要你这边少捞一点便可……而从朕打听到的消息来看,御营右军这里,统领一层已经能领到隔壁御营前军八成饷了,而统领八成饷,统制官想来应该也差不多九成,你又要供养城外这支背嵬军,截留一成,放出去九成,已经算是很堂皇了。”
张俊重新坐下,心情随着这位官家的言语跌宕起伏,此时却又松了一口气。
“但是伯英。”赵玖捏着筷子继续给对方算账。“你这里放出去九成固然对得起朕了,下面又如何呢?统制得九成、统领得八成,都头得多少?最后落到士卒那里又是多少?而且,这个九成八成,真的是全饷的九成、八成?乃是御营前军的八成!而御营前军也是要养背嵬军、踏白军的,只不过人家在把账目在军司那里就公开摆出来了,以至于人人都抢着做背嵬军!除此之外,你军中役使士卒这件事情上是毛病最大的!最底下士卒军饷是邻居的六七成,平素不去训练,反而要去给上司盖房子、做工、运货,被人骂做没出息……你也是老军伍,你自己说,你的兵上了阵,能跟御营前军的兵比?”
有些事情,心里都知道是一回事,当面说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张俊一时羞赧到满脸通红,却又只能低头听训。
而赵官家一气发泄,到底是到了尽头:“伯英,朕知道你没有负了咱们的约定,反而是朕这次有些出尔反尔了,但那又能怎么办呢?若眼下御营右军不做整顿,等到哪一日北伐了,若是御营前军败了,朕只会心服口服,知道是力不能及,可若是御营右军败了,朕届时只会懊丧欲死!”
“官家,臣还是那句话。”耳听着赵官家停了下来,张俊方才在座中抬头相对。“若官家有所求,臣愿举家报效……”
“不用你报效。”赵玖皱着眉头相对。“都说了,朕吩咐你的事情,你都尽力而为了,反而是朕出尔反尔,有负于你……”
“那臣着力整顿……”
“你整顿的来吗?”赵玖再度反问。“生意不要管了?没有你,两淮的货能跟京东的船搭到一起?”
“那臣……愿意……愿意让、让贤。”张俊回头看了眼自家女婿,然后终于艰难说出了这句话,与此同时,田师中、刘晏、张子盖也全部起身肃立。“就以张宗颜这事为理由,官家撤了臣吧!然后,然后另择大员……如何?”
“朕确有此意。”
赵玖一面应声,一面却反而摇头,而且言语同样艰难。“但朕不能这么做……因为朕是个皇帝,朕对臣子,尤其是你们这些为朕豁出过命的武臣……要讲信用。”
空荡荡的张府正堂上,站着的其余四人几乎一起怔住。
“如果没有卿在下蔡,朕早就被完颜兀术赶下海了!卿的功勋,天下皆知!往后多少次,鄢陵那一回、尧山那一次,卿也都算尽力而为,没有半点耽误大局!至于张卿与朕私人之间,咱们刚刚说过好几回了,你并没有负朕,反而是朕有些出尔反尔……”赵玖也越说越无奈,只是无奈中又有一种咬牙咬定的坚定感。“张卿,御营大军如今已经二十万朝上了,天下帅臣已经八九不离十了,你自己说,朕今日轻易动了你,将来如何取信于其他八九个节度?取信于几十个统制?取信于好不容易才有了点荣誉感和七八成军饷的御营二十万大军?让他们相信朕,朕将来会妥当对待功臣,并将文武看的一般重?以文制武那是制度设计,文武平等,就得靠从朕这里以身作则!”
堂中一片寂静。
期间,张俊几度心潮澎湃,有心鼓起勇气跟这位官家表明心迹,学一段说书中的君臣交心演义,所谓自我牺牲,彻底拱手让出,却又每次都舍不得这个都统所带来的权位财富与种种便利,然后又屡屡气馁。
到最后,层层气馁之下,这位资历最老的御营都统俨然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干脆只是束手不语。
“但官家却是为大局方才出尔反尔!”就在这时,御营右军副都统田师中忽然在自家岳父身后开口。“官家前两次与臣岳父交心时,是何等绝境?谁曾想过只过了三年,就能在尧山打赢?后一次说时,谁想到能这么快就扫荡了西北?官家被大局逼迫,艰难到这种份上,我们做臣子的,若是仗着功勋,仗着官家是个讲道理讲信用的,便不知进退,才是真正的取祸之道!”
