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2章

    大(上白下大)既狼狈而走,还带走了部分身侧精锐,这才使得水寨陆上水中全线失措,也才使得李宝从容杀入其中,肆意横行。

    且不提泼李三如何火场奋短兵,只说这边大(上白下大)逃出去,连马匹都未来得及带,只是三五百溃军从水寨东北角夺门而走,一路东行,便往濮阳而来。

    然而才走了三五里,回过神来,又回头来看水寨,只见彼处浓烟滚滚,带着云水之气直上天际,几乎要将天空遮蔽,什么烽火台也比不得,却又心下畏惧了起来……不过,脱离了战场之后,大(上白下大)畏的便不是火势了,而是畏的军法二字。

    话说,大(上白下大)本是吃了挂落的败军之将,鄢陵-长社之战前,他是堂堂渤海贵种领着一个万户的身份,战后,他因为战败之罪被贬斥到大名府做守将,没了正经野战军权,可名头尚在。

    然而,这不是后来此人不服处置,时常仗着自己是渤海贵种,在大名府整日颠三倒四,与人一喝酒便指着刘豫的事情和挞懒的处置在那里乱嚼乱刍吗?

    那些话传到兀术和挞懒那两家倒还好,可后来传到了如今国中渐渐得势的国相完颜粘罕那边后,却触怒了这位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权臣。

    于是乎,一道都元帅府军令下来,这厮直接就被撵来做了看船工。

    你还别说,自此他就老实了许多。

    回到眼前,今年虽是所谓暖冬,但这个暖指的是河流没有彻底封冻的那种暖,早上起来,黄河两岸的村庄井水照样结冰,地窖里照样可以藏冻猪肉。

    故此,大(上白下大)被烤的面红耳赤,胡子头发都燎成一片,完全狼狈,可逃至半路,回头一望,却又觉得冬日寒冷,一时颤抖起来……这要是就这么走了,怕是粘罕能一道军令杀了他!

    然而,如此火势,加上宋军神兵天降,想不通宋军如何变出如此规模水军的大(上白下大)又实在勇气尽丧,不敢回头。

    于是乎,青天白日之下,这位昔日提领万军的堂堂大将,居然便如白痴一般领着几百溃兵站在濮阳城与小吴埽中间的野地之间,望火发呆,进退两难。

    不过,这种场景没有延续太久,因为诚如张荣所想那般,如此成功的火攻,在成功的那一瞬间便已经惊动了二十里外的濮阳守军。

    濮阳守军当然也是愕然的,他们同样想不到宋军居然敢渡河主动来攻。

    不过,彼处守将高景山乃是个谨慎中有决断的大将,到底是在惊愕之余做出判断,应该就是宋军偷袭,但数量应该不多,所以,他匆匆点起城周边现成的两个猛安,尽量寻来战马,然后便仓促披挂起来,亲自率众来援,看看能不能挽回一二。

    走到半路上,正好遇到胡子已经燎干净,却又在那里瑟瑟发抖的大(上白下大)。

    高景山见到昔日渤海贵种如此姿态,一面心惊,一面却又稍起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心,便主动下马,上前递上随身携带的酒水囊袋,并好言安抚问询。

    “如此说来,宋军是大股船队、大股兵马自上游顺流而下过来,发起突袭了?”听大(上白下大)断断续续说了些情报,高景山望着火势极大的小吴埽,和空气渐渐有些显现的灰絮,一时蹙眉不止。“光是能装砲车的轮船便五六十艘,三五丈的那种寻常小船也得有两三百艘?而且水路放火,陆地不下五千众自后突袭,水上岸上,万余众同时发动,所以才瞬间得手?”

