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5章

    恍惚间,那已经一整年之前的事情了。

    第二十二章

    重典

    四月十八,襄阳内乱,范琼麾下两员大将,左军统制韩立下令全军出降后不知所踪,右军统制王俊则联络范琼直属牙兵起义,直接捆缚了范琼,献出了襄阳城。

    当日晚间,呼延通便率先冒雨引兵渡河,急行军入城控制了城门。

    而此时,宦途多舛的官家御前爱将刘晏却因为汉江水涨,连着那位小辛统制将将来到城西二十里外,俨然阴差阳错,又错过了一场大功劳。

    当然,这些都无关大局了,翌日一早,赵官家便引御营中军主力渡河,并于中午时分汇集刘晏、辛永宗二将一起抵达襄阳城下,却又让王德、傅庆二将先入城中,协助呼延通彻底控制城防。

    到此为止,前后十六日,范琼之乱便告平息,堪称神速。

    不过,官家既然亲至,就免不了要亲自做一些扫尾工作了。

    “林卿一大早让心腹家人送来的信件,朕在路上看了,大略清楚了城中事情……这都是范琼的家眷?”

    中午时分,赵官家来到襄阳城,却并未留驻城中,而是直接骑马穿城而过,在城南一处地势较高的大坑前寻到了自家心腹近臣小林学士,但来到此处,眼见着土坑旁满是尸首,尤其是其中还有几具年轻女子的尸体,却又不免蹙眉相对。

    “臣惭愧……”小林学士见到官家来此,也是从稍显失神的姿态中回过神来,然后躬身行礼。“臣实在是没料到那范琼竟如此乖张,先活剥人皮,再砍杀妻妾亲女。”

    赵玖并未答话,而是被马蹄侧最近的一具尸首所吸引……借着中午时隐时现的阳光,赵官家看到清楚,这具尸首只是一个十六七岁富家少女的打扮,伤口有足足三四处,且都巨大无比,以至于身体的一半因为染了血渍殷红一片,而另一半却又因为失血过多显得干枯苍白,再加上对方身上这套鹅黄色的衣服,沾着下面黑褐色的泥水,着实引人注目。

    “这是范琼的女儿……”小林学士愈发不安。

    “动不动就要杀自己家里的女人,好人也杀坏人也杀,全然不顾是自己惹出来的祸。”赵官家面无表情看着这具尸首,却是终究不免一叹。“好不容易遇到个有担待、稍微顾念点家眷的,却又是个汉奸……朕听说范琼居然没死?”

    “是。”原本还有些慌乱的小林学士却忽然冷静了下来。

    “可以理解,千古艰难唯一死,这种事跟杀妻杀女一样都是史书上大丈夫的常事,朕看那几位将军,还有刘参军都并无讶然之色,想来前两年便已经见惯了这等事端。”赵官家望着身前巨坑若有所思。“林学士又是什么意思,朕看你似乎有话想说,昨日信中并未尽言?”

    “是。”小林学士躬身相对。“臣还是要当面请罪,其实昨日臣便该将范琼处置了,不让官家为难,但那王俊利欲熏心,以为奇货可居,臣居然不能命令他,着实惭愧。”

    赵玖双手握住马缰,似乎稍有不解:“且不说王俊,你为何觉得不能处置范琼会让朕为难?”

    “自靖康以来,范琼屡屡作恶,罪该万死,而官家又素来嫉恶如仇,但身为官家,明正典刑以正法度才是正途……”小林学士尴尬低声以对,官家身后的几人,诸如王渊、刘晏、呼延通等人也是赶紧自觉勒马向后。“臣本该为官家分忧,不让官家担负恶名,却实在是无能。”

    “想太多了。”赵官家微微一叹,复又抬头看向头顶艳阳。“你是什么人?家中一堆进士,又是所谓词臣,富贵荣华里泡出来的,此番举止已经胜过不知道多少人了。至于朕……范琼自先做下这等罪无可赦之事,其他人凭什么怪朕手段狠一些呢?再说了,朕也不是什么英明神武的十全仁义之君,也不想做仁宗……你知道刘豫在济南给陈东、欧阳澈二人立庙了吗?朕哪还有什么名声?”