张俊先怔了一怔,然后才回头看了看自己女婿与一言不发的侄子,再度怔了一怔,这才匆匆回头,却又直接跪下,然后居然一边跪着,一边帮赵官家斟了一杯酒:“官家!万事官家说了算!臣知道,官家今日这般诚恳对臣,还免了张宗颜一死,一定是有想头的,怎么说,官家讲出来,臣听着便是,绝无二念。”
赵玖看了看田师中,又看了看张俊,点了点头,端起身前酒杯一饮而尽,方才双手十指交叉于身前,并说出一番道理来:
“朕有两个说法……首先一个是明留暗去……意思便是,朕明面上不做张卿你的半分处置,你依然是御营右军都统,但实际上,你要将御营右军的军权交给你女婿田副都统,再让田副都统直接听命于岳鹏举,让岳鹏举来掌握御营右军,而这番处置,只有岳鹏举与今日堂上五人知晓……这样,咱们君臣就都有了体面,你也能继续搭着架子继续做你的生意。”
张俊跪在赵玖身侧,想了一下,却不知为何,反而直接想到了淮上颍口那次君臣望淮之谈,想到了那番路边道旁败犬的言语,然后浑身提不起劲来,最后,干脆直接点了下头:“臣说了,官家有言语,臣听着便是……但有一事,御营前军已经四五万了,臣的两万五千编制也给他,他直接掌握的就有七八万了……官家信得过此人,臣无话可说,但也一定要有制度上的防备,须给小田留个后手。”
赵玖见到对方应许,后面的话自然只是颔首不停糊弄过去。
而等到对方说完,赵官家才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朕还有个说法,那就是不能让你吃了亏……都说了,张卿的功勋、资历都在这里,朕非但明面上不能负你,私底下还得补偿你!”
张伯英陡然精神一振。
“只不过,张卿也肯定知道,朕眼下实在是没有什么钱,只好与卿做个长久计量……你看这样行不行,从今天开始,日本的生意,朕跟你一块做!你自打着朕的招牌,放开了去做!若赚了钱,朕将来从自己那份拿出来,分期补与你?!”
赵玖微微侧身,终于抓住了对方的手,而这个动作也让张俊彻底消除了疑虑与恐惧,顺便也让张太尉忘记了回复赵官家的疑问句,而赵官家也得以继续相对:
“而且不光是日本的生意,南越的生意也要做!南越的粮食,日本的白银,跟西面的战马一般,都是国家长期内必须的东西!只要能做成,就必然是跟坐地收租一般的长久出息!”
张俊听着这番言语,数次欲言又止,俨然是心动之余在这个话题上有无数言语与想法,准备与官家做个交流。
而赵官家却只是握住对方双手,继续恳切交代:“而若是做不成,你也不必忧虑,朕其实早就问过了,如今马六甲以东,海上的事情还是大宋一家说了算的!也不用着急灭国打仗什么的,谁敢不买咱们的货,不卖咱们金银和粮食,就让御营海军去烧他们家的港口!也不用怕朝廷反对,朕牵头,咱们俩把秘阁、公阁的各家弄到一起,有钱的强制凑份子,没钱的也发点干股,然后一起搞个大公司经营这个海贸!他们还能不答应?至于说日本、南越这些稍大些的国家,朕就不信了,通商而已,何至于此啊?将来的世界,必然是东亚一体……不对……必然是华夏与四夷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将来……这是大势所趋!他们中肯定有懂时势的人,愿意配合咱们的!”
张俊肯定是听不懂什么叫命运共同体与东亚一体化的,马六甲在哪里他也不知道,甚至干股都只能望文生义,但是全国权贵凑一起,打着赵官家的牌子做大生意他是听懂了的,如果日本人不买货就派御营海军去烧日本的港口他更是听懂了的。
一念至此,张伯英不免懊丧,若早知自己身家要被系到此事上,那当初何必事事排挤人家李宝呢?!
