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2章

    所以这些杂事,根本没有半分影响到行在的西行。

    二月十四日,行营便正式动身,赵官家乘坐了其中一艘专门保留下来的风帆大船,水陆南北三路齐发,浩浩荡荡向西而去。而二月十五日,赵官家本人便从水路轻易越过了硖石山,来到了南淝口,并在此暂停,等待南北两路绕行山区的兵马汇集于此。

    “官家可要去岸上稍驻?”

    渡口船头上,说话的乃是内侍省押班,昔日康王府旧人、如今干办御药院的冯益,此人之前被派出去侍奉李纲和潘妃去扬州,回来后又因为赵官家不许这些人随意去八公山,却是顺势留在了南淝水畔的寿春,此时方随东府另一位相公许景衡回转,便顺势接管了禁中的日常内务。

    而此人口中的官家,自然便是刚刚接见完许景衡许相公,出来船头透气的赵玖了。

    “好教官家知道。”冯押班看到官家一时不解,便殷勤解释起来。“此地往南的寿春本是大埠,而之前八公山大战,彼处南北通道被大军所阻,此处却自然成了连结南北的要害通道,隐约变成了一处市集,许大参更是趁机在此处设立了官渡、粜口、茶盐专司……臣从此处归来,情知眼前渡口后面的这个市集虽小,却聚集南北新奇杂货无数,还有歌舞酒楼,端是热闹,便是行在文武军士也多有下去趁机采买的,官家何妨去岸上安歇一二,以解舟马劳顿?”

    赵玖立在唯一一艘帆船船头上,闻言向南眺望,果然见到春日午后,前方原本因为河上兵马与岸上宰相齐至而安静下来的渡口市集此时已经渐渐放开,隐隐有喧嚷姿态,也是一时意动。

    然而,稍微一想后,他却还是缓缓摇头:“算了吧,朕若上去,不知道会引起什么乱子,舟上也挺好。”

    冯益小心应下,自然不敢多言,一旁蓝珪更是忍不住暗地里撇嘴,唯独杨沂中若有所思,却并不多言。

    然而,话虽如此,赵官家在船上也是穷极无聊,他先回舱中记了几笔笔记,又遣人叮嘱张浚派遣御史巡视两岸兼接应御营左右兵马,以防止军队扰民,然后又绕船舷走了几圈,顺便射死了一只不知道为何胆敢从御驾前游过的野鸭子,最后终究无事,只能在春日午后熏熏然的气氛中小憩起来。

    但睡不多久,这位官家又因为日头偏西,春日昼夜温差极大,复被冻醒。

    不过,此番再度起来,赵玖却终究起了一丝别样心态,他转到船尾,望着东面山野花木茂盛的硖石山若有所思……无他,这位赵官家刚刚居然又梦见了张永珍,然后自然想起了留在八公山的几千具尸首。

    且说,工科出身的赵官家多少有一丝直男的理性思维,他知道人死不能复生,也知道战事必然要有牺牲,更知道将来还会有更多人如张永珍以及那数千战死的军士一般此生再难归乡。

    而且事到如今,也只有如此,才是死最少人的最优解。

    但是,话虽如此,道理也清楚,赵官家本人也行事干脆,未曾有半分儿女情长,可今日将行远处,一念至此,总还是有些感时伤怀的。

    夕阳渐下,天色愈暗,远处集镇上已经是星星之火,随行船只上因为之前东南一力供给八公山行营的缘故,也多不乏照明,便是部分上了岸扎营拱卫河上的军士,也开始点燃外围篝火以烹煮食物。

    明月初出,河上河下,一时繁星点点。

    晚餐做好,而赵官家依旧无心用餐,只是望山不停,周围人大约猜到官家心思,也都不敢打扰……直到河中忽然一阵喧嚷,乃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引得这艘降了帆的大船上之人纷纷往一侧涌去,然后又有无数军士举着火把乘着小船飞速划来,围住了大船右舷。

    且说,赵官家毕竟是上过战场之人,被惊醒过来后,便从容去看,然后却又不禁一笑。

    原来,就在刚刚,两艘不大不小的货船自上游顺流而下,可能是因为天色暗淡的缘故,居然一直来到这艘载了赵官家和三位宰相的大船船下,主动搭话后才引起船上班直的警觉,然后方才引发如此动静。