    “……”

    “不过,真没有什么可以搪塞人的言语吗?”赵玖复又低头笑问。

    “有的。”小林学士一直低头望着脚下尸首,闻言只是沉默片刻,便恍然抬头应答,言语坚定。“《周礼》有云:‘刑乱国用重典’。而汉末郑玄生于乱世,乃注曰:‘‘用重典’者,以其化恶伐灭之。’正如官家所言,范琼既然做下种种恶事,那便怪不得官家化恶伐灭了!”

    “乱世须用重典……朕还以为是魏武的言辞,没想到居然是儒家经典吗?”赵玖恍然想起了某个喜欢排数据的低端游戏,继而又想到了某些高端影视剧中的操作,却是点头不及。“既然经神都说了,朕就不矫情了……先不用埋葬这些人,取一口棺材来,再把范琼押来。然后城中诸将,让呼延通留守,其余一并过来观刑。”

    “一并?”小林学士微微一怔。

    “不错,御营中军自王德以下,降兵自王俊以下,全都来观刑。”

    小林学士听得清楚,不再犹豫,而是行礼告退,自去传令安排,而赵官家则在马上安坐,动也不动。

    至于周围跟来的刘子羽、刘晏、王渊等人,原本因为官家和小林学士交谈的缘故稍作回避,此时闻得如此传令,知道要动大刑,本该有所进言……但不知为何,待见官家匹马立在尸首堆中,一言不发,他们几人面面相觑,居然不敢上前。

    而又等了一阵子,可能是棺材这个玩意比较紧缺,也可能是各部军官召集的比较慢,足足半个时辰后小林学士方才折返。

    不过,既然是天子口谕,各部军官,尤其是降兵中的军官,如何敢怠慢,所以自王俊以下纷纷弃兵甲列队于土坑周遭。

    “太阳都偏西了,”赵玖看到棺材和早已经瘫成一摊泥的范琼一起被抬来,却是没有任何多余言语,也没有说什么召见一下,质问一下,或者对那些军官发表什么演讲的意思,便直接下令。“速速处置了此人!”

    “敢问官家用何刑罚?”事到如今,小林学士也无顾忌,便咬牙相询。“所谓大刑用甲兵自不提,官家此番出征便是此意了……其次用斧钺,而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官家准备用哪个?”

    “这些不人道,也太血腥了。”赵玖连连摇头,仿佛半个时辰前与这位学士说什么‘不矫情’的不是他一般。“朕身为圣天子,怎么能用这些呢?非只如此,李相公当日让朕与他有过言语的,说是不会杀他,既然如此,便得履约才行,否则李相公那里朕没法交待。”

    小林学士沉默了下来,而不远处瘫在地上的范琼居然也有了一点动静,周围军官群中更是一阵骚动。

    “直接将他放入棺材里,钉死了,抬到坑下。”赵玖根本没有理会周边动静,而是继续言道。“然后将他的妻妾儿女,还有其他死者一并下葬,用土埋掉夯实好了!”

    小林学士陡然一怔,但仅仅是片刻后便立即回头看向了身后的刘晏。刘晏早已经头皮发麻,但身为随行的御前班直最高将领,也是躲无可躲,只能回头下令。

    头皮发麻的不止是刘晏,随着赵官家这道命令,随着数名甲士将捆绑严密却又完好无损的范琼塞入棺材内,随着入棺之后方才醒悟的范琼哭嚎不断却也无法阻止甲士下钉钉死棺材,随着动静极大的棺材在坑底被尸首层层遮盖以至于渐渐无声,周围将领只觉得浑身冰冷,偏偏无一人敢离去。

    甚至小辛统制中途无奈,还哆哆嗦嗦将自己存下的一颗光头匆匆投入其中。

    而赵官家立马在旁,全程旁观范琼被活生生下葬完成,便百无聊赖起来,然后也不多说什么,直接转身,就准备入城歇息。

    不过,一片小心翼翼之中,被诸多御前班直与要员簇拥的赵官家临行到一个张大嘴露着豁牙的将领身前时,却又忽然勒马停住,并和气询问:“卿便是王俊?”

    “是……臣参见官家!官家万岁万岁万万岁!”王俊明显有些失神,但醒悟之后便不顾地上血污泥渍,直接伏地叩首。

    “你此番作为朕都知道了。”赵官家望着此人微笑言道。“襄阳城能不战而破,你居功至伟,说吧,你要什么赏赐?”