第七章
岁入
用分期预约还款的方式与张俊做了个交易的赵官家,并没有停止自己巡视部队的步伐,两日后,等到后续人员仪仗抵达,他和张俊一起继续东行,非但去了滨州,视察了退回来的张宗颜部,而且还继续东行,在腊月中旬抵达了登莱之地,视察了御营海军。
在此处,赵官家一面好生抚慰李宝,当场许了他一个同都统的位置,算是同时给御营海军与此人一个规格上的提高,一面却又要求李宝主动派出两艘海船,陪同张俊组织的船队出海,也是熟悉海路的意思。
而与此同时,岳飞与田师中在青州、淄州之间会见之事,就稍微显得有些安静了。
当然了,这期间,私下里朝廷催促赵官家回銮的奏疏、各地御营大军因为各种风声问候表忠心的札子,包括岳飞对他执掌御营右军的一点看法……却也都没停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岳飞对执掌御营右军倒非是说避嫌什么的,反而在密札中隐晦表示,自己作为河北人,掌握原东京留守司老底子改编的御营前军,甚至包括八字军,都能妥当,但控制御营右军,恐怕以西军为老底子的御营右军各处会有不服。
这便是跟张俊那晚为田师中求说法一样,是来要保证的。
说实话,这番举止,有点不合时宜,换成任何一个皇帝怕是都要心中念叨什么了,但赵玖却清楚,岳飞此举是有缘由的……具体来说,在岳鹏举那里,凡是有助于北伐大计的他都会接受或者去做,不管此事会不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直接点,这叫为国不惜身。
但是,即便是懂得岳飞的思路,赵玖此时也还真不好给岳飞什么说法。因为帮着摒除张俊这个御营右军灵魂人物的存在,好让岳飞透过田师中控制御营右军大权就已经是某种极限了。再给说法,就只能从名分上给。而一旦从名分上给,很可能就会暴露张俊被罢了军权这一事实。
这就过头了,对谁都不好。
到时候不光是张俊威权扫地,岳飞也绝对好过不了——一个帅臣控制着御营小一半军权,尤其是岳飞还跟水军都统张荣是生死之交,而且还就在京东驻扎,这简直匪夷所思。
当此局面,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恐怕正是素来最服气、最支持岳飞的枢相张浚张德远。而且按照张德远的脾气,恐怕会直接给岳飞一种最大的难堪,到时候事情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毕竟,此事无关私交、好恶、是非,更多的是制度和以防万一的考量。甚至更进一步,赵玖这么做,在除他以外的所有人眼里,确实有些危险。
至于赵玖本人,虽是一万个安心,却不足与外人道了。
抛开此番思索,赵玖既然来到登州,见了李宝,又目送船队出海,却已经是腊月十五,而此地距离东京足足一千两百里,着实不能再耽搁。于是,转过头来,这位心中有事的官家复又率少数骑兵,带着张俊、王彦、刘晏、虞允文等能够长途奔驰的近臣先行转回济水,然后顺河轻驰西归,一路往东京而去。
一千两百里,花了十日整,不算是最快,但也绝对称得上是千里大转进了。
之所以如此匆忙,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赵官家已经缺席了今年冬日好多事情……国债固然是他之前一回京就签好的,但国债发售却只是内侍省、御前班直与户部自行其是;蹴鞠联赛决赛最终如常举行,却只好请了两位太后出来坐包厢,然后吕公相出来颁的奖;其余种种也多类似……而如果再这么下去,说不得京中就会出什么乱子。
故此,好说歹说,这位官家都算是没有耽误第二日,也就是腊月廿六日的太学问政了。
毕竟,这件事的重要性不是其余事情可以比拟的。
这里必须得多说一句,经过数年的承袭,太学问政如今已经很有仪式感了,也有了特定的流程。
一般而言,从上午开始,先是宰执以下诸位重臣们自己捧着稿子,在官家眼皮底下,对‘太学生们’讲述自家部门在赵官家领导下于本年做出了何等功绩,很有叙职汇报的感觉。然后中午会有小憩片刻,方便很多人私下交流。下午则是重臣们被提问的环节,虽然依然持开放式的问答,但一般之前半月内,邸报上就会对相关核心问题进行预热,做个大略引导,而赵官家本人也会在此时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相关部门出来回答相关问题。
回到眼前,这一次,可能是所有人都知道赵官家旅途劳累,也可能是之前这位官家负气而走近两月的事实使得京城内的政治气氛有些不好,更有可能是这位官家端坐于上却一直蹙眉思索,状若心情不佳……所以这次问政,并没有多少人肆意扯淡,招惹赵官家。
但殊不知,没有人当面拷问赵官家,赵官家却一直在拷问自己……或者说,从那日马扩转身离开后,这些天他就一直在问自己一个严肃的问题——怎么才能养精蓄锐以达到北伐的需求?