    可怜两个船主和几个船工,被无数军士一拥而上,活生生绑了扔到大船上,耳听着什么官家、相公、护驾,又看着无数甲士披坚执锐的围着自己,早就吓得半死了,一时连话都说不利索。

    等到好一会功夫,三位相公也都出来,这两个船主中才有一年轻精明之人弄清楚怎么一回事,然后赶紧叩首求饶。按他说法,二人乃是郎舅,俱为上游客商,听说八公山大胜,南北放开,此处正是热闹,便载货来卖。

    不过,他们倒不是因为天黑误打误撞来的,而是远远看到这里有一艘大船停在这里,觉得应该是贵人,所以专门过来船下看看能不能在此处便将货物脱手。

    “原来如此,放了吧!”

    赵官家其实早就大略猜到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在等所有人冷静下来,此时见到有船主恢复神智,便干脆下令。

    周围人,从三位相公以下,也都纷纷赞同,俨然并不在意这等插曲。

    然而,就在这个精细些的船主连连叩首谢恩,准备带着惊魂未定的伙伴与船工离开此处上岸暂避之时,那赵官家心中微动,却是随口问了一句:“船家,你这船上载的什么货?”

    “好教赵官家知道,不过是两船橘子,正该贡给官家!”为首那精细船主一个激灵,也是一时醒悟过来,复又拜倒在甲板上。

    “焉能要你贡献?”赵玖不由失笑,却又再问。“只是此时居然还有橘子吗?朕在八公山也吃了不少橘子,却只吃到正月下旬便绝了。”

    “好教官家知道,”另一名稍显年长却略显畏缩的船主也渐渐回过神来,却是哆哆嗦嗦大胆去偷看火把下的赵官家容貌,然后竟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干脆言道。“俺与俺妹夫两家的秘方,是取初冬日方成熟的南方上好大橘,运回家中,用木架盛放,用松枝遮盖,排列松散,放在通风的地窖中,日常替换新鲜松枝,便可使橘子比别家多保鲜一月。”

    赵玖连连颔首不及:“如此却比其他商贩多赚不少。”

    “本该如官家说的这般!”这之前略微畏缩的年长商贩根本没看到自己妹夫的眼神,居然当众一拍大腿,在官家和三位相公跟前用淮西口音诉起苦来。“这不是靖康出了乱子吗?听说二圣都去北面打猎了。且之前管我们那里的丁大官招了安还是老样子,俺们也不敢随意出货,所以往年早该清库的橘子今年到了眼下还没出去。也正是因为这个,趁着前几日丁大官撤走,俺们方才赶紧整了两个大船,出了存货,准备去寿春叫卖,未成想居然见到了官家!”

    赵玖若有所思,却又微微再笑:“如此说来倒是朕耽误你家卖橘子了……”

    “可不敢这么说!”这下子,那年轻精细的商贩再难忍受,直接拽住自己妻兄,再度叩首。“小民妻兄无知,乱说一气,官家莫要在意。”

    “无妨,”赵玖愈发失笑,却是缓声相对那年长商贩。“你家橘子两船总有几千个吧?多少钱一斤?若整船买可能稍微便宜些?”

    这时候,年长商贩也回过味来,略显慌张看向自己妹夫。

    而赵官家丝毫不以为意,乃是遣人往岸上寻得市集中不相干的商贩询问往年春日橘子市价,又问清橘子数量……大约是六七千个,远超士卒数量……便让蓝珪取了钱来与这二人,还让这两个商贩协助,让军士按队划船来领橘子,乃是要按照一人两个之数,大约散与岸上、船上的班直和呼延通部,再来交付剩余。

    此令既下,周围军士中便不乏凑趣之人,直接在船中各自传扬,说是官家要请大家吃橘子。俄而,不等橘子分下许多,便有人带头划船过来,就在河中举着橘子直接朝大船呼喏,说是谢过官家赏赐。

    对此,赵官家干脆就势坐在船头,并让人在船头挂灯照亮自己,然后一面剥橘子,一面与来谢恩凑趣的众将士颔首示意。

    三位相公面面相觑,也都不好说什么。

    恰恰相反,吕好问和汪伯彦二人也算是多少熟悉了官家肆意姿态,见状干脆也都各自取了橘子,并向官家道了谢,然后便泰然坐在船头慢慢吃了起来……最后,素来严肃的许景衡也只能上前,尴尬坐下吃橘子。

