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杨仲辅是在示好,至少在这件事上,他肯站在高时明这边。随后高时明看似讥讽的暗嘲,实际上却是在表明态度,他知道太夫人身体无恙,是杨仲辅下令将其软禁在后宅,一如太后的处境。
由太后尊位而凝结成党的一群人,也不见得坚不可摧。随着少年帝王渐渐长大成人,拥太后守皇权的说法早已出现裂痕。
还有谁记得京都杨府的家主是杨仲辅?
他已蛰伏太久,而他绝不会错过杨书玉闯入京都,打破京中平衡的这个契机。
“杨尚书,请吧。”
高时明望着清和门的匾额良久,率先抬步穿过。守门侍卫早已打开宫门,等着他的这个动作。
—
长宁宫正殿,正闭眼浅寐的太后似有感应,她缓缓睁开眼,望着空荡荡的院落道:“什么时辰了?”
杨清浅摇扇的动作不停,乖顺地答道:“回太后娘娘,已是申时三刻。”
“清浅有心了。”太后抬手轻拍杨清浅的肩,示意她不必再为她送风纳凉。
她支起身子,举止神态处处透着高贵淑华:“勤政殿还没有动作吗?”
“回太后,覃将军严整宫防,近来我们的人不好传递消息。”
帝王年幼,无妃嫔侍妾,而多年前发生的宫变,也没留下太妃在世,这偌大的后宫竟只有周太后一人在。
可若是无法穿过宫门传递消息,与前朝宫外互通消息,那么太后把持后宫,又有什么意义?
无非是笼中雀,牢中兽罢了。
“世人都说在后宫只能看到四方的天,送女嫁皇室便是将其送入金丝笼中。”
太后轻叹,面上并无她话中的凄哀之色:“如今这后宫,倒真成了牢笼。”
在一侧的嬷嬷劝慰道:“过段时间会打通的,太后莫要忧心。”
“京中权贵,或文或武,各掌权势。”太后意味深长地轻拍杨清浅的手,“说到底,还是兵权更好啊!令人安心。”
“如今细想,当初哀家把萧勖赶去北境,倒是走错了一步棋。”
杨清浅静静垂眸,看着置于膝盖上的团扇出神,不敢接话。
当初太后刚刚站稳朝堂,正值北境不稳,她果断联合朝臣,在朝会上逼着年仅十五的高时明离京北上,以摄政王之身稳定北疆。
可太后党压根儿不想让高时明活着回京都——摄政王为江山社稷死在北疆,太后她好顺势将年幼帝王接回身边教导,继而垂帘听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年幼的高时明北上后,不仅朝中压着不拨付钱粮,更有数不清的杀手死士趁乱要取他的命。是以高时明腹背受敌,整个人如坠虎狼窝,连身边人都不敢轻信,日日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
但是谁也没想到,最后高时明还是回来了,并且还牢牢掌控了北信军。只是他回京时,谢家已倒。在那场同太后党的正面博弈中,他被硬生生断了朝中臂膀。
摄政王党失了纯臣谢家,而太后党则永失兵权。
龙虎死斗,双方重伤却又决不出胜负。自那时起,两党的对峙之势便成定局,争斗只在朝堂的暗流涌动中,至今谁也不敢有大动作。
“覃将军……”太后执起杨清浅的纤纤素手,似在打量什么精巧的摆件,“哀家记得他未曾婚配。”
“他主子不近女色,覃将军他……”嬷嬷讥讽地笑出声,“覃将军跟了那样的主子,家中又无长辈关怀,自然没有人会操心覃将军的婚事。怕是又要劳太后费心了。”
太后轻笑,不置可否。
杨清浅端庄地坐着,垂眸看着太后把玩她的手,她语气真诚地求教道:“太后娘娘,清浅愚昧。”
“若婚事真能制约权臣,甚至可为己所用,那王爷也早过了娶妻的年纪……”
“清浅怎可混为一谈?”太后宠溺而慈爱,似是将她为人母对子女的爱,都倾注在杨清浅的身上。
“兵将最是重感情,美人柔情在心,不怕他不听话。将士戎马一生,军功荣宠皆在圣恩,枕边风吹多了,他该知道支持谁掌权。”
“反观皇室,太祖以武定国,为了皇后一人,在位时不设后宫。可几代过去,也就太祖爷能做到罢了。”
太后语重心长道:“守江山不比开国,讲究雷霆之势。宫中日夜漫漫,你若守不住,来日便是他人坐其位。”
“权势要争,位份要争,此消彼长是常态,处处不可掉以轻心,但唯独情爱是最不重要的。”
太后抬手轻抚上杨清浅的秀发:“知道为何本宫属意你为后宫之主吗?”