理论上,国家财政是渐渐好转的,说不得,等个七年八年,国家就会恢复往日全盛时期的八成水平,到时候足可在养三十万精锐的同时,满足其他日常开销,然后进行大量的贵金属、粮草积蓄,以备北伐。
而这也正是很多保守派大臣期待的那般,也正是赵玖老早否定的方案……选这个,还不如一开始选择去扬州呢,那个更稳妥!
当日为什么要留在淮上?还不是不忍弃中原!
今日为什么要这么焦急?还不是不忍弃两河!
有些东西,不是拿出算盘,噼里啪啦一顿算,哪个哪个最合理就要如何做的……国家心气、民族整合动力,都是要考虑的。
但如果不等这么久,又如何能在养兵之余积蓄出足够三十万人北伐的粮食、马料、布帛、贵金属?仅靠他缩减后宫支出?
须知道,到了眼下,是不能再在文官俸禄与其他各项开支上省钱的,那样反而会让国家恢复的速度受限,到时候反而不利于远期计划,相当于饮鸩止渴。
而这又是一个死结。
恐怕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玖才会在知晓张俊的生意后,不顾风险与舆论,选择了尝试掺和一腿。
这位官家,已经有些饥不择食了。
且不提赵官家如何为北伐大计思虑重重,以至于大半个冬日都不归京,归京后也在太学问政中将忧虑展露在外,只说官家终于回京,到底是让整个京城的政治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而第二日,腊月廿七,匆匆对付过去的太学问政之后,太学内却反而热闹起来……因为这一日是年假开端,按照几年来的惯例,太学中离家近的学生一般要等到今日才各自归家,而离家远的学生却一般也要准备留在京城过年的诸项事宜了。
当然了,在如今三舍法加殿试,每年一举的特殊制度下,太学生的贵重不言自明。故此,这几日内,不仅宫中会召见一些优秀太学生,很多达官贵人,比如吴氏、吕氏以及包括当今宰执在内的重臣家中也会专门让自家子弟邀请一些要好的太学生去他们府中过年,便是最次一等的,留在太学内,也有富商、勋贵、寺观赶趟子来资助肉菜米面。
倒是不用学范仲淹刻粥读书的。
“那似乎是赵相公家的公子?”
蔡河北岸的一处临窗酒楼包厢上,刚刚用了一碗姜汤驱寒的直舍人晁公武来不及放下碗,便盯着窗外河对岸脱口而出。
“应该是。”
同座的好友,也是此番宴席表面名目所在——接风宴的对象虞允文,透过窗户遥望片刻,立即点头称是,他的目力、体格一直是公认的出色,也正是因为如此,此番才能随官家一起提早归来。
年老的仁保忠,文弱的范宗尹、吕本中都还在骑马赶回东京过年的路上呢。
“堂堂首相家长公子,也来这种地方吃羊肉吗?”晁公武不由感慨。
“这算什么?”
对面一直低头喝汤的老大哥、领着邸报事宜的胡铨抬头来,从容相对。“不光是首相公子,据说赵相公也经常来蔡河上喝羊汤,官家也为此专门叫过此处的外卖……赵相公是公认的朝中私德第一,不修私产,不做私交,再加上举家自河东逃来,连祖上地产都无一亩,仅靠俸禄赏赐过活,简朴之下来此处打牙祭也是寻常。”
“何止如此?”虞允文也随口笑道。“便是赵大公子迄今没讨到浑家,据说也是被自家父亲连累……”
“这话如何说?”晁公武好奇追问。“宰相家的公子反而愁婚姻?”