    橘子层层分派,军士和行在文武,加一起也不过两千之数,所以须臾分派完毕,却还剩下许多。而赵官家刚要下令将剩余之数交给随行文武的家眷,却忽然闻得岸上开始喧哗,乃是河上消息传来,引得附近居民纷纷来渡口寻赵官家,求官家赏赐橘子,以讨今年好彩。

    赵官家自然无话可说,复又大手一挥,将剩下一半橘子放在南岸渡口分发,无论老幼靑壮,人人皆可领去一个。

    不过,橘子到底只是闲杂水果,在淮南不算宝贵,大家也只是凑个热闹来瞧赵官家而已,而许多人领到之后也根本不吃,反而留在怀中,准备借此求个赏赐的彩头罢了。

    故此,须臾片刻,赵官家这里作态完毕,便要起身去正经用餐,但刚一抬头,见到头顶一轮明月,光洁皎白,悬于前方硖石山上,宛如明灯高挂,复又映照河下,也是心中微动,便复又坐了回去。然后,河上河下,众人只见这船头端坐的官家再度拿起一个橘子,乃是小心剥掉一半,自下推出果瓣,复又将身侧灯笼打开,将其中已经快要燃尽的残余烛灯取下,放入橘子之中,这才再度起身,当众往船舷而去。

    众人会意,自有冯益急切唤来小船接应,让杨沂中扶着官家小心下板上小船,然后放橘灯于淮水之上,任其随波逐流,向东面硖石山漂去。

    话说,如此举止,在行路途中其实颇显浪费,因为一灯固然无妨,但此时官家于万众瞩目之下行此事,只怕引来仿效,白白浪费行在存储。故此,三位相公和闻迅赶来的其余行在要员皆暗自蹙眉。

    然而,赵官家既然放灯于河,复又回转大船,却是向东望着漂东的星火一声长叹:“来时匆忙,未能等八公山公墓建成以作祭祀,区区流光,且飨战士亡魂。”

    周围文武,自三位相公之下,这才各自肃然。

    俄而,周围军士、岸上百姓,或听得此言,心知官家在祭祀八公山战死袍泽,或不明所以,还以为这官家与民同乐,但都纷纷仿效……橘子没吃的自然顺势而为,吃掉的自去找他人借,有蜡烛的用蜡烛,没蜡烛的放些油,塞些乱七八糟的捻子,甚至连油都寻不到的便干脆就在其中放了点干枯松枝,也点燃了推入水中。

    到最后,连素来稳重的杨沂中都亲自跑下去,当着官家面,放了几个橘子灯,还往河里扔了下东西。

    总之,仅仅是片刻之后,便有流光数千,星星点点,顺淮河摇曳向东,时明时暗,宛如梦幻。

    又等了一会,眼见着流光渐渐消逝不见,唯有皎月在上,不少之前还觉得官家浪费的文臣骚客,反而怅然若失,少数人更是想起靖康前的往日时光,只觉如在梦中,以至于掩面暗泣,与岸上尚在兴奋的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至于赵玖赵官家,此时却反而觉得心下彻底平顺,再无多想,只是干脆捏起一个大橘子,揣在怀中,便转下舱室用饭去了。

    正所谓: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夜渡入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河山如今风景,端坐待贺酒。

    幸喜鹤唳处,将军倒拔寇。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渡上明月,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又见浮光流。

    本卷完。

    第二卷

    第一章

    召见(上)

    二月下旬,淮河之上,蔡州、光州、顺昌府三地交界处的汝水口偏东,一支规模不大不小的船队正逆流缓缓向上,而河水两侧,正值树绿花红,数万军队或骑或步,也正迤逦夹河向西而行。

    当此之时,北岸河堤上,出来巡视军纪的御史中丞张浚张德远正与几位下属的监察御史、最近来投的闲官,乃至于几名白身文士,走马闲谈。

    “顺昌府本名颍州,再加上西面的蔡州,虽属京西,但自古以来皆是淮西腹心之地,几乎为淮西代称,韩太尉以淮西制置使居此,倒也是名副其实。”为首张浚随口一言,便旋即闭口,俨然是自重身份,想听他人议论。