    “若非如此,兄弟俺何至于此?”大(上白下大)喝了几口酒,一时身体稍暖,却是连连顿足。“俺只两千兵,猝然被南人水师堵在水寨之中,三面遭袭……水上作战,咱们与南人相比,半点指望都没有,原本陆上不是不能拼命作战,但那火太大,自河面上烤过来,挨着黄河故道的那边根本立足不得,天威如此,与其说是被南军撵出来,倒不如说俺们是被火势给撵了出来。”

    高景山一时默不作声。

    话说,高景山这个人是有内秀的,另一个时空里,此人以外族身份,前期便为金军大将,然后又在金朝内部残酷而血腥的派系斗争中屹立不倒,一直到海陵王完颜亮主政时期,此人犹然是金军内部高层,确系是个人物。

    故此,此时此刻,此人闻得大(上白下大)此言,却已经有了个人的猜度和决断了。

    首先无论如何,宋军此番突袭都是破天荒的,无论是天降而来的水师力量,还是敢主动来河北进攻金军的姿态,所带来的震动感都是无以复加的。

    真的是无以复加,这种忽然摆在你面前,你却难以理解的事实,对谁都一样。

    大(上白下大)为此震动,他高景山又如何不震动?大(上白下大)为此畏惧慌乱,他高景山又如何没有些畏惧与惊疑呢?

    其次,畏惧之余他也并不完全相信大(上白下大)的言语,因为理性告诉他,宋军即便是来突袭,兵力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然后做到同时三面夹击,什么光是陆地袭击兵马就有五千……总共加一起五千还差不多。

    不过,其中一些言语倒也无法不信,比如说轮船上安装小型轻便的砲车,再发射泥丸和火药包,射程极广……这些东西,很多经历了南阳围城的金军将领都有过点点滴滴的描述,而金军宿将赤盏晖更是拿生命给所有人做了提醒。

    至于火药烧起来一发不可收拾,比油料还快,早在靖康中他们便已经遭遇过了,更何况还有如此火势肉眼可见。

    故此,高景山很快便在心中得出结论:

    其一,水寨和船只已然无救,这是典型的水火之威,且宋军已经得手,如今再怎么补救,都已经摆脱不了此战大败的结果,自己强行蹚浑水,恐怕反而惹得一身骚。

    其二,宋军兵力不多,且尚有部分兵马残留在水寨陆地部分,在进行短兵肉搏,还是有一定操作空间的。

    其三,自己作为濮阳守将,便是不想蹚浑水,也多多少少要做出姿态,不然都元帅府那里没法跟都元帅粘罕做交代。

    一念至此,这位金军万户,却是好言相对身前的‘渤海贵种’:“大将军,我有一言,就怕你不愿意听……”

    大(上白下大)如何不晓得对方意思,也是赶紧又灌了几口酒,愈发顿足:“高将军的意思俺如何不知道?只是今日之败绝不是俺不愿战、不敢战……”

    “大将军明白就好。”高景山面色不变,就在野地里打断对方。“不过你我交情摆在这里,大将军有难,我却不能不拉大将军一把!照大将军言语,水中船只已经无救,但宋军说不得还有些许步卒在水寨中。这样好了,我仓促过来支援,大队兵马尚在身后集结,不知何时能到,身侧只有两个猛安……但已经足够了。”

    大(上白下大)欲言又止。

    “大将军,此时须不是你能选的。”高景山正色提醒。“我现在将莫里野的猛安交予你,你自领着他们和你这些败兵往寨中反扑过去,若能有所斩获,说不得可以戴罪立功!”

    大(上白下大)半是感激,半是犹疑:“话虽如此,可眼下火势又如何?冲进去真能立足?”

    “大将军这不是明知故问吗?”高景山当即嗤笑。“此时你反扑过去,便轮到那些宋军陷入你之前的境地了,河中有火,身后又有咱们大金精锐来袭,立足不得的反而变成他们……就是要借火势夹击此辈!”