“能如何说?还不是因为赵相公为首相,所以赵大公子便不好轻易试笔去参加会考与殿试,以免落得嫌疑。而既然不去试笔,便不好从太学中出去。不从太学中出去,又没有功名,便不好定婚姻……”对面的胡铨随口解释道。
“这倒是……”晁公武一时哑然。
“不过,便是如此,人家也是首相长公子,不信你去问问下面这些太学生,他们是愿意随赵公子来蔡河南边喝羊汤、吃旋羊皮呢,还是愿意随小吴国舅去国丈家中喝蓝桥风月?”胡铨继续笑问。
答案不言自明,但晁公武闻言依旧只是颔首,而且言语依旧谨慎:“如今正是君明相贤。”
这话引得在座之人纷纷颔首,对面的胡编修却反而摇头不语。
话说,胡铨摇头倒不是对赵鼎有什么意见,他们虽然政见不合,但二人层次差距太大,还没到能对上的地步,况且赵鼎本人的才德还是公认的好,朝中无人不服气……他之所以摇头,只是感慨人各有志,物是人非罢了。
如今日在座的七八个同年,早非三四年前的太学生模样了。
彼时大家是同舍同学、是同科进士,便是立场不同、心思不同,都不耽误大家是朋友。而如今不过各自做了三年的差遣,相互之间从政治地位到政治立场,包括种种心态却都已经截然不同。
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便是晁公武了,此人能耐是有的,学问更好,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毫无疑问是同届中比较出挑的一位,而且仕途也很正经,但却已经在政治立场上和其余几人渐渐陌路起来。
原因嘛,正是那句此一时彼一时了。
且说,三年前,晁公武家中因为躲避战乱从济州老家一路迁到了蜀中,彼时自然是全军都支持朝廷用兵,收复失地,以稳固局面的。但尧山之后,局势平稳,晁家也迁回了祖地,宗族中却又自然失了支持朝廷用兵之心。非只如此,晁公武家中长辈还因为家中抛弃的田地被御营前军用作军屯,连赎买都不许,而对朝廷政策渐渐起了怨言。
这些东西,直接间接的,全都影响到了他,以至于白马绍兴之变后,还比较年轻的晁公武在与几个好友的书信中直接表达了不满,然后引来一些抨击……他如今的谨慎姿态,一方面是他本人渐渐用心起了学问,另一方面,却正是察觉赵官家决意不可违,朝廷大政不可逆,而周围同学间政治氛围也已经形成,无奈何下作的隐藏与退让。
不过,在早早察觉到晁公武变化的胡铨看来,这也无妨。
要知道,连当日‘靖康太学三名臣’,有过命交情的赵鼎、张浚、胡寅三人都早就已经分道扬镳,各自政见不同,这拨建炎三年的太学同学,又怎么可能一直亲如一家?
不说晁公武这种自己违逆大局掉了队的,便是眼下自己和虞允文这般亲密无间,将来说不得也要成为对手的。
对此,胡铨早有心理准备。
“说起赵相公和赵公子,我倒是想起一个笑话。”说话间,另一个同年适时开口。“众所周知,东西二府虽然大事和谐,可小事上却多有抵触,虽然称不上党争,却也有分野之嫌,而私下议论,素来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两党……若说赵党、张党,自是冒犯了国姓;若说东党、西党,又随着官家大举调度内外,有些情形上的相悖……不过前几日,太学中忽然有了一个新说法,我是觉得极为妥当的。”
“如何说?”除了算是张浚故吏之子的小虞探花,其余人皆露好奇之色。
“乃是用了木党、水党!”
“这是如何来的?”连胡铨都一时诧异。
倒是虞允文,第一个醒悟,却又不好笑出来的。
“无他,赵相公子女数人,取名皆自河东有名水川,赵公子唤做赵汾,赵家大娘子唤做赵泌。”那位同年脱口而对。“而张相公前几日才得了一个儿子,取名唤做张栻,此时上下才知道,张相公世出蜀中名门,他家下一辈都是要走木字旁的……”
一语既罢,众人哄笑,连虞允文都忍不住低头偷笑。
不过,也就是笑声之中,最后一人终于到场,却赫然是此番聚会真正的目标人物——第一次参加这种京中同年聚会的直舍人梅栎梅懋修。
“诸位同年,惭愧惭愧!”梅舍人进入包厢,连连拱手作揖赔不是。“本来准备下职后早早过来的,孰料刚要走时,官家忽然传召,在后宫亭前问了许多话,刚刚才出宫,换了衣服就赶紧过来了。”
既是官家传召,众人自然无话可说,只是赶紧让梅舍人坐定,然后招呼店中帮工上菜起席,中间有主动进来的妓女,又被众人给了些钱然后请出去……他们可是真正的政治新星,能入核心圈子的,哪里不知道官家心态,何苦为了这种事情惹了官家不喜?