    只能说,张德远虽只三旬年纪,可经过靖康之乱的打磨,以及这一年的波折,坐稳了河中赵官家头号心腹之名后,隐隐已经有了几分上位者气度。

    “宪台所言甚是。”有监察御史情知这位头顶上的宪台在八公山时与韩太尉化敌为友,近来越走越近,隐隐有同盟之态,再加上最近两个显赫的殿中侍御史正在空缺,却是赶紧凑趣。“而淮东、淮西,看似淮东辖地更重,但淮西却更近行在,官家宁可让韩张二位调换防区,也要韩太尉来此置于身前,专用他来清理淮西、京西、荆襄,以图开辟南阳回旋之地,可见宠渥。”

    张浚微微捻须颔首。

    “宠渥一语何其不堪?”就在这时,跟在后面的一名中年人忽然驻马,并当众呵斥。“韩太尉国家名将,官家以他为淮西事乃是为日后大局着虑,岂是因亲疏而肆意为此任命?!”

    众人回头看去,只见此人年约三旬,但眉目不凡,虽是文臣打扮,却又马上挂有长枪大弓,且腰袖皆以最近流行的牛皮带束口,却又有些不伦不类。

    那监察御史当着顶头上司面被呵斥,自然不满,但正因为顶头上司在侧,却也不好发作,只能当即忍声询问:“足下是何人,哪一年的进士,正当何差遣?”

    “建州刘子羽,并非哪科进士,现为朝散大夫而已,并无差遣。”此人闻言倒也不惧,直接昂然相对。

    而这监察御史稍微一想,便晓得对方根底……不是进士,还能在三十岁做到朝散大夫这个五品的文官散官,必然是恩荫出身,而并无差遣,又必然是靖康乱后一直没跟上来,此时才寻到行在的那拨人……于是不由稍起底气,冷笑相对:

    “原来是闻得行在安稳,才来寻官做的刘衙内,在下还以为是哪位俊才呢?”

    “靖康国难,先父悬梁自尽,以身殉国,我为长子,自当扶柩归乡,又因国仇家恨,与金人不共戴天,复匆匆至此,如何变成了求安稳之人?”这刘子羽也一时变色。“且我等就事论事,说的是官家为何安顿韩太尉于淮西,如何便要以恩荫出身来攻讦私人?国势危难,朝中御史如今反而都是这等货色吗?!”

    这话基本上是一锅端了,偏偏言语中又透露出来人家亲父刚刚赴国难不久,必是当世知名之人,于是连张浚也不好装聋作哑,便主动拱手相对:“敢闻足下高论!”

    “不敢劳宪台垂问。”那刘子羽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龄愤青,面对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御史中丞,倒是即刻拱手回礼,顺着台阶下了。“须知,韩太尉任命之奥妙,其实根本还在南阳二字之上……”

    张浚想起最近几次御前议论,心中微动,不禁在马上向前微微倾身:“还请足下详解。”

    “此事简单。”勒马停在河堤上的刘子羽也微微肃容。“宪台想想便知道了。官家为总揽全局,决心驻跸南阳,这本无错,因为欲复天下,必同得关西强兵和东南财赋方可为。但如今战事未定,以军事计,以南阳为陪都将来须有两个大大的疑难之处,一个是财,具体来说,乃是如何确保东南、巴蜀财货聚集于荆襄,以养大军,对此,官家以李公相之重,扶太后、皇嗣于扬州,已经是一步妙棋,而在下也实在不是财务上的干才,便不多说了……而另一个,却是如何守!”

    张浚眼皮一跳。

    “须知,南阳素称盆地,一面四通八达,一面隐隐四面环山,皆可据守。但其实,在南阳东北侧,却有一个巨大的缺口,经颍昌府(后世郾城、漯河、许昌一带)直通中原,经此平地通道,大军往来,骑兵飞驰,丝毫不滞!”刘子羽继续平静言道。“为此,官家除在北面以宗留守、张龙图、张太尉三位设置防区,连成一线,以作前头重用之外,复又以韩太尉为腰胆,立足淮西,以临此口,便是为防万一之时,复将韩太尉作为最后倚仗,或倚之据敌,或借之成关门打狗之势!与这份处置相比,诸如清理南阳周边,开辟回旋之地,反而显得无足轻重了!”