    大(上白下大)这才醒悟,却是第三次顿足。

    然后此人也不说话,只是直接举起酒袋,狠狠灌了一气,便双目赤红,直接翻身上了高景山战马,却是连道声谢都没有,就招呼了那个唤做莫里野的猛安以及自己溃兵往水寨蜂拥而去。

    见此形状,高景山全然不以为意,只是随便寻了一个马匹上马,然后一边下令散开搜索逃出来的溃兵,一边缓缓驱动剩下这个猛安,往小吴埽那大火场不急不缓地跟了上去。

    一来一去,天色渐西,而小吴埽处,河中火光稍减之余灰絮却越来越多。

    张荣张大头领早早在李宝突入水寨之后便亲自弃船上了河堤,然后旧堤与新堤夹角偏东的地方寻了个干净妥当的地方,摆了个小马扎。

    随即,其人一面捂脸,一面端坐于堤上,敞着胸居高临下遥望已经有些灰蒙之色的水寨内外,也不知是否在观察根本无法观察的战局。

    而他身侧,赫然只有一个女婿虞允文,一手举着一面张字大旗,一手学着自家岳父那般拿浸了河水的麻布,捂住口鼻,侍立在旁。

    后者是张荣同意李宝上岸突击后,协商作战方案时下达的第一个重要军令,不止是突击部队,其余人也都如此,没有布的,撕开衣服也要沾湿裹住……虞允文当时被一阵火场中的肉香给刺激到,呕吐不停,后面的都不大清楚,只记得此番军令和后来的扛旗军令了。

    也就是在这么一个场景之下,灰絮火光之下,金军骑兵千余忽然自东面偏北方向极速驰来。

    为首猛安,唤做莫里野的,遥见此处有旗帜,且旗帜规制不凡,知道是个宋军大官,便打了个唿哨,领着一两百骑转向此面,欲先来拿人。

    孰料,这厮刚刚转向河堤,尚有数百步距离之时,那旗帜后方便有几十处泥弹夹着火药包一起打来,将密集的金军骑兵打了个慌乱不及。

    与此同时,又有数百皮甲军士忽然自河堤后涌出,个个手持劲弩,严阵以待。

    为首的猛安莫里野面上被碎裂泥弹溅中,肿了好大一块,一时气急败坏,但眼见如此,却又只能狼狈归队。

    落在后面压阵的大(上白下大)看的眼皮直跳,却是愤恨向前呵斥:“如何这般蠢笨,没说河上有砲车吗?不要管这边,直接下马,给俺突入水寨便可,水寨中尚有宋军!”

    周围和前方金军骑士,闻得军令,却只是回头冷冷来看,而莫里野更是气愤之下放肆嘶吼起来,宛如野兽嚎叫。

    大(上白下大)情知自己口不择言,赶紧羞惭更正:“是俺喝多酒,心里又着急……兄弟们且随俺一起下马入寨步战,战后俺非但不取一点缴获,还会从家中取金银给诸位做谢礼!莫里野兄弟,事后俺必有格外一份重报给你!”

    言罢,此人主动下马,亲自持短兵率自家亲卫突入满是飞灰的水寨,而莫里野这才冷笑一声,下马率众随之突击。

    远远看见这一幕,河堤上的虞允文一时惊惶,便去看自己便宜岳父,但张荣只是捂着鼻子端坐,非只如此,那数百甲士也偃旗息鼓,重新回到了河堤下捂鼻歇息。

    就这样,足足半刻钟,耳听着烟灰火光一片的水寨内喊杀声迭起,俨然李宝部与这些忽然加入的生力援兵交战起来,张荣方才冷静回头下令:

    “把旗子给俺摇起来!”

    虞允文顾不得去捂口鼻,赶紧将旗帜努力举起,奋力去摇……这个时候,这位聪明的新科进士方才醒悟,感情自家岳父让自己在此,不是心疼自己晕船,而是看中了自己身材高大,摇起旗子来能举得高些!