“因为清浅是京都杨府的嫡长女,祖母所教所盼,清浅从未让祖母失望,成了京中的闺贵女典范。”
太后含笑摇头:“这些远远不够,周氏族中也不乏乖巧听话的后辈,可本宫没有择人进宫教导。”
见杨清浅面露不解,她继续道:“本宫知道,你自幼爱慕名满京都的谢郎君。郎艳独绝,世无其二,不知多少情窦初开的少女倾慕于他。”
杨清浅垂眸颔首,没有否认。
“但清浅懂分寸,从未和谢郎君有过不拒之处。最重要的是,你懂得自己的高处在哪里,能藏得住心意。”
太后满意地赞叹道:“这会让你在后宫的路好走太多。”
“萧勖久居高位,深谙这个道理。权位在前,他是绝对不会容许自己耽于女色。”
“美人计对他,并不管用。”太后将视线投向庭院,冷眸冷声道,“从尸山血海里厮杀出来的罗刹,手段谋略俱佳,若无母族拖累萧勖,皇位怎会轮到我儿坐?”
话音未落,便有外院太监急步进来传话。在她的注视下,那太监着急地同候在殿门口的女官小声交谈,而后便见女官蹙眉上前跪禀。
“太后娘娘,摄政王携杨尚书朝长宁宫来了。”
她没有说求见,可见高时明气势汹汹,无人能拦。
凤眸闪过狐疑之色,太后挥退女官,转而对杨清浅道:“你去偏殿,待在杨书玉身边。”
“清浅领命。”杨清浅拜别太后,从容的步伐却在入偏殿时顿住,她忍不住往正殿的方向看去。
众所周知,帝王年幼,特许摄政王在宫中保留幼时居住宫殿,但那所宫殿与空置东宫对称,均建在清和门之外,在前朝后宫的中央地带。
这次,是高时明第一次主动踏入后宫。
“都下去吧。”
杨清浅见偏殿中众人面面相觑,却没人肯动,她厉声道:“我不习惯生人在旁伺候,叫你们都下去,是眼盲耳聋了吗?”
眼盲是讥讽她们看不清杨清浅在长宁宫的地位,耳聋是质问她们为何不听她差遣。
此话不可谓不重。
掌事宫女立刻称是,带着殿内监视的人鱼贯而出。
等殿门重新合上,杨书玉仍一动不动地抱膝坐在床上。
“几日不吃不喝,你就一直这么坐着?”杨清浅走近,“你在等什么?”
“哪有?昨日不是动筷了吗?”杨书玉埋头在膝,声音闷闷的。
不知怎的,杨清浅觉得她眼下像极了在狩猎时,旁人献给她的西山夜莺。
被囚在金丝笼的林中鸟,失了鲜活和生机,羽翼凌乱无序,只晓得埋首于翅膀下,不吃不喝,宁死也不向囚它之人低头讨食。
可杨清浅将那西山夜莺放飞时,它扇翅生风,一往无前地高飞远遁,小小的身子似蕴含着无限的力量。
“无论你在等什么,都别等了。”
她脱下外袍,将其掷在杨书玉的面前,带起一阵清风。
杨书玉抬头看她,只见她还在继续脱衣服。
“你这是什么意思?”
“入夜后光线昏暗,你扮成我离开长宁宫,旁人分辨不出自不会拦你,但能否顺利出宫,得看你的本事。”
杨清浅手中的动作不停:“御林军也有太后的人,你需得小心。”
杨书玉接过她递来的衣服,不解地皱眉追问:“你为何要帮我?”