    众人听完,或是捻须颔首,或是不以为然,只是去看为首的张宪台。

    然而张浚刚要说话,却见河中大船忽然往南岸靠拢过去,然后又有几名内侍与班直乘小船往北岸逼近,见到御史中丞在此,更是遥遥招手。

    张德远情知官家有事召唤,便也不再多言,反而翻身下马,直接从身后马屁股上的背包里取来一个小本本,又从中拈起一小块上好炭块,便在马鞍上摊开,一面俯身记录,一面再做询问:“刘子羽、建州人,敢问足下取何字?年龄?还有尊父姓名?”

    “字彦修,年三十二,先父乃前资政殿大学士刘讳韐!”

    趴在那里的张浚愕然抬头:“足下竟是刘仲偃长子?!”

    刘子羽刚要再说,那边河中内侍小舟已近,而张宪台也匆匆收起自己的小本本,背着背包往下去了,临到河前,方才匆匆回头招呼:“彦修兄大才,又是忠良之后,还请稍安勿躁,待有机会,我自会荐足下于御前!必然与足下一个能施展才能的好差遣!”

    言罢,不等刘子羽反应过来,张浚便兀自背着包登船往对岸寻赵官家去了。

    张浚既走,又知道刘子羽是个有根基的人物,所以一群人面面相觑,干脆一哄而散,只是临走前不免扔下诸如什么‘资政殿大学士之后也来找宪台的门路’、‘居然是此人上了宪台今日的升官本’之类的荒唐言语罢了。

    且不提这些行在外围纷扰了,这日下午,赵官家忽然停住那艘大船,就在淮河南岸光州境内,召开了一次临时的御前会议,不过这次在野地里帷帐中举行的会议,气氛明显不再有之前的喜气与平和。

    原因嘛,其实很简单,刚刚刘子羽口中所谓‘无足轻重’之事,已经迫在眉睫了。

    “好教诸位知道,前方丁进有异动。”

    率先说话介绍问题的乃是枢相汪伯彦,此人从定下陪都为南阳之后,日渐活跃,早就没了之前的小心翼翼,而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此时明明是在介绍疑难之事,却总让人觉得他面上颇有神采,仿佛在说什么喜事一般。“之前官家一入光州,枢密院便承旨召此人来御前,但此人犹犹豫豫,竟不敢轻易前来,最后官家发明旨,他方动身,却居然带着三万之众来见驾,此时正在前方四十里的朱皋镇驻扎,似有反客为主之态。”

    “丁进本不可信。”

    众人听完,自然是宰相率先开口,而大概也是因为李纲不用来的缘故,吕好问吕相公似乎也颇多了几分精神。“他本是趁乱而起的盗贼,战前匆匆被逼降,有此举止不足为怪。”

    “不错。”第三位相公许景衡也趁势开口。“若没记错,此獠本该驻扎朱皋镇,此时受召唤才来,俨然是之前便擅自退却,可见武人之间不是皆如张俊、韩世忠的,岳飞、张荣之流更是罕见……”

    三位宰相说着一些开场的废话,尚背着背包的御史中丞张浚却忍不住眯眼去看端坐不动的赵官家,然后不禁心中一突……原来,此时坐在一处落英缤纷的桃花树下的赵官家一动不动,而且表情从容,若非一身大红袍子,简直就是什么修仙的道人一般,似乎对一切都置若罔闻。

    然而,善于察言观色的张宪台如何不懂,官家这是在等人说出真正有用的话语——赵官家要的是如何处置丁进,而非是丁进本该如何!

    不过,张宪台却更加明白,这一次却是官家老毛病发作,没听懂大家的话,因为两位东府相公言语中已经明确表达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此时,正该是自己出来帮官家稍作解释的时候。

    可是话说回来,张德远刚要说话,却又忍不住去看一旁毫无动静的小林学士,跟这位城府极深的玉堂学士相处久了以后,他总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冒进……

    当然了,人性难改,更重要的是张宪台情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都来自何人,所以终究不敢怠慢,在他犹疑的同时,就已经迈出脚步出列相询了:

    “敢问两位相公,两位可是觉得丁进区区贼寇出身的武人,不必过于计较这些,但能招抚安置,留有用处便可?所以不必用强?”