    张荣的帅旗一旦摇动,河中便登时忙碌起来,先是数名潜藏在旧堤……也就是黄河北流故道中的残缺河堤,也是金军水寨天然外墙了……数名潜藏在旧堤之下的宋军水师旗手得到河中伙伴提醒,几乎是一起上岸,迎着尚有余威的火势,对着水寨方向摇动手中各种旗帜。

    而河中轮船上的士卒也奋力鼓噪呼喊,似乎是在呼唤什么。

    满面灰尘的虞允文一时不解。

    但也仅仅是一时,很快,便有前期突入水寨的皮甲短兵水军循着声音和旗帜,自灰蒙炙热一片的水寨中脱出,从河堤方向脱身,而且直接在接应船只的接应下,回到河上休整。

    好奇回头的虞允文清晰看到,这些人一回到河中,第一反应不是包扎伤口,而是在冰冷的河水中清洗、沾湿自己的裹脸麻布。

    这还不算,几乎是同一时间,原本在河中候命的张荣麾下水军统制官萧恩,不知何时早已经来到了张荣身后,此时却率领千余养精蓄锐已久的皮甲战士,同样是裹了沾湿麻布在脸,自张荣身后从容登陆。

    然后又在陷入目瞪口呆,只是麻木摇旗的虞允文身侧涌过,再度从水寨东南面攻入水寨,来了个梅开二度。

    “停了吧!”

    眼见着李宝和萧恩沿着河堤一进一退,利用水道和河堤的控制权完成轮换之余继续保持了突袭之态,张荣自然想起来关心女婿。“去河下洗洗麻布……也替俺爷们洗洗……然后再上来。”

    虞允文早已经看的心驰神遥,却是带着一股兴奋之态,下去匆匆给自己和张荣洗了麻布,方才再上来掌旗。

    然后,这位年轻进士递上沾湿麻布之余自然忍不住趁势多问了一句:“太尉……这般借水上之利从容轮换脱出,虽不比却月阵精巧,却算是大巧不工了,可有什么名称?”

    “俺虽不晓得啥叫雀跃阵,但这番把式还是有个说法的。”接过湿布的张太尉安坐如常,缓缓言道。“俺们水泊里素来都叫它水轮子……你之前吐的利害,没听到罢了。”

    就这样,萧恩率部再度自后突入,灰蒙蒙又带着火光的水寨之中登时喊杀声再起,而虞允文却因为一个‘水轮子’一时茫然起来。

    而就在张虞翁婿讨论兵法精髓之时,东北面两里之外,愈发灰蒙的天色之下,迎着愈发繁茂灰絮的高景山却是很快便收到了前方军情汇报——哨骑看不到水寨中的宋军从河堤撤出,却能看到河中宋军从水寨东侧河堤上涌出,塞入寨中。

    不用分析都知道,大(上白下大)和莫里野要有麻烦了,因为这下子又轮到他们被大火和突袭部队夹击了。

    但出乎意料,高景山依旧保持了冷静,并且依旧驻马于略显昏暗的旷野之中,望着漫天飞絮一言不发。

    又等了片刻,随着另一股哨骑归来,汇报了黄河主干道上宋军船只大约数量,这位金军万户方才开口:

    “高隆!”

    另一名随行渤海族猛安赶紧上前拱手听令。

    “局势已经清楚了。”高景山勒马从容而言,缓缓交代的清楚。“宋军只有五六千人,第一波和刚刚进去的应该都是一两千人,算上他们操弄船只的人手,这已经是极限了……照理说,此时应该让你攻过去,将两拨宋军彻底葬送在水寨里。但天色已经不早了,冬日又黑的快,还有火势不减,灰絮也越来越多,河堤还有河道也是人家的掌握……所以你过去,能战便战,等到咱们大部队来源当然极好,可若觉得其中辛苦,却也不必恋战,只要打穿第二波援兵,汇集了莫里野,然后带他们出来,便算你功劳一件!去吧,我在这里看管败兵、收拢部队,等你回来。”

    那高隆明显是高景山心腹,只是微微一拱手,便兀自引兵疾驰向东而去。

    一个猛安一千人,一多半是标准的猛安-谋克制度下的骑兵,一小半是汉军补充兵,但此番高景山为了支援迅速,连汉军补充兵都携带了战马。故此,一时军令既下,真如千骑卷平冈一般阵势惊人,再度循着前一个猛安的路迹,往水寨而去。