杨清浅一顿,却避而不答:“给你机会就快走,省得我反悔。”
“不瞒你说,太后娘娘已经拟好册封你为嫔的懿旨,她从未打算放你走。”
嫔乃一宫主位,册封的旨意当过前朝,当举行册封大典昭告天下。如此,江陵杨府的立场便不再明了。
太后针对的是摄政王,并不是与她离心的儿子萧彧。既然开挖运河的功绩是萧彧立足的起点,那么太后不介意借机将江陵杨氏划给萧彧。
还有什么比江陵杨氏独女入后宫更有说服力呢?为了杨书玉,杨伯安也得掂量着日后的路。
将杨书玉扣在长宁宫,不过是太后在逼高时明出现疏漏罢了。成年外臣不召而入后宫,这便是罪。
“只要你不在长宁宫,太后便无法明旨,而有摄政王在,懿旨就出不了后宫。”
杨书玉捉住她的手腕,追问道:“那你会如何?”
杨清浅疏离地拂开她的手,自嘲般道:“我也想知道。”
“你要知道,我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你。”
第59章
“子随母,有好手足芳卿的癖好?”
余晖细碎,
步履如织飒沓来。
周太后好整以暇,端坐在长宁宫正殿的主位上,目迎高时明昂首阔步闯入她的宫院。
跟着他过来的内侍宦官,
无须他人授意,
自然而然地站在长宁宫上下的宫婢身旁,
与其形成对峙之态。
“太后宫中的奉茶宫女失职,本王明日便给长宁宫拨派人手。”
高时明入殿后简单地朝主位拱手行礼,
便径直坐在太后的下首。
他闲雅而散漫地拨弄空茶盏道:“省得太后连杯热茶也喝不上。”
“微臣恭请太后金安。”杨仲辅谨守臣子本分,行礼问安都挑不出错。
“为杨大人赐座。”太后凤眸冷厉如冰,盯着高时明道,
“在朝臣面前,
摄政王还肯给本宫几分薄面。”
“如今来长宁宫,
摄政王竟然连表面功夫也不肯做了吗?”
“做到礼敬具备,
明日朝会便没有文臣参本王德行有亏吗?”高时明淡然地放下手中的茶盏,偏头直视太后。
他气势凌厉,更胜太后几分天家威严。
太后轻笑:“王爷既知,为何还肯移步长宁宫?总不至于是为了吃本宫的一盏茶吧?”
“又或是……”她语调微扬,
顿了顿,“子随母,
有好手足芳卿的癖好?”
高时明轻蔑地低笑出声,他周身凌若冰霜,
将那笑声渲染得妖冶迷人,
处处透着危险的气息。
“太后日日盼着皇上和本王无事时,来长宁宫坐坐,原是在盼这些事吗?”
他语带调笑,
如矜贵的顽劣子般在说笑:“看来尊位已经不能满足太后了,对吗?”
“可本王不比皇兄仁善。”凌厉的视线扫向太后,
他笑着讥讽道,“什么人都可以往王府抬,尤其是入不了本王之眼的。”
“太后到底年长本王一轮,这些模棱两可,惹人非议的话,还是莫要宣之于口为好。”
他闲散地靠坐在太师椅上:“毕竟太后已经择定皇后的人选,而本王既冠之年,不娶妻可不代表不挑。”
高时明从不怕有人拿他生母来说事,浑不吝的他会借题发挥,当下便将脏水泼回去。
既然太后暗讽他觊觎自己的美貌,学得他生母的不知廉耻,那他便要句句强调太后年长,他根本看不上。
话题提及皇后的人选,一直佯装耳聋目盲,努力降低存在感的杨仲辅,赶在太后开口前道:“太后大病初愈,静养为宜。”
“犬女顽劣,恐再留太后宫中会叨扰太后静养。”他不卑不亢道,“因而,微臣特来接清浅回家,毕竟母亲病重,需要清浅在床前尽孝。”
太后凤眸微眯,几乎是气笑道:“连你也要胳膊肘往外拐?”