    赵官家终于微微动容,俨然是醒悟了过来。

    “我非是觉得此人无罪,而是讲若能以朝堂恩威稍作控制,那何必非要在他身上闹出事端来呢?”许景衡俨然还没明白这位御史中丞为何说出这种废话,但吕好问这些日子久在赵官家身前,却是陡然醒悟,便不由对张浚,也是对一侧赵官家正色解释起来。“官家,臣以为丁进可稍作优容,略加赏赐,让其退军便可……理由有三。”

    “说来。”赵玖若有所思之余终于开口。

    “其一,此时行在要务在于速至南阳定人心,万事皆可等立足南阳后再做计较,不宜在路上卷入是非,耽搁时间。”

    “有道理。”赵玖缓缓点头。

    “其二,丁进毕竟还有三万兵马,比行在兵马加起来还略多,何况我军分在两岸,强兵更是皆在北岸。故此,行在便是要强行处置,也未必能成。而且便是能成,一旦处置不好,三万溃兵散入光州,也会荼毒百姓。”

    “也有道理。”赵玖继续若有所思。

    “其三,淮西、京西、荆襄,靖康之后,南阳周边,如丁进这般所谓趁势而起的盗匪、义军、流寇、豪强、溃兵,以及招安后不稳者,多之又多,今日处置丁进,却不知道后面满地盗匪又该如何招安?关键是,此时便下厉手,拥朝廷精兵而据襄阳的范琼届时又该如何应对?”

    “吕相公所言,确实极有道理。”赵官家第三度颔首。

    “所以,臣请派一使者往朱皋镇,稍作赏赐,以宽其心,让他暂时退兵让开道路便是。”吕好问眼见着官家连连表示赞同,便放下心来重申一遍自己的意见。“待过了丁进防区,到了定城,汇合了宇文枢密及刘正彦、苗傅、刘晏诸将,何妨再做下一步打算。”

    “许、汪两位相公也是如此看吗?”赵官家继续颔首,复又看向其余二人。

    许景衡、汪伯彦对视一眼,也都觉得无妨,却是俯首称是。

    赵官家依旧点头,却并不下令,而是直接看向了张浚。

    张宪台心中一动,便准备反驳。

    然而,赵官家只是从张浚、小林学士二人身上一扫而已,便头也不回对身侧杨沂中脱口而出:“让韩世忠、王德进来。”

    须臾片刻,韩、王二人居然便在一众行在文臣的愕然之中直接出现在这棵桃花树下,俨然是之前便受了召唤,相侯在附近。

    “丁进的事本是你们派探马查来的,就不多说了。”赵玖轻松免去二人礼节。“而刚刚诸位相公说起此事,却论及了三个疑难之处,我且一个个问你们……若让你们去平定丁进,能速速了结,不至于迁延日久吗?”

    韩世忠、王德俱为当时猛将,皆昂首听命,但闻得此问,差距还是立即显现出来了,王德一时犹疑,俨然没有计划和成算,但韩世忠却是干脆拱手应声:“官家且放心,少则三日,多则五日,臣便可了结此事!”

    赵玖微微颔首而笑:“这便是朕唤良臣在身前的缘故……其二,丁进部有三万人,之前又劫掠了光州、蔡州,军资充沛、兵甲颇多,相公们忧心一旦失措,会使溃兵散入周边,为祸地方,你能制止吗?”

    “臣绝不使乱军散走!”韩世忠以手指天,再度干脆而答。

    “这就行了,三害止其二,足可行事了。”赵官家再度微笑。“可还有什么说法?”

    “但求官家一心腹文臣,去将丁进骗来!”韩世忠不顾周围三位相公和王德的茫然表情,依旧干脆做答,却又微微尴尬一笑。“不过,若官家能依旧从容发仪仗向前,臣必然能更速更稳……”

    “臣愿往见丁进!”韩世忠话音未落,中书舍人胡寅便转出队列,昂然做声,也是让一旁张浚和小林学士二人各自心中惊了再惊。

    只能说,自从离开了八公山,官家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有决断,偏偏上面相公还越来越多,下面兄弟越来越压不住,难啊!