    诚如高景山所言,冬日天黑的极快,而此时灰絮愈发茂盛,天色也显得渐渐昏暗,但如此动静却是半点都遮掩不住的……河堤上,张荣和虞允文看的清楚,其中,后者到底只是个第一次上战场之人,依旧如之前一般为之惊惶起来。

    “摇旗!”眼见着金军下马自水寨东北面涌入,张荣依旧不慌不忙,等了一阵子方才发令。

    虞允文慌乱一时,却还是匆匆摇旗。

    而这一次,却还是动静依旧,河堤之上,其余旗手齐齐呼应,河中一时鼓噪……虞允文却有些不解,上次摇旗,自有萧恩率部塞金军之后,如今摇旗,又有谁能去?

    一念至此,这年轻进士到底是忍耐不住,却又再度回头去看,结果正见到一人着皮甲,持短兵,裹着湿布自身后过来。

    临到跟前,虞允文才看的清楚,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撤退到河上的泼李三李宝!

    萧恩且站且退,借着河上轮船砲车掩护从容登上河堤休整,而已经休整了片刻的李宝和之前撤下来的部队却又自河中转向这边,然后重新涌上河堤,故技重施,直扑水寨而去。

    而这下子,虞允文方才醒悟,为何这个战术叫做‘水轮子’了。

    眼下场景,可不就是如一支水轮子在黄河冲击下翻转不停,然后却让自己一方的部队借着水上之利,始终出于优势突击状态吗?

    且说,他原本还想劝说自家这位便宜岳父从河对岸运送一些宋军过来的……之前着火之后,已经有不少宋军汇集黄河南岸观战了……只是想到船只有限,一旦金军大股援兵到达,未免不能撤退干净,这才犹豫不决,没有下定决心的。

    但谁能想,这位张太尉、张大首领,水上之能,如此了得?如果说之前虞允文称这番水上轮换技巧堪比却月阵属于拍老丈人马屁,但此时却是彻底坚信,有些东西,的确堪称大巧不工!

    回到跟前,李宝再度自后方杀入水寨,金军在寨中混沌一片,根本不知道来了多少宋军,只觉得背后的冲击力绵延不断,将他们逼往河畔,而河畔炙热之余,却是灰絮极多,喘气都难,确系难以立足。

    实际上,根本没有三五次轮转,落日之前,随着萧恩第二次突入,也就是这个水轮子以黄河大堤为轴转了两圈整的功夫而已,被连番拍在水寨中的金军援军便彻底支撑不住……他们真不是被宋军活活拍死的,与其说是宋军强横,倒不如说他们被自己的铁甲、被空气中的灰絮、被难以降下的火场炙热感给逼的活生生丧失了战斗力……灰絮是真没想到有这般威力,至于温度和铁甲,他们原本是指望着一击而中的,却不料反而成为累赘。

    两个猛安,高隆与莫里野合兵一处,奋力率残兵脱出,而大(上白下大)却为人亲眼所见,被宋军斩于乱战之中。

    对此,立在水寨东北面,带着一群残兵看管着数千匹战马的金军万户高景山只能掩着鼻子默然肃立,听着水寨中隐隐传来的喊杀声不置一词……那是如大(上白下大)一般,被烟灰与高温困在水寨中的零散金军,数量不知道有多少,只能等事后检查尸体来断定了。

    渐渐的,夕阳尽显,宽阔的黄河北流道口霞光一片,河北面小吴埽内虽已无太多明火,却依旧赤红燥热,而漫天灰絮更是给天地带来了一丝别样色彩。

    当此之时,金军大队终于来援,而坐镇河堤的张荣也从容下令收兵,转回河上。

    一时间,欢呼之声响彻于河上,便是河对岸匆匆汇集的几股宋军也得知本方大胜,隔河远远呼应。

    而眼见着各部纷纷转回,坐了许久张荣方才收起马扎,准备最后一个撤走上船。

    不过,也就在这时,一骑金军无兵无甲,借着最后一丝余光迎着灰絮持白旗疾驰而来,驰到跟前,白布早已经灰迹斑驳,却是勉力驻马于一箭之地开外,然后趁着欢呼鼓噪空隙奋力大呼:“大金开德府守臣,万户高景山高将军遣使有问,宋军水师主帅是何人物,可否留下姓名?!”