    王俊当然是想继续做自己的统制,甚至还想继续驻扎在襄阳城,因为他在此大半年,早已经在此处娶了爱妾,置了产业。

    实际上,这个豁嘴之人也几乎便要将这些话脱口而出。

    但是,等王俊刚一抬起头来,迎上背光立在马上的官家,望着对方那略显模糊、似笑非笑的表情,再加上刚刚范琼在坑底那不似人声的嚎叫,却是陡然一惊,然后强行将那些准备好的言语咽了下来。

    非只如此,鬼使神差一般,此人复又在烂泥中低头叩首不及,再抬头时满脸泥污之上居然泪流不止,言语也哽咽起来:“好教官家知道,臣本是个有罪的混账,明明是官家的臣子,却随范琼这逆贼多有不义之举……这是大大的不忠!而范琼虽然是个杀千刀的混账,可臣到底是受了他的提拔,这次献城虽然说因为臣对官家的一片忠心与对满城性命的计较,并没犹豫,却也到底是不够义气的!臣这种人,哪还有脸讨赏赐?!官家不杀臣,臣就感激的不得了了!”

    赵玖认真听着此人的漏风口音,全程都没有打扰,待对方说完,方才居高临下,微笑相对:“功臣就是功臣,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岂不是言而无信,让天下人笑话?”

    地上那豁嘴之人,只是叩首,并不敢多言。

    “是这样的,之前便听林学士说,你在襄阳安家置业已经许久,也不想离开,而且他还说你是个有奇节之人,是个知忠晓义,难得有道德的君子……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赵官家依旧言辞温和。“不瞒你说,小林学士着实推崇你,而朕也着实喜欢你,便想存心抬举一番,你觉得如何啊?”

    “臣都听官家的!”王俊还能说什么,只能再度叩首,赶紧表态。

    “林学士。”赵玖回头看向身侧林景默。“你看这样行不行,朕最近不是正让各军州的城镇,见到大军前来,第一反应也是严守不纳。

    一句话,很多人幻想的那种赢粮影从,让人热泪盈眶的场景,根本没有发生,因为根本就没有人出现。

    那么也难怪重回故地的赵官家和几位随行近臣心情如此沉重,更难怪身为东京留守司推官的郭仲荀心中忐忑,做此姿态,让一名队将来表演君民一家亲。

    赵玖回过神来,情知是被人误会了,他哪里是在意这个?

    须知道,今日这中军龙纛下,所有人都有资格感时伤怀,唯独他一个第一次来到东京的人绝对没有什么感想……他之所以沉默,乃是因为见到这些军士尚有秩序,所以晓得自己入城之后十之八九要面对宗泽。

    换言之,其他人是近故地而情怯,赵玖是近人而生畏。

    他不知道宗泽会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他,而他又该用什么姿态和方式来面对宗泽。

    “大家,要不臣代官家安抚一下?”眼见着赵官家久久不言,越靠近旧都越主动的内侍省大押班蓝珪主动出言。

    “朕去看看吧。”赵玖回过神来,却又微笑相对,然后便直接翻身下马,往前方而去。

    其余人不敢怠慢,赶紧蜂拥相随。

    “臣,常宁左厢第六军第三指挥都头,无为军贝言叩见官家。”来人见到赵玖下马往此处而来,却是远远便扬声报上官职姓名……都头就是百人队队将以往的正式称呼,常宁是军号,无为军是籍贯,很明显,这个作为前来查探验证的队将是个口舌伶俐之辈。

    “起来吧。”赵玖来到跟前,也立即免礼。

    “官家再归东京,臣等实在是欢喜的紧……”这姓贝的队将爬起来,顺势按照套路奉承了一句。

    不料,赵玖闻声反而失笑:“果然欢喜吗?”

    “果然欢喜。”贝言心下先是愕然,复又一惊。“官家回銮,怎么可能不喜?何况官家来此,必然是南边王师大胜了。”

    “王师固然是胜了,可金军未去,朕若来此,东京日后必为金军主力趋向,你们十之八九要为之赴死,也能喜吗?”赵玖继续微笑相询。

    “臣……”贝言只是微微一怔,便赶紧再度叩首应声。“臣等愿为官家赴死!”

