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十四章

    陶玉书收走的钱都是林朝阳前几年当老师挣的工资,他在队小当老师,上课的时候每天十个工分,不上课的时候劳动也是十个工分,小杨屯这几年一个工分抵五分钱,基本就是一个月十五块钱。</p>

    另外县里教育局还有补助,一个季度十块钱,换算成每个月就是三块三,被称之为“除不尽的三块三”。</p>

    这十八块多钱就是林朝阳前几年的月收入,没结婚之前他手里攒了三百多块钱。</p>

    这才结婚半年,兜比脸都干净。</p>

    现在在燕大当图书管员,工资看着是涨了,一个月四十七块钱,对比之前的收入是跨越式增长。</p>

    可一想到未来这些钱都只能过过手,林朝阳就感觉到人生一片灰暗,前途无望。</p>

    所以婚姻到底给男人带来了什么?</p>

    陶玉书瞧着他情绪低落,她虽然财迷,但好歹还有点良心,给林朝阳留了个零头。</p>

    十六块三毛。</p>

    林朝阳跟陶家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她买的,唯一让她觉得差点意思的是脚下的那双鞋。</p>

    这回有了钱,陶玉书决定给他买一双皮鞋。</p>

    林朝阳一开始还挺高兴,想想又觉得不对。</p>

    还是花的我的钱,我这软饭啥时候能硬着吃?</p>

    “等过年的时候我再给你买块手表!”</p>

    陶玉书用一句话消灭了林朝阳心中的不满,他倒不是虚荣,只是这年头不像后世,有个手表看时间确实方便。</p>

    一两百块钱的手表要几个月的工资,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也算是奢侈品了。</p>

    “对了,爸刚才还夸你了呢,说你上进。”陶玉书道。</p>

    “也没什么,就借了本书。”</p>

    林朝阳知道这丫头又在曲意逢迎,他告诉自己坚决不能上当,顺便在心里琢磨创收的事。</p>

    小金库没了,工资没了,不搞点创收,以后这日子可怎么过?</p>

    有钱的躺平才叫咸鱼,没钱的躺平那叫混吃等死。</p>

    他哼哼哈哈的应着陶玉书的话,过了会儿,这丫头拿出了书本进入了学习状态。</p>

    在老家的时候林朝阳还觉得陶玉书晚上看书是装装样子,回来之后才发现她每天闲暇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学习填满了。</p>

    你别说,媳妇认真学习的侧脸还怪好看嘞!</p>

    灯下看美人,她是那种典型的鹅蛋脸,属于古典美人的脸型,鼻子有点微微的驼峰,但并不影响美感,反而多了几分少女感,回城半年多皮肤也养的白里透红,好似剥了壳的鸡蛋,越看越让人喜欢。</p>

    林朝阳盯着陶玉书看了一会儿,她丝毫没有察觉,看着看着林朝阳也觉得无聊,便捧着今天借来的《青春万岁》看起来。</p>

    八点半左右,陶母敲响了房门。</p>

    林朝阳看到陶母便想到了交伙食费的事,可惜这会儿他囊中羞涩,便把目光投向了陶玉书。</p>

    只见她不情不愿的数出一叠票子交给陶母,“五毛钱一天伙食费,这个月还有二十九天,俩人一共二十九块钱,给你!”</p>

    陶母瞧着她的样子,心头不痛快,嘴里嘟囔着:“讨债鬼!”</p>

    关上房门,陶玉书满脸惆怅,“一天一块钱,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块钱。”</p>

    林朝阳笑着揽着她的香肩,“你得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一个月补助二十二块五毛钱,我一个月工资四十七块钱,一共六十九块五,每个月交给家里三十块钱,还剩将近四十块钱呢。”</p>

    陶玉书是下乡知青,按照国家决定插队时间作为参考工龄,满5年便可享受最高标准的助学金,即每月二十二块五毛钱的补贴。</p>

    “中午在学校吃饭不要钱?我们俩一天就算五毛钱,一个月又是十五块钱,这就剩二十五块钱了。买学习用品、买书要不要钱?还有日用品、衣服、鞋子……”</p>

    林朝阳脸上的笑容僵在那里,这么一算好像还真是。</p>

    月入七十块,居然过的捉襟见肘。</p>

    燕京居,果然大不易。</p>

    他心中创收的火苗再次熊熊燃烧,如果刚才他兴起这个念头还只是为了自己的小布尔乔亚生活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为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在奋斗。</p>

    想了好一会儿,林朝阳的脑子里却没有什么头绪。</p>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是七八年九月,改革开放的风气还远没有吹起来,搞钱可不是个容易事。</p>

    做生意肯定不行,一来是没时间和精力,二来也没那个本钱。</p>

    最关键的是现在的做生意=投机倒把,这谁能受得了?</p>

    别说他了,马化腾来了也不行啊!</p>

    当食利阶层行不通,现在的选择就简单了,要么出卖技术、出卖知识,要么出卖体力。</p>

    他思考着自己的创收大业,手指有节奏的在书桌上敲打着,吵到了正在认真学习的陶玉书。</p>

    “你别敲了。”</p>

    林朝阳收敛了一点,陶玉书收起手头的《中国文学史》,又拿起了一份报纸来。</p>

    是沪上的《文汇报》。</p>

    “这报纸也学?”</p>

    “这是作业,让我们给一篇小说写文学评论。”</p>

    陶玉书回了林朝阳一句,将注意力放在了报纸上,上面的小说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只是这次为了写评论文章,不得不逐字逐句的阅读。</p>

    《伤痕》,作者:卢欣华。</p>

    这一刻,林朝阳福至心灵。</p>

    眼看着就是八十年代了,改革开放虽说如火如荼,但文学的火爆也不遑多让。</p>

    书店门口排着长队,购书者为了买书彻夜排队;天安门广场的路灯下,坐满了读书人;情侣约会在英语角,用蹩脚的语言诉说着甜言蜜语……</p>

    刚刚过去的十年将中国的文化界轰的满目疮痍,一派萧瑟景象,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空虚的如同黑洞。</p>

    很快,在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文学旋风就将席卷整个中国,无论是干部、工人、学生,还是男女老少,人们沉迷于文学复兴的饕餮盛宴,也因着这样的贪婪汲取,成就了八十年代文学的辉煌与灿烂。</p>

    林朝阳想起了火车上章耀中炫耀的那本《燕京文艺》,那种水平都能刊发,他年轻的时候好歹也是个文青,没由不行。</p>

    再说了,他不行,致敬一下还不行吗?</p>

    嗡嗡嗡之后,国内知识分子的待遇出现了两极反转,这年头当个文化人那可真是吃香的、喝辣的。</p>

    最关键的是……</p>

    林朝阳看向了正在全神贯注看书的陶玉书,媳妇好像是个用功的学霸,哪怕是为了家庭的和睦,他也得把自己包装成个文化人啊!</p>

    想到这里,他的眼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笃定。</p>

    没错,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庭的和睦。</p>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