    “那便如此吧,咱们不要耽搁。”赵官家抬手示意之余居然直接起身,似乎他已经和两府相公一起和谐的通过了决议一般。

    而此时,吕好问和汪伯彦二人倒也罢了,新归来的许景衡终于按捺不住,出列相对:“官家!”

    “许相公!”站起身来的赵玖忽然扶着腰带出声,主动截断对方。“今日不止问你一人,且问身前诸卿一事……之前天下何以纷扰,将来又何以太平?”

    许景衡等人俱是一怔。

    “依朕看,天下纷扰,内在于文恬武嬉,外在士民抗战不休而二圣竟先天下而降。”赵玖缓缓而对,俨然早有言辞准备。“所以,想让天下重归太平,却要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而朕也自当勉力坚持大政,无论危难,绝不动摇!你们说,是不是啊?”

    吕好问、许景衡、汪伯彦以下,还有诸如张浚、林景默,以及其余日渐增多的许多行在文臣,连着韩世忠等几名武人,俱皆凛然,赶紧行礼称命。

    “其实,其他事朕都还能忍,”盗用了一番名言镇住场面之后,赵官家却又微微脸红,反而主动稍作解释。“但丁进之前寿州大战时首鼠两端,甚至闻风而逃,差点酿成大祸,朕却实在是不能忍!须知,你们还有之前李相公,都视武人不生乱即可用,但朕对武人,万般皆可忍,唯独不能忍他们临战而退!此番移驻南阳,若不能趁势严肃军纪,整理地方,且不说将来如何以此为腹心,来御金人大军,只说八公山上的刘光世刘太尉,不就太冤枉了吗?”

    吕相公以下,不少人闻言想起那晚情形,甚至觉得官家如今表现简直合情合理多了……这是进步!

    第二章

    召见(下)

    话说,丁进招之不来,来了又带大军随行,而且直接据集镇不出,疑惧心态格外明显,这是他出身贼寇的自觉,也是当日官家亲手杀了刘光世的某种后遗症,更是行在此番西行南阳路上的第一个关卡……

    然而,赵官家却仿佛不知道这些事情一般,居然丝毫不停,当日行在继续西行了七八里方才停下安顿,此时距离丁进所据的朱皋镇不过三十里,已经足够危险了。

    但这还不算,翌日清晨,行在居然继续水陆齐发,如常向西不停,甚至还派出了例行该有的使者去继续召唤丁进,宛如没有看到之前丁进的过失一般。

    见此情形,行在下面新来的文武臣僚自然慌乱,但官家和上头的大员、要员根本不做理会,却也只能战战兢兢、无可奈何,跟着行在继续向西;而相对应而言,就在前方朱皋镇的丁进却也被逼近了墙角!

    须知道,丁进这种人,哪朝哪代都有,有的是军痞出身,有的是地方上的豪强大户出身,见到世道纷乱,或是被地方上的权力真空所诱惑,或是读了些乱七八糟的演义,便存了一些投机野心,真不能说有问题……尤其是之前靖康之乱中二圣北狩,整个赵宋皇族几乎被人一锅端了,眼瞅着便是大厦已倾,十八路烟尘滚滚而来的套路。

    那个时候,不要说丁进这种人,就连很多原本来勤王的义军都直接变成盗匪,何论原本就做了贼难下船的?

    不过,也该这些靖康、建炎年间惹事的‘枭雄’们倒霉,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猝死却又通过心脏急救活过来的大宋和一个正在强盛扩张期的大金,这就让所谓的枭雄们根本难以施展‘抱负’……这种情况下,反而是那个李成更显得有水平一些,还知道要在宋金拉锯场里左右摇摆。

    当然了,那也是李成和那些子京东东路的义军、盗匪在临沂挨了完颜兀术和完颜挞懒多少万正规军毒打,死了不知道多少人,方才醒悟出的道理。

    回到眼前,丁进眼下这个状态,兵不是兵,匪不是匪,想做大事已经失败过一次,所以没胆量,想放下野心却又因为尝到了权力滋味,又不舍得。攥着几万匆匆拉起来的溃兵、民夫,劫掠了两三个大州府,说有战斗力也有战斗力,说没战斗力那也就是一盘散沙。

    他又能如何呢?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