    张荣敞着怀坐在堤上半日,满面满身俱是黑灰,闻言却是扔下手中早已干燥不堪的麻布,然后猛地回头。

    河上就近的欢呼士卒,借光线看的清楚,却是基于本能纷纷一滞,继而波及到了河上几乎是所有军士……而一片寂静之中,同样变成灰人,但只有嘴巴鼻子一片白的虞允文也匆匆举旗重新立定。

    “回去告诉姓高的,俺是何人不必来问!”张荣本就面黑,沾满了黑灰也不显,便只一手叉腰,一手遥遥相指,拿出当日水坡之上唱渔歌的嗓门奋力相对。“只要你们这欠肏记住,日后黄河上须不是你们金人说了算,如此便可!”

    此言既罢,其人兀自带着女婿下堤登船,然后数百船只在河中陆续启动,波光粼粼,归河南而去。而这位当朝太尉、节度使、御营水军都统制周遭,却是在亲自划着一艘小船的统制官萧恩带头之下,渐渐唱响一首渔歌出来。

    正所谓:

    “爷爷生在梁山泊,秉性生来要杀人。

    斩过火并无义汉,杀过金人鸟将军。

    英雄不会读诗书,只在梁山泊里住。

    一朝入得黄河上,便要横行天地间。”

    那使者初时被骂的茫然一时,但此时听得这歌,却是一时骇然……梁山泊张荣之名,缩头滩之战,金人哪个不晓?

    便匆匆拔旗归阵来报。

    不过,也无须他来回报了,歌声悠远,惊响黄河两岸,远处听得渔歌的高景山早已经释然起来——若是梁山泊张荣当面,想来都元帅府多少会容忍此败吧?

    日落之前,宋军水师便已轻越大河,重归南岸。

    片刻之后,日落天黑,双方算是彻底罢战,唯独映照于幽光之下、位于双方之间的黄河流水亘古不停,不舍昼夜。

    第四十四章

    小问题

    张荣得胜归来,宋廷一时大振。

    没办法,天险这种东西带来的安全感不是其他能比拟的,尤其是对底层民众和不知兵的官僚们而言。

    而且说实在话,有时候真不能怪他们无知或者盲从,主要是大宋朝的军队就没靠谱过,相比较于军队而言他们宁可相信一条河或者一座关卡。至于军队为什么不靠谱,那就不好说了……有些事情,是很难说清楚谁是因谁是果的,天知道是因为三易回河之类的事情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孱弱,还是军队战斗力孱弱无度导致了三易回河。

    不过,无论如何,最高层心里总该有个最终的谱,那就是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当然了,这个德指什么,恐怕还是有分歧的……或者说,要真是上下一心,左右一体,大宋朝早就殖民到狮子国了,何至于建国一百多年燕云都没复,反而沦落到为了首都跟前的大河中段控制权归属而一时振奋难名呢?

    回到眼前,不管这个德指什么,也不管这次攻击到底会引来什么后果,身为官家的赵玖也好,几位朝中靠谱的宰执重臣们也好,普遍性都没有去阻止朝廷内部和民间的这种振奋,因为老百姓确实需要这种安全感来慰藉自己。

    而且,这种安全感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

    还有十来天就要过年,过完年就是建炎四年了,而这意味着靖康之变马上就要迎来辉煌的三周年……这倒不是说这种破事值得一年一庆,而是说经历了这么久,复杂的人心一面厌烦了战乱,所谓人心思定;一面却又习惯了战乱,习惯了动荡。