    然而,贝言是个伶俐人,他身后跪着的士卒却没有这么好的脑子,却是愕然一片,只是看到队将又跪下,然后慌乱跪下罢了。

    很显然,这些人对官家到来只有仓促和慌乱,对金军可能来此,更只是紧张和畏惧。

    “不过,朕来此处也是有好处的。”赵玖重新笑道。“最起码东南、巴蜀、荆襄上的钱帛是能带来一点的,这次把金军撵走,军饷便能发回来了……这几年,辛苦诸位留守东京了!”

    听到这里,这支部队的士卒方才有了几分振奋之意,而这贝言也是陡然一喜,直到看见官家笑眯眯来看自己,方才赶紧低头再言:“臣等不辛苦……”

    但一语既出,以此人的伶俐,却也是有了几分艰难姿态。

    赵玖点点头,没有再说话,却是转身归队上马,催促全军进发了。

    就这样,到了傍晚时分,月亮微微显现的时候,赵官家的龙纛却是终于从南薰门进入到了东京城内。

    这时候,城中上下早已得知赵官家重返东京,预想中的士民挥泪相迎的场景也多少有了点模样,胡寅等人也都按捺不住,沿途泪流不止……

    然而,东京城经过靖康之变,人口损失极多,偌大的城池(可能达到50平方千米)如今却只有一二十万人口,具体到闻讯后能赶来的东京父老,不过千余人罢了,这么点人,分布在极为宽阔御街两侧,显得极为稀疏,还不如闻讯而来接应的城防军人数多呢。

    如此情形,再加上天色将黑,赵官家却是没有耽搁,他拒绝了东京留守司来迎官员往大内而去的建议,而是在进入朱雀门转入内城后,直接往宗泽所居的汴水侧枢相府而去。

    临到府门前,早有宗泽之子宗颍于门前跪迎,很显然宗泽也早知道赵官家来此的讯息,然后早有准备。

    见到如此,赵官家反而无话可说,只是稍微安慰宗颍几句,便随对方踏入府中。而只行到正堂之前,便看到一精瘦老者,须发灰白,着粗布衣,披着一件灰不溜秋的毛氅,为侍从所搀扶,正立于门内,死死盯着门前。

    赵玖不敢犹豫,即刻上前,准备自己扶过对方。

    然而,临到跟前,尚未碰到对方臂膀,尚未全黑的暮色之下,月光之中,这老者便忽然冷笑相对……其人气息不稳,语调也缓慢,俨然身体虚弱,唯独言语格外清楚,却浑不似病入膏肓之人:

    “官家这是见臣要死了,抢着来收东京留守司兵权,以防大位不稳呢?还是在南阳失了人心,想要借东京城糊弄一下天下人呢?”

    堂前明显哗然一时。

    而躲无可躲的赵玖微微一怔,却是依旧上前从侍从手中扶过对方,然后正色低头相应:“两者都有,让宗相公见笑了。”

    这次,轮到宗泽微微一怔,继而无言了。

    就这样,二人一个立在门内,一个立在门外,交臂而立,等了许久,门内之人方才叹了口气:“元宵佳节,官家重归故里,臣为守臣,便是再乏物资,也得请官家入内一饮……”

    闻得此言,身后南阳、东京群臣明显释然下来,而赵玖却为之紧张,继而愈发认真起来。

    然而,想了半日,他也只能扶着对方,正色说了一句:

    “辛苦宗相公了!”

    第七十三章

    各问东西(下)

    君臣二人稍作应答,算是‘寒暄’完毕,便一起缓步进入堂内。

    这个时候,赵玖到底是察觉到了对方身体的虚弱,确定对方应该只是回光返照之类的状态了。因为当他搀扶着这个年轻时曾经游学天下十载,以身体健壮、言行粗粝而出名的人物时,已经几乎感觉不到手上的重量了。

    不过,愈是如此,赵玖反而愈发小心起来……因为这个时候的‘宗爷爷’,对于他这个官家而言反而是‘无敌’的。

    实际上,非止是赵玖,如胡寅这种什么号称半相的御史中丞,如林景默这种什么官家文臣心腹的内制,如蓝珪这种什么内侍省大押班,见到刚才那一幕,稍微一想,明白关节之后,都有些小心翼翼,而如万俟卨、王善、郭仲荀等人,甚至有些诚惶诚恐。

    但不管如何,此时既然来了,也由不得他们了,只能各自面面相顾,然后小心入堂。

    “都如此小心干吗?”宗泽自在赵官家的搀扶下坐到预备好的左手第一位中,又唤来儿子到身边伺候,眼见着赵官家随后干脆落座,其余人却不敢动,也是不由再笑。“莫非是嫌我这里招待不周吗?今日只是私宴,大家不要因为官家在此便有了约束。”

    官家才没有约束呢!