而酒席既开,众人先是稍作客套,说些往日太学中和殿试的闲话,但到酒过三巡,身为在京官员,又都是所谓前途大好的老虎班,却又不免交流起了政治讯息。
实际上,这才是这类聚会的根本缘由。
“张太尉随官家入京,亲自去西府见了张枢相,只讲张宗颜的事情他其实知情,只是没想到最后那厮起了那般大胆子,出了这么多兵!”虞允文随口而言,说了一件不可能瞒住任何人的讯息,算是上了开胃菜。
众人皆没有犹疑之色,唯独晁公武闻言,微微一愣,却也最终无所言。
“如此说来,张宗颜性命是保住了?”有人顺势好奇询问。
“这是自然!”小虞探花坦荡答道。“西府报上去以后,官家直接下了旨,贬为都头,军前效用……”
“这必然是官家与张太尉当面说好的。”胡铨也顺势下了结论。
“大司寇(刑部尚书别称)能乐意?”众人纷纷颔首之中,又一人好奇插嘴。“他入京十日,当堂拿下了大理寺卿和贵妃亲叔叔,又速速判了杨政斩立决,还发文关西,质询关西诸将,逼得吴节度以下数十大将上书自辩,并请朝廷处置,一时风头无二,算是给朝廷文官争了脸面……这次难道就要这般放过张太尉?”
“大司寇(刑部尚书马伸)?”胡铨举杯一饮而尽,抢在虞允文之前冷笑。“大司寇这些日子表面风光,可私底下又如何好过?京中上下,都视他一入京便将官家撵走……以臣逐君,致使朝局紧张,内外生怨……这两月间,官家在外,大司寇在京中其实是最难熬的,种种姿态,只是硬撑罢了!再闹下去,他怕是真要结怨于上下内外,然后连东南吕相公与李相公二人都要来函质问他了!”
“胡兄说的不错。”有人接口以对。“此番地方经略与尚书侍郎对调,都以为刘侍郎(刘洪道)与大司寇是一路的,但刘侍郎却在本月中旬,亲自调度御营中军渡河攻破对岸的一处军寨,俨然是与大司寇不是一路人……可见大司寇状若无敌,却只是虚壮声势,在朝中并不得人心。”
“其实这些都是小道,便是大司寇真就继续这般强势下去,又如何呢?总是捱不过官家掌握大局的,而咱们做事关键是要急君王之急,用心于大政方略,这才是正途。”胡铨忽然转口。“而官家自从在河阴接见了马节度后,往后的大政方略便已经显现,正是要一心蓄钱粮兵马,以渡河北伐而已!往后几年,万事都要与这些事情让步的。”
“胡兄所言极是。”又一人应声。“那日邸报将马总管来见官家的事登上去后,我们户部便开始清查账目,点验仓储了……但算来算去,却总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确系如此。”虞允文也蹙眉感慨,在座中没人比他更清楚官家心思所在。“我记得林尚书昨日在太学有言语,今年岁入,加上三百万的国债盘子,和今年后半年青苗贷、交子务的初入,也不过三千八百万缗(一缗相当于一贯钱或一两白银,此时实际价值约770文)……三千八百万缗,若是用来养兵,养三十万御营军,便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且说,周围人自然知道虞允文此番是随官家出行的,故此,三十万御营兵说出口,便已经是心中信了,知道这是官家与马扩议论后定下的某种底线,但即便如此,闻得这个数字,也依然不免咋舌。
“官家对御营太厚了!”一阵惊愕之中,晁公武到底没有忍住。“按照仁宗朝三司使蔡公上书所言,彼时一名禁军一年耗费不过五十缗,而今养一御营正卒,大约合计八九十缗,乃至于近百缗……若以此例来养兵三十万,可不是什么事都不要做了吗?!”
“仁宗朝的禁军须灭不了西夏。”胡铨既然心中早有计较,便干脆冷冷相对。“要想北伐收复两河,正是要一年百缗的正卒三十万!”
“可这样的话,就只能再等几年才能北伐了!”被怼到脸上,也可能是稍微喝了点酒的缘故,晁公武也终于不再装谨慎。“胡兄,岁入在这里摆着,要养三十万御营,还要准备钱粮做军需、做封赏,没五千万岁入是断然不行的!”