    所以,尽管黄河一线依旧风声鹤唳,尽管荆襄南部以及广南北部的落后地区依旧盘踞着大量公开叛乱的叛军(这是靖康之变引发的最直接内部创伤,短时间内实在是管不着),但各地的经济也在渐渐恢复,之前靖康之变引发的全面失血症状也在清楚无误的愈合之中。

    最明显的一个迹象,便是南下的流民渐渐融入当地,商旅重新活跃于各个地方,淮河以南的各地税收开始大面积回暖。

    而此时,黄河这种战略分界线的夺回(最起码可以这么宣传),对工商业、农业生产的恢复毫无疑问是一记强心针。

    宰执们肯定不知道啥叫强心针,但大略意思却是清楚的。

    不过,面对着如此干脆利索的大胜,面对着所谓对农工商业恢复的可喜期盼,朝廷却先陷入到了年末的财政危机中。

    原因嘛,肯定不是突击花钱花多了。

    实际上,大家多少都能猜到……那便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一战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可是封赏怎么说?

    而且,由于梁山泊之前的特殊立场,朝廷在搞御营编制的时候,在往东南、荆襄加税的时候,从头到尾都是没有什么御营水军这一份的。

    可是现在搞出来这种大胜,正常的封赏也好,将这支军队急切收拢稳固在黄河上也行,粮食暂不提,可这股子钱帛从何处出?

    而若不将这支力量迅速整编纳入朝廷财政,便是东京城的百姓怕是都不乐意。

    “可不可以印些交子?”

    毕竟是老道的官吏,这日文德殿议政,说到这个窟窿,刚刚起了个头,许景衡许相公便有备而来,直接提出了一个可行方案。“仿昔日益州交子务,在东京设立交子务……”

    交子便是纸币,而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广泛使用的纸币,而且非常成功,是上过历史书的典范,坐在御座上的赵玖当然知道。

    不过,这位官家闻言先是本能颔首,但稍作思索后却又缓缓摇头:

    “之前巴蜀赵开改革西南财政的时候,朕曾专门过问过益州交子的事情,所以知道,发交子,首先要有准备金,其次要有信誉担当。当年益州交子务以三十六万贯钱为准备金,发了一百万贯的交子。而且,彼时还是太平年月,朝廷稳定,人心安泰,还有十几家蜀中富商联名供给信誉,这才成功。如今东京这里,既然乏钱,又临前线,那哪里来准备金?又哪里来的人心安泰?能发多少?若为了这几十万、一两百万贯的钱,徒劳毁了朝廷交子的信誉,反而得不偿失。”

    “有一点是一点。”许景衡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东京周边的御营中军军饷、朝廷官吏的俸禄,都现在东京城城东户部官库内,何妨以这些钱做个准备金,先发个几十万贯的交子?”

    殿中一时寂静。

    而片刻之后,御营都统王渊却也无奈硬着头皮请教:“许相公,下官冒昧,便是如此,时间仓促,也来不及印制交子吧?”

    “我的意思是,将御营中军军饷和百官俸禄,一分为三,先拿出两份来,分别给御营水军充作赏赐、军饷,给御营中军、百官做正常供给,先把这个年给过了。”大殿之上,最高层的会议之中,许景衡也懒得做遮掩。“然后再以剩下一份做准备金发交子,尽量整饬个几十万贯的活钱出来,以图接上后续财赋转运。”

    殿中愈发安静。

    话说,许景衡说拿这笔钱发交子的时候,在场诸人就已经有些气氛不对了。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问题不在于如何使用这些小技巧达成财政顺畅,而在于既然出现财政漏洞,既然要拿御营中军和百官的钱发交子,就注定有人要领交子!

    而眼下,御营水军作为刚刚立下大功,为朝廷所着力拉拢的对象,这个交子就不大好发到那边手里,所以,这件事情就有了一个注定的结果……朝三暮四也好,朝四暮三也罢,先过个好年也行,后过一个好的上元节也罢,反正总得是御营中军和中枢百官去领这个交子。

    然而,交子终究是交子,不是实实在在的钱,哪怕有着所谓信誉和成例,在这个年头,也注定是要有兑换折扣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