“为臣者,岂敢?”杨仲辅恭顺地低头告罪,却转而意味深长道,“当初从太子良娣直接被尊为太后,微臣能理解太后对某些东西的执念。”
“但还请太后不要将其加诸在小女清浅的身上。”
他抬眸迎着太后清冷无波的视线,自有文臣敢于直谏的气韵:“况且,太后再次对杨氏女出手,当真不用顾及故人吗?”
“原来你们是合伙来逼宫的……”太后思忖着他话中的含义,缓缓收回视线,却在意识到什么后,她突然再次将视线投落在杨仲辅的身上。
太后面上一闪而过的惊诧,被高时明敏锐地捕捉到,这不得不让他往更深处细思。
杨仲辅从容起身,举手投足尽显文雅有礼:“还请太后准许微臣携女出宫。”
“故人?”太后已恢复往日的端庄得体,半试探半遮掩道,“多年前京都发生的那场风波,已带走太多故人。”
“若不是周杨两家姻亲关联,杨氏女如何能自幼入宫听训?本宫上不愧皇室先贤,下未薄待周杨两门,何来为难杨氏女一说?”
“故人?本宫可不记得需要给哪位故人薄面。”
“杨府月下梅林。”杨仲辅点到为止,冷眼看着太后面上的血色消失,他再次重申道,“还请太后准许微臣携女出宫。”
两相对峙,谁也不肯后退一步。
太后闻言不敢追问,却也不肯松口放人,而杨仲辅则气定神闲,一副笃定会胜的模样。
啪啪啪——
几声清脆的拍掌声兀然响起,将殿内紧张的氛围打碎。
高时明咋舌叹道:“原来封后请旨是假,针对江陵杨氏才是真。太后这手暗渡陈仓,玩得可真是妙极了。”
他不仅敢肯定杨仲辅暗指的杨氏女是杨书玉,甚至他还十分确信这件事是谢建章告诉杨仲辅的。
如若不然,杨仲辅如何敢跟着他来长宁宫讨要人?
“江陵杨氏,本王尚要礼重三分,太后当真有把握能用一卷懿旨,便轻易将其拿捏住吗?”
他微挑眉梢:“太后可知,杨书玉进宫几日,京都东西两市便罢市几日?这烫手山芋太后敢藏在长宁宫,就不怕引火上身?”
太后轻笑一声,全然不把他的话放心上。
“唤清浅过来。”
她的这句吩咐,无疑宣告了杨仲辅的胜利。
掌事嬷嬷应声后,从侧门退身而出,顺便挥退了殿内其他的宫女内侍。
见殿内只剩下他们三人,高时明揶揄道:“还好今日杨尚书与本王同来,否则明日也不知会传出什么污糟话。”
此时,他不是在暗讽太后攀咬自己德行有亏,而是在试探杨仲辅口中的秘密,那个能让太后忌惮的,在杨府梅林发生的过往。
可惜太后和杨仲辅心照不宣,达成了对那件事闭口不提的默契。
高时明无趣地轻啧出声,转而问道:“太后仍想扣着杨书玉不放?”
“女子总归是要嫁人的,本宫给了她天底下最好的去处。”太后对上高时明略带挑衅的目光,“不怕她不点头。”
“是吗?”杨仲辅反问道。
世间的变数太多,无人敢断言。一时间,三人竟没人再开口接话。
不多时,掌事嬷嬷去而复返,面上带有焦急之色。进殿后,她俯身凑到太后耳边,小声道:“杨氏女趁清浅小姐不备将其击倒,趁暮色换上她的衣服混出长宁宫了。”
“奴婢已经吩咐宫人去搜寻,但……”她用余光偷瞟下首的高时明,“但摄政王在后宫也有耳目,奴婢怕打草惊蛇,不敢大张旗鼓地搜人。”
“市井之女果然粗鄙不堪!”太后压低声音道,“派可信心腹往各处宫门沿途搜寻,她定着急出宫。”
掌事嬷嬷应声称是,却没有着急退出宫殿,交办给他人。因为高时明仍在场,她不想有多余的动作,惹得高时明生疑。
“清浅,过来。”
杨仲辅乍看见杨清浅露面,便开口唤她:“到为父身边来。”
“爹爹是来接我的?”杨清浅说着,刻意缓慢了脚步,她向太后投去问询的目光。
见太后垂眸默许,没有开口留人,她才敢站在杨仲辅的身边。
“既如此,微臣不便叨扰太后圣驾,恳请告退出宫。”
杨仲辅携杨清浅行礼告退,但高时明却在起身离开时,意味深长道:“本王瞧着太后还有事情要处理,那本王便不留下来用膳了。”
没等太后开口,三人先后转身离开,只不过杨清浅一步三回头,满眼的无辜和羞愧。似是放走杨书玉的,不是她。
等人群彻底消失在长宁宫的大门,周太后不再克制心中滔天的怒意,她抬手砸了最心爱的茶盏。
“去找!赶紧把人给本宫找回来!”