“等几年便有五千万岁入了?”有人蹙眉插嘴。
“自然是有的。”晁公武脱口而出。“本朝全盛时,岁入近亿(贯、石、束、两、匹,不是合计总贯文),其中除去一石粮半贯钱的粮食、除了官需几乎无人买的草料,依然有六千万直接的财帛收入。而六千万财帛中除了铜钱的贯文、白银的两,其中还有近千万匹的丝绢……丝绢价值,虽然历来都有波动,但素来是一匹绢两缗钱的价格!再考虑到丝绢的主要产地都在南方,未经战乱,那本朝只要休养生息,是完全能做到岁入三千余万缗,外加八九百万丝绢的!也就是合计五千万贯的岁入!”
晁公武博闻强记,如今又在修史,接触的资料极多,这番话说出来并无人质疑,于是众人一时皆若有所思。
不过这里必须要多说一句……大宋是个财政极为集权的奇葩,她的岁入不是折合成白银,或者大约770文一贯、一缗的铜钱,最后得出总共价值多少缗的总数,而是同时计量包括收到的粮食(石)、干草(束)、铜钱(贯)、交子(缗)、丝绢(匹)、白银(两),最后才得出一亿多石、束、贯、缗、匹、两的奇葩总岁入。
众所周知,粮食是封建时代最基本的东西,是要用来直接供给军队、官员、首都,还要用来救灾的,不可能真的折价。干草更是只有军需。故此,首先得抛开这些实物,才能得出主要由钱和帛两种构成的大宋真正岁入。
毕竟,只有这两者才是公认的硬通货,一匹丝绢两贯钱,几乎成了通识,从官员到士卒,再到寻常百姓,都非常认可这些丝绢跟铜钱、银两一样,为有效的一般等价物。
而晁公武意思正在于此——眼下几乎绝大部分丝绢产地,其实都在大宋控制下,两河造成的直接损失,其实是非常低的,大宋理论上的财政上限还是很高的,那么只要给大宋以时间渐渐封闭战乱造成的流血效应,其实是可以恢复到一个非常出众的财政位置的。
但是……
“要多久才能恢复到五千万贯的岁入呢?”胡铨蹙额以对。
“我算过了,按照眼下的恢复速度,七八年便可。”晁公武脱口而对。
众人脸色立即有所改变。
胡铨更是当场冷笑:“若是两河百姓能再等七八年,官家何至于在白马驱除那些人?”
晁公武欲言又止,但终究是闭口不言,而其余人也没有再讨论下去的意思……这是一个宛如是先做大蛋糕还是先分好蛋糕一般,因为利益相关,注定见解不同的问题。
再说了,正如胡铨所言,赵官家一力为之,早已经定下了基调。
“其实。”虞允文见到场面难堪,尤其是他与晁公武私交非常不错,终于还是忍不住稍作解围。“也未必真要养足三十万兵,稍微扩充一点御营到二十四五万,然后联络起蒙古人、契丹人、高丽人,征一拨党项人,再加上河北义军,量还是足够的。”
“可若如此。”见到是好友开口,晁公武终于还是没忍住。“北伐的人数将会更多,届时军需、赏赐、抚恤,又要多少粮食,多少钱?你们可曾算过吗?”
“官家心意摆在那里,自然早算过了。”之前那名在户部的同年哂笑以对。“三十万众,便是有大河方便运输也要相应数字的民夫才行,再加上友军什么的,估计要以六七十万人为准,七十万人,抛开当年秋收,从宽计量,得准备六百万石的粮食,若是战马多一些,耗费更多,而且还要准备两百万束干草……其余盐、醋、矾、干肉种种杂货……拢共给个大约之数,须先储备千万石粮草!而额外的钱帛赏赐,加上军需耗费,就简单一些了,比照御营大军一年正常耗费便可!换言之,小千万石粮草,两三千万财帛!国家需要有这般储备,才能确保北伐足够充裕!当然了,紧俏一点,以半年为期,而且考虑到中间十之八九能勾连一次秋收,减到五百万石粮草,一千五百万贯价值的财帛,也总能一搏的!”
“那好。”晁公武一言而断。“若是七八年嫌长,定在两三年好了,两三年间,养着二十四五万御营,你们这些想着北伐的忠臣且告诉我,如何还能再攒的起五百万石粮草,与一千五百万贯浮财?难道能凭空掉下来不成?”
包间内众人旋即沉默,这就是官家心头大患,也是重臣们也陷入为难的所在了……谁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赵官家肯定能让他封侯拜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