    胡寅等人愈发无奈,却只能硬着头皮坐下,然后既然宗相公开了口,又不敢按照公宴规矩以官职排位的,反而按照往年官场私宴风俗,以齿序出身相论排座,最后居然是郭仲荀、林景默、胡寅四个进士按齿序跟到了左边,而蓝珪、万俟卨、刘晏、王善一堆乱七八糟的人小心坐到了对面。

    宴席很粗糙,酒也不好,菜也不多,当然了,众人提心吊胆之下,也都没有享受的心思。

    “听说官家鄢陵打胜了?”

    果然众人落座,才勉力用了一些菜,尚未斟酒,刚刚还开口说是私宴的宗泽便复又追问不及。

    “好教留守相公知道,鄢陵确实大胜。”旁边郭仲荀闻言,精神一振,赶紧出言。“十几个猛安,俱被全歼,万户蒲察鹘拔鲁也被诛除,中牟敌退,完颜挞懒也……”

    “我在问官家。”宗泽勉力扭头去看了一眼自己的推官,后者只是被一看,便低头不敢言了。

    “确实如此。”赵玖倒也干脆。“不过此战是被逼入绝境,不得已死中求活,而既然是拼命之举,起因便不值得称道,且结果也尚未见分晓。”

    “暂不说为何而起,只论结果还是有些说法的。”舍内烛火之下,宗泽复又眯眼仔细看了眼赵官家,然后缓缓摇头。“宋金交战五载,胜少败多,每一胜都足以称道,何论是如此大胜?依照老臣来看,长社既复,五河之地便重归王师之手,金军被隔断南北,这局势已然是活了……”

    “朕不敢苟同。”赵玖也摇头不止。“金军东西两路二十余万户,举国怕是有三十万众,区区十几个猛安,不足以动摇大局,且此战最终结果,还是要看韩世忠、岳飞这几日情况再说的。”

    “那怎么才算有结果呢?”宗泽低头略微思索,敛容再问。

    “其实依朕来看,不管胜败,将金人尽快逼过黄河才是唯一要务。”赵玖依旧干脆。“只求尽量不要耽误河南春耕……”

    “这倒也是。”宗泽依着自己儿子手臂,若有所思。“官家是天子,本该从高处着眼……但毕竟是王师大胜,做不得假,且韩世忠、岳飞都是将才,想来大局也不会耽搁……还是饮胜一杯,为王师贺。”

    堂中众人各自松下半口气来,然后赶紧凑趣举杯,便是宗泽本人也勉强在儿子举起的杯中轻啜了半口。

    不过,随着众人落杯,下一刻,随着这位宗相公继续开口,所有人却是再度紧张起来:

    “官家,杜充堂堂大臣,不知又为何被官家亲手杀于堂上?”

    “其子杜岩亲自出首相告,杜充与挞懒相约不战,有违昔日八公山明诰……”赵玖已经回复简洁利索,但言至此处,反而兀自一声喟叹。“其实,即便是以此而论,犹然可杀可不杀,只是若不杀他,一则不能妥当取得兵权,震慑东京留守司诸统制官,以求即刻出兵;二则,朕心不能平!”

    “官家今日着实坦荡。”宗泽不由笑对。

    “对上宗相公,朕不敢不坦荡。”赵玖从容拱手相对。

    “既如此,臣依然好奇一事……官家因何不能平?”宗泽似笑非笑。

    “因此番逃出南阳往鄢陵收兵,沿途损兵颇重。”赵玖耐心作答。

    “臣不信。”宗泽忽然摇头。

    “为何?”