她决不允许杨书玉在她手中逃脱二次!
—
夏夜晚来,夕阳沉下西山后,整个天空被染成湛蓝色的天幕,久久才被黑暗吞噬。
杨书玉装成杨清浅的模样,从长宁宫小厨房旁边的偏门浑水摸鱼,得以脱身。
因为大人物不会走这样的偏门,这一般是供外院粗使宫女太监穿梭干活用的。那么这些人自然无法将她和杨清浅区分开来,所以她借为太后掌看晚膳的事由,轻松地混出了长宁宫。
但她并没有着急逃窜,而是将杨清浅的广袖外衫扔在了相反的方向,以防有人发现端倪来追她。
可是她先前到底没有来后宫,她并不清楚具体方向,因而她选择躲开宫人,等入夜后伺机而动。
还好后宫空虚,现在只有太后一位主子在。是以,空置的楼台宫院不知凡几,而内务府每处只安排有一两个洒扫宫女太监看护,整个后宫巡防也不如前朝区域那般严密。
杨书玉借着暮色,轻松地避开人寻好藏身之处。静等到宫人掌灯,她才敢鬼鬼祟祟地往灯火通明处挪动。
进出宫门会被侍卫盘问,也需要进出宫门的令牌,她不敢赌自己能一路避开太后的人,顺利出宫。
所以她换了一个思路:要去找能带她出宫的人。
皇宫巍峨,却也要节俭宫中用度。因此,入夜后能密集点灯的地方只有三处:太后的长宁宫、皇上的勤政殿、摄政王的寝宫。
其中自然要数少年帝王生活的建筑群最为亮堂,其次便是长宁宫。
摄政王在宫外有王府,近来鲜少留宿宫中,是以他寝宫点的灯当是三处宫殿最少最暗的。
于是,杨书玉站在假山的凉亭中,很轻松便找到了要去的方向。
只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第一反应会是去找高时明。
后宫和前朝区域用厚实的宫墙隔开,为避免刺客有落脚点,宫墙周遭甚至没有种植乔木。
杨书玉能借后花园假山高势辨清要去的方向,可等她摸到宫墙边时,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翻墙逃脱的能力。
甚至因为连日的少食,她已经到了筋疲力尽的边缘。
细碎而匆忙的脚步声伴风传来,她回头甚至能看见宫人提灯照出的浮光,似正朝着她的方向搜寻。
她心中着急却没有化解的办法,只得不甘心地原地跺脚撒气。就在她转身欲走时,却听头顶上方传来噗呲一声轻笑。
惊吓有之,心中更多的是欣喜。
笑声的源头,正是高时明蹲坐在宫墙之上,整个人逆着月光正低头看她。
月光将他镀上一层银边,那深邃精致的五官完全隐在暗处,可杨书玉都能想见他那张扬傲慢的笑。
“书玉若是回头,可出不了宫。”高时明笑着朝她伸出手,“可要上来?”
杨书玉眼眶发热,有些委屈道:“宫墙太高了……”
第60章
灼热感自小臂传来,她有些庆幸现在是身处黑夜中
宫墙高筑,
庄严环绕。
其高度,任杨书玉奋力跃起,她也无法触及高时明递出的手。
是宫墙太高了,
不仅拦住她的去路,
也困住她不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