    “昔日在河北,官家连自己父兄、母妹都未尝顾及,如何能体恤顾及寻常士卒?”宗泽语气依旧平淡,但言语内容却隐隐又有了几分凛然姿态。

    堂内其他人,若是有心脏病的,怕是早已当场犯了,走的比宗相公还快一步,但即便是没有病,不少人也恨不能立即遮住自己耳朵,至于素来有主见、并表达无忌的胡寅,此时也几乎要忍耐不住。

    但赵玖沉默了一下,却也跟着这位‘人之将死,万事无忌’的宗相公来了个石破天惊:

    “一家人哭,何如一路人哭?兵祸连结,天下纷乱至此,死难者数以百千万……身为天子,当着外人的面,当然要说一下孝悌,但其实哪有功夫顾及区区一家人?朕本该想着军械粮草钱帛,顾及士卒守臣城池,以求天下早日太平才对,别的不足为论。”

    此言既出,第一个有反应的,却是御史中丞胡寅,其人当即从案后站起,面红耳赤、意欲作言,却竟然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怔立彼处。

    而宗泽与赵官家一起回头看了眼此人,也都不以为意,而是继续相对攀谈,宛如说什么闲话一般:

    “昔日在河北,臣亦未尝见官家想过天下太平。”

    “且不提落井之事,只是将心比心,昔日在河北,朕何尝想过会成什么官家?”

    “如此说来也有几分道理,只是这个道理用在二圣北狩前尚可,二圣北狩后,官家又何故急匆匆弃河北士民,南下渡河登基呢?且登基后,又何故尽废河北布置?”

    “想来是朕彼时年轻,为黄潜善、康履等人魅惑,且心中无成见,一时沮丧,失了信念,也是事实……这种事虽是忘了,但也确实是朕错了。”赵玖缓缓相对。

    宗泽听到后面半句,沉默了下来,许久之后才喟然相对:“老臣就不计较什么落井忘了往事的言语了,但官家今日坦诚的过了头,莫非是觉得臣是个将死之人吗?”

    “朕发自肺腑。”赵玖依然平静。

    “官家今日言语,其实颇有道理,但恕臣不信。”宗泽缓缓摇头。

    堂中气氛再度凝固,其余陪坐之人彻底无奈。

    其实,这里不用谁精明谁愚钝,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便是如今抗金立场极为坚固的官家在同样是抗金典范的宗相公这里有个过不去的坎——无论如何,赵官家都无法解释自己在建炎元年年中前后放弃两河的举动,也根本无法弥补。

    你说你抗金,之前是谁扔下了两河跑去急惶惶登基的?

    你说你打了大胜仗,灭了十几个猛安,一万多人呢,敢问两河百姓有没有两三千万之众?

    你说你如何如何辛苦,如何如何艰难,敢问有人家宗泽宗相公在这里一穷二白豁出命来维系旧都、抵抗侵略艰难?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换成其余所有人,赵官家还能安抚一二,说一句‘以待将来’,叹一句‘且观日后’……可人家宗相公七十多岁病入膏肓的人了,马上就要死了,怎么让他以待将来,且观日后?

    平心而论,所有人都知道赵官家此番做的已经很好了,甚至追溯到淮上那一战时便已经很让人满意的过了头,但很可惜,唯独面对着宗泽时,他做的那些……恐怕还不够好!

    这是个死结。

    相对这个症结而言,双方刚才那句没有说出口却已经露骨到让胡寅惊惶的言语,反而在堂上这二人之间没什么意义了——你说你是抗金大义所系之要害,但金人入侵难道不是你们赵氏惹出来的?

    对此,赵官家的回答是,那些人惹的事情,请不要计较到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我身上。

    而宗泽也确实没有多计较此事。

    “臣觉得,官家今日言语,半真半假吧。”一片沉寂之中,宗汝霖终于再度轻声而叹。“实在是不知有几分是在安慰老臣这个将死之人?”

    “俱是诚心诚意。”赵玖似乎早就想好了面对宗泽的态度与言语,因为他没有丝毫迟疑。“朕从在亳州明道宫时便定了抗金到底,收复河山的决心。只是朕自己也知道,天下人中,唯独宗相公再难信朕,朕无从解释……”

    不少人心中微动。

    而宗泽似乎也依旧没有为之所动,停顿了片刻后,反倒是进一步挑开了:“官家,老臣之前一年多,独守东京,算得上是力挽狂澜于既倒吧?”

    “这是